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發言摘要|第二屆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part 3)

發言摘要|第二屆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part 3)

關注 中國詩歌網,讓詩歌點亮生活!

2019年1月5日,第二屆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在京開幕。論壇延續了第一屆的傳統,以「新時代詩歌的創新、建設與發展」為主題,旨在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大精神,重點探討詩歌與時代及社會實踐的關係、新時代的詩歌意象與美學追求、新時代詩歌的傳承與創新與日常生活、現實如何進入新時代詩歌等議題。

本文節選梁爾源、馬知遙、李雲、白濤、吳少東、楊四平、李魯平、沈健、毛江凡、羅小鳳、吳重生、李壯、鷹之、龔學明、汪再興、楊君堯、閻安、馬慧聰、趙目珍、張永峰等與會詩人、詩評家的發言。

發言摘要|第二屆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part 3)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梁爾源

讓詩歌更加緊貼新時代

我個人認為,與其他藝術門類相比,詩歌與新時代貼的不夠緊。但我們不能否認,詩歌發展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需要認識到,時代是詩歌賴以生存的空氣和土壤,而詩歌應該成為時代的印記和號角。回顧新詩成長的歷史,無不深烙著時代的刻痕。是時代的大發展和大變遷推動了新詩的前進。

要讓詩歌貼近新時代,就必須要讓詩人更加深入地體驗和投入到這個時代的實踐。縱觀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文學創作歷程,凡是能創作出深刻反映這個時代的風貌,在人民群眾中引起巨大反響的優秀作品,都來自以圍繞改革開放的實踐為主題的創作。

如何讓詩人緊貼時代和深入生活,這是一個很老也很新的問題,更是一個需要儘快解決的問題。我們要注重在改革開放的各個領域和各個層次挖掘詩人,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培養和提高詩歌創作者的素養,建立一支專業和業餘有機結合的詩歌創作隊伍。

選准題材,把握題材和深入挖掘題材是詩歌緊貼時代的一個重要環節。改革開放歷史巨變的新時代,是一塊湧現嶄新題材的沃土,也是廣大詩歌創作者發現和獲得重大文學題材的天賜良機,這是新時代的詩人的幸運。在這個時代的萬花筒中,詩人應該培養敏銳的眼光,主動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重大文學題材,在碰撞中激發靈感。在這種千載難逢的巨大改革浪潮和歷史變遷中,詩歌不應該只是寫出好作品,也不應只是為了獲幾個獎,而是應該產生能影響幾代人、甚至能在世界文壇唱響的鴻篇巨著。否則,詩歌就有負於這個偉大時代。

發言摘要|第二屆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part 3)

馬知遙

新時代眼光向下的詩歌情懷

新時代詩歌應有的品質應該是不斷地在傳承中創新發展,不丟棄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學精神,將眼光向下,為更多的人民服務,為百姓的精神世界服務,而不是一味地玩弄所謂的先鋒或進行形式主義的惡搞,讓詩歌成為大眾不忍卒讀或無法理解的文字垃圾。詩歌審美性和詩人的情懷應再次得到強調,違反詩歌倫理和寫作操守的行為應該得到進一步抵制。筆者認為作品的創作主體是詩人,有什麼樣的詩歌情懷就有什麼的樣的作品,情懷的高下決定了詩歌品質的高下。

不能丟棄悲憫。當我們把高高在上的詩人的優越感從天空落實到大地上,我們才能切實感受到一個變革年代裡,普通人的陣痛,他們的生存狀態,他們的生活才是國家最該關切的,而對人民普通百姓生活的關切,不僅是物質更有精神。我在一個基層詩寫者那裡看到了這樣的寫作典範:張二棍《礦工的葬禮》再次向讀者表明,現實主義的詩歌從來沒有過時,也不該退席。

不能丟棄感恩。詩人們除了本能眼光向下的悲憫之外,還需要葆有健康的感恩。沒有感恩的內心,就沒有愛,就會把這個世界的獲得想的理所當然。文學中永恆的主題親情、愛情、友情、家國之情,如果沒有一顆感恩的心,一切都將成為追名逐利者的工具,成為欺世盜名者的武裝。我們在一些重要的選本中,總能讀到一些對父母對愛情充滿咒詛和污名化的作品。似乎只有這樣才能顯示詩人的才華高超。這幾乎成為民間詩歌寫作的主流。但詩歌不需要傳達這樣的惡念。惡念泛濫就會走向詩意的反面。

不能丟棄美好。投合獵奇心理投合地攤文學的情色心理出版的作品也開始被一些詩人群落叫好,那樣的詩歌被冠以「傑作」之稱——詩人們在向低俗下流繳械投降。詩歌不能沒有美感,不能沒有感動人心的力量。

我們需要和詩人及評論家同行一起努力。目前一些詩歌沒有經過評論家的批判,沒有經過理論家的鑒別,卻通過各種媒體大量傳播,這是中國當代詩歌的倒退。這與評論界的失語和沉默有關。眼光向下,再向下,向民間尋找智慧,體察百姓的內心世界,我們需要寫出一個詩人真實的時代體驗,打掃詩歌的殿堂,是時候了。

發言摘要|第二屆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part 3)

李 雲

新時代需要有責任感的詩人創作出真詩、

新詩來完成「新史詩創作重任」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指出,「面對這種史詩般的變化,我們有責任寫出中華民族新史詩。」這裡我想總書記不僅是對文學藝術工作者提出的,更是對每位詩人們提出的目標和任務。而要完成這一重要任務需要有責任感的詩人們樹立文化自信心、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遵循藝術規律,切實創作出真詩、新詩以及人民喜歡的詩和與時代精神相符的詩。

毋庸置疑,近四十年來,我們的新詩總體發展是好的,但是我們不可迴避當下詩歌現場也還存在著一些差強人意的地方,中國新詩肌體上染上了不同程度的疾病,表現為「虛熱症」、「盲目症」、「巨肥症」、「千人一面症」、「跛腿症」等,即全國各地詩歌「虛熱」高漲,各種詩歌節比農村趕集還多;一些詩人的創作是「盲目」狀的,看不到新時代巨大的變化只寫瑣屑的口水詩、下半身詩;全國偽詩人群繁殖巨大,作品「千人一面」類同化過多;創作精品的「腿短」,泛詩歌一般性非詩「腿長」等病症已經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我國新時代詩歌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新時代需要真正的詩歌,需要能客觀和詩意地反映時代特徵的真詩。

新時代的人民需要真正的新詩好詩,需要有個性、有品質、有美感、有思想的新詩好詩。

完成新史詩創作重任,需要詩人們對新時代的本質特徵和內部有真實的認知;需要詩人們有「刮骨療傷」的決心和勇氣,剖析詩歌創作中的流俗病灶和「癌細胞」,認識自己的不足;需要詩人切實深入生活,到人民當中去;需要詩人端正創作方向,超越「小我」;需要詩人寫好新詩,寫好真詩;需要詩人既心存高遠,又腳踏實地,從小悲哀、小感動、小情緒、小歡喜和沉溺於語言內部鍊金術的小伎倆中走出來,有大格局、大抱負。

發言摘要|第二屆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part 3)

白 濤

新時代呼喚草原詩歌新輝煌

中國草原地域寬範圍大,各地區民族眾多、文化背景豐富多元,文學作品璀璨奪目,但草原詩歌總體上數量不多,流傳下來的有影響的作品也比較少。因此,大力倡導草原新詩的創作,引導詩人們關注草原邊疆,繁榮新時代文學,更好地服務於一帶一路戰略,是大有可為的。

倡導草原新詩是一種概念性引導,並非提倡什麼流派,更不是停留於口號賺人眼球。倡導草原新詩走向新輝煌,應引導推動理論建設,用新理論新觀念新思維催發創作;同時,理論建設應儘可能與創作融合併進,及時有效跟蹤創作,對作品開展有力的批評指導。

繁榮草原詩歌,我們擁有的許多優勢無人可以替代。其一,自然天成的優勢——中國是草原大國。其二,歷史文化的優勢——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彼此競爭、融匯,再競爭、再融匯的歷史。其三,民族傳統的優勢——中華民族特別是北方諸民族,幾千年來綿延不絕。其四,現實發展的優勢——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光輝歷史是對外文化交流史,唯有敞開懷抱接納一切優秀文明的成果,一個民族才會有新的希望和未來。改革開放、一帶一路,富民強國,現時代的中華兒女欣逢盛世,文學、詩歌在此時此刻不能缺位失語,草原詩歌新的輝煌前景猶可期待。

如此豐厚絕佳的優勢,這樣千載難逢的機遇,詩人何為?當然,我們必須要冷靜思考,草原詩歌的底色與本質是什麼?我認為,應該是深沉、遼遠,開闊、大氣和生態、綠色,天然、獨有;同時,草原詩歌應具備英雄主義情懷和蒙古馬精神;此外,草原文明源自綠色歸於綠色,草原詩歌起於東方歸於中國,因此,草原詩歌必然是有中國特色和東方思維的,在表達方面必須具有本土性。

草原詩歌是一個宏大寬闊的概念,但凡與草原邊疆文化有所關聯、在外部表現和內心抒發展現出新時代新感覺新氣象的作品均在其列。草原詩歌的寫作是由各民族作家詩人共同來完成的,呈現出的也是多語種創作。民族語言翻譯成漢語和外語、漢語翻譯成母語和外語都應保持同步。目前草原詩歌的翻譯出版工作明顯滯後,這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發言摘要|第二屆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part 3)

吳少東

關於新時代詩歌創作的幾點思考

百年中國新詩之路,從模仿、借鑒到繼承、融合,一路走來,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困頓與失敗的教訓,但無論如何都無法掩蓋出現了一些偉大詩篇這個最大的現實。中國新詩,從新文化,到新時期,到新世紀,到新時代,每次嬗變都以連續的深厚沉澱為基座,以不斷的勇敢揚棄為動力。在新詩第二個百年開始之端,在新時代元年的開啟之際,擺明當下或先前存在不足與問題,是非常緊迫的不可繞行的首要任務。

當下漢語詩歌存在什麼樣的問題呢?以我偏執的認識認為,最大最要害最共性的問題有四點:一是形之老化,二是質之粗糙,三是情之虛虧,四是思之匱乏。在這個以創新為靈魂的新時代,需要我們以堅定的文化自信與決心,去粗存精,去偽存真,沉下心來去創新、創新、再創新。

新時代詩歌需要新表達。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我這裡所說的表達,更多的是指詩歌的表現形式與創作方法。中國新詩一百年了,我們依然還在為官方寫作與民間寫作等一些雞毛蒜皮的概念爭論,還在為好詩的標準爭論。我們還在為自己的作品像某個歐美大師的風格沾沾自喜,還沉浸在詞語歡宴的溫水中。我個人認為,尋找展現民族與時代獨特光芒的新鮮的表現形式,是新時代詩歌的重大任務之一。怎麼寫,依然是困惑我們的大難題!要創新鮮美、獨特的表達方式,必須對當下的詩歌創作態勢作深入剖析與研判,這樣才能撥開浮躁與虛空的泡沫,一掬新時代甘美的泉水。

新時代詩歌需要新意韻。很多詩人依然在寫情緒,而不是寫情懷;依然在寫格調,而不是寫格局;依然在寫文字遊戲似的語言滑翔的囈語,而不去寫時代與社會的變遷之美、自然與生態和諧之美、人類與信念的真善之美。我們不必抱著詩「小眾」的信條不放而孤芳自賞,我們要努力實現「小眾」的最大化——寫反映時代特質與「大眾」心聲的詩和能夠引起更多人共鳴的詩。詩人要真正紮根大地、低於塵埃,為時代擊鼓,為前行吶喊,寫出新時代活生生、鮮滴滴、美滋滋、韻悠悠的詩作來。

新時代詩歌需要新高度。我們必須以全新的標高來進行詩歌創作,既做生活海洋的潛水員,又當俯瞰生活的飛行員。這個標高是空前的,因此難度也是空前的,同時意義也是空前的。所以,我們要以空前的熱忱,空前的智慧,空前的幹勁來呼應這個新時代,創作出不負這個時代與人民的優秀詩歌來!

發言摘要|第二屆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part 3)

楊四平

新詩「性命論」與新時代新詩建設

我們談詩、評詩、讀詩,是因為愛詩,但問題是,很多人愛的方式和愛的能力出了問題。我個人認為,要回到常識中去。

新詩之問:為什麼我們寫不出偉大的新詩?百年新詩產生了一大批代表性詩人和標誌性作品,形成了不同於古典「詩話」的現代詩學觀念,而且,在經典化、知識化和思想化的過程中,積澱了有別於但又能接續於古典詩歌傳統的現代新詩傳統。但是,我們又應該認識到,在百年新詩發展進程中,雖然出現了不少「好詩」,但「大詩」少,「偉大的詩歌」(以下簡稱「偉詩」)更是少之又少,少得幾近於無!在此,我只想弄清楚,為什麼我們寫不出大詩和偉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新詩自身而言,肯定與我在這裡所說的新詩「性命」有著密切的關聯;具體來說,新時代新詩建設,需要我們重新辨識我在下文即將展開討論的新詩的「三性」和「三命」。

新詩「三性」:抒情性、戲劇性和敘事性。百年來,雖說新詩在「三性」方面表現出色,但新詩抒情性的「情度」無常,新詩戲劇性的「戲份」太過,新詩敘事性的「絮叨」冗雜。如果持新詩抒情性觀,持新詩戲劇性觀,持新詩敘事性觀的詩人們懂得彼此欣賞,互為借鏡,相互成就,並且能以反諷貫之,我所說的大詩和偉大的詩就有可能產生。

新詩「三命」:天命、生命和使命。「三命」依次處理的是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命題。百年來,新詩的天命意識常顯狹隘,新詩的生命意識匱乏宇宙正義,新詩的使命意識自由渙散。以往的不少新詩寫作,因受其視界和觀念的束縛,通常偏居一隅,只青睞某一命題而無視或漠視其他命題,而且,有的將天命問題和生命問題窄化,而有的卻將使命問題泛化,從而使得自己的寫作發育不良、缺胳膊斷腿,難以形成大的格局和大的氣象。總之,新詩「三命」要在以反叛(連反叛本身還要反叛)為統領的前提下,彼此融會貫通,相互激蕩,才能寫出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不朽之作。

人間要好詩,更要大詩和偉大的詩!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關於「好詩」的公式:好詩的「性命」=詩的「三性」(抒情性+戲劇性+敘事性)+詩的「三命」(天命+生命+使命)。我們不妨稱之為「新詩性命論」。以反諷為中心,融通新詩「三性」;以反叛為紐帶,流灌新詩「三命」;與此同時,糅合新詩「三性」與「三命」;並最終通過獨一無二的語言、形式和結構予以呈現,方能創造出兼具「詩歌主權」和「人民主權」的偉大詩篇。這才是新時代新詩建設的最高目標。

發言摘要|第二屆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part 3)

李魯平

彌合都市與詩歌之間的隔膜

新時期文學以來,從朦朧詩到當下的詩歌,缺少關於都市的具備廣泛性影響的詩作。不是說詩歌中沒有都市,而是詩歌把一座大都市作為首腦機關的象徵,它並非告訴讀者具體的都市生活,而是把風調雨順、天下平安的牽掛與一個都市的名稱聯繫在一起,本質上是一種與都市生活日常不相關聯的宏大敘事。

在20世紀九十年代以後,中國當代詩歌進入了一個關於都市的集中書寫時期。隨著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國有企業的改革、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口流動的放開,一些背井離鄉的打工青年寫了大量以都市、街道、工廠、機器等都市元素為背景的詩歌。這些作品因為深入具體的都市生活以及個人命運,在一段時間成為農民工生存境遇和精神生活現狀的代言。

如早期鄭小瓊的詩歌創作,郭金牛的詩歌創作,都是這一類詩歌寫作的代表。這些詩歌中的都市是誰的都市,是值得思考的。身份確認的困難、精神歸宿確立的困惑,是當代詩歌書寫都市的重要主旨和意蘊指向。這兩個問題事實上也是緊密相連的,正是身份的尷尬、模糊、不確定,導致在都市世界精神無所歸依,而對精神歸宿的尋找反過來會擴大人與都市的隔膜。在大多數以都市為背景的詩歌中,我們都可以或明或暗地感覺到,詩人本質上仍然是把都市當做對立的世界來書寫,即都市既不是詩人法律上的身份屬性,也不是詩人情感上的棲息地,更不是命運的歸宿地。他們不斷在詩歌中辨別自己的身份,自己到底是不是此座都市的市民;他們也不斷確認自己與都市的關係,這座都市究竟是誰的都市。

以都市為題材的詩歌創作顯然不能停留於此,因此,我們還需要另外一種意義上的都市書寫。在這種意義上,都市不是法律上與自我相對的,誰都不是外人,都是同樣、同等的都市人;街道、路燈、公園、住宅區等與鄉村的田埂、池塘、竹林等一樣親切,都市也即是家鄉和歸宿之地。一句話,都市是屬我的都市,我是屬都市的我。許多歐美詩人關於都市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借鑒,儘管他們寫的不是中國的都市。

隨著中國都市化的進程的加速推進,未來將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人口居住在都市,都市將成為大多數人不可逃離之地,詩歌如何書寫都市將成為詩人創作的重大課題。在經歷了以都市符號表達啟蒙話語,以都市符號表達都市化進程中的身份困惑和精神歸宿問題之後,當代詩歌無疑需要自覺地進入都市的日常生活世界,把都市作為身份之地和命運歸宿之地來書寫,把都市當做精神故鄉來書寫,如此,更有助於彌合當代詩歌與時代、與人民、與世界之間的距離與隔膜。

發言摘要|第二屆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part 3)

沈 健

與古典傳統對話共和:

作為「元寫作」新詩再崛起的必由之路

走向語言的對話共和,這是新詩「元詩寫作」內在規定性的一種必然要求,也是新詩在第二個百年實現「新的崛起」的必由之路。而在所有對話交融之中,與古典詩傳統的共和已經成為重中之重。

語言共和:從新詩發生學上看。某種意義上說,新詩是一種反類型化寫作的詩歌產物,從發生學和終端成果看,新詩今天的成就實際就是現代漢語反類型化寫作的詩學成就。「元寫作」在這兒只不過是一種難度寫作的極致說法,是綜合辭彙、結構、修辭、技法、音樂性諸方面難度為一體全新的非格式化寫作。回到古典詩歌源頭,將古技法、古辭彙、古音韻引入新生活形態予以新質混凝重鑄,把古典漢語的「精氣神」提煉出來,遷移到當下日常生活場景並復活其豐沛的感性表現力,使之與口語、演化中的網路語、方言和現代書面語交媾混血,為日趨鄙俗、虛偽、空洞的漢語開闢新源頭,也許不失為新詩振興路徑之一。

語言共和:從新詩「元寫作」的本體要求看。被新文化放棄的舊詩屬於「類型化」寫作,新詩之所以稱之為自由詩,恰恰在於它是一種非格式化、非通約性的「元寫作」。如何滿足新詩「元寫作」屬性充分必要的前提條件,推動新詩生生不息的創新?唯有多元對話,包容偏遠開發,鼓勵極端探索,承認片面美學,才能抵達語言共和境界。因此,我們要呼籲對話中國古代文史哲傳統,汲納先人典籍中的智慧,吸收地方文獻中俚曲、傳說、方言中的豐沛營養,呼吸東方哲學的氣韻玄妙,既保持「別求新聲於異邦」一翼的豐滿騰達,又強健「別求新聲於古典」一翅的相對孱弱,催生新詩「多元共生體系」不斷羽翼豐滿,直趨「鳳凰涅槃」之新境。

語言共和:從「無標準」的終極標準看。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論辯之後,新詩的標準依然如沙上樓宇或鏡花水月一般難以真正建立。何以如此?新詩作為「元寫作」詩體是一種永遠在路上的寫作,沒有統一形式尺度,也沒有劃一的固化標準,已經沉澱為詩人們心照不宣的潛共識,「無標準」或者說標準泛化,已經上升為新詩的終極標準。我認為,在新一輪百年新詩轉基因工程中,論判綜合型大詩人、卓越優秀詩人與一般詩人的尺度,也許將在「境界、滋味、性靈、格調、氣韻」等古詩話現代轉化後概念體系中產生。

發言摘要|第二屆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part 3)

毛江凡

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

新時代呼喚重大題材的詩歌創作。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時代特徵,也都有深情的抒寫者。我們遇見的今天這個「新時代」,理所當然地構成了中國當代詩人理解與把握時代脈搏的重要現實語境,由此也呼喚詩人們把筆觸指向新時代的前沿,進行重大題材的發掘與創作,為新時代真誠謳歌。2018年3月,我先後十多次來到地處南昌北郊的小平小道陳列館,收集各方面的素材,採訪了仍健在的當年的鉗工師傅、車間主任等,不斷地還原那一段史實。作為一個詩歌寫作者,我內心很久都無法平靜。我想表達的是,在這個時代,不管是何種藝術創作,只要用心去發現,重大題材就永遠不會缺乏。

新時代呼喚詩人的深情與擔當。在新時代的進程中,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詩人,應該挺身而出,認識到自己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然而,近幾年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詩歌的話語平台得以多樣化呈現。不少詩歌作品的質地欠佳,有的沉迷於自說自話,有的沉醉在小我的世界裡,有的充滿沒來由的戾氣,有的永遠色調灰暗。在此,我們不是反對個人性寫作與小眾化寫作,在個人性寫作與公共性寫作、小眾化寫作與大眾化寫作中,思考如何體現生命意識與使命意識,如何將人類命運、家國情懷、社會影像、世道人心等自覺納入到觀照視野和審美價值中,這是一個詩人應該具備的寫作良知,也是與新時代同行共進的自覺行動。

新時代呼喚詩人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新時代詩歌的創作,既要發掘重大題材,也要有擔當精神,更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只有離生活越來越近,與人民越來越近,才能書寫好時代新氣象,反映人民的心聲,呈現真實的中國;才能書寫大情、大義、大愛,弘揚時代精神。個人的創作體會告訴我,只有來到老百姓之中,詩歌的靈感才會迸發,創作的激情才會奔涌。值得欣慰的是,這些年,中國作協每年推進的「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讓詩人通過深入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捕捉到很多新的詩意,對加強並拓展現實題材的創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發言摘要|第二屆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part 3)

羅小鳳

新時代詩歌需要「重新發明」

回望中國新詩所走過的百年歷程,肯定者有之,但同時亦存在不少詬病與質疑。在當下新時代背景下,我認為詩歌需要重新發明。何以言此?如何「重新發明」?這是新時代詩歌亟待解決的重要詩學話題。

「新詩」的合法性危機。自「新詩」誕生後,有關「新詩」的質疑便不絕如縷。或許這些論調有些過激、偏頗和絕對,但對中國廣大詩人們來說卻是一個恰逢其時的警醒。中國新詩已進入新時代,需要重新審視與建構「新詩」的合法性。

中國新詩之「病」。「詩」本是一種充滿神聖性、嚴肅性的高深儀式與藝術,然而,自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在「躲避崇高」、「反文化」、「反意義」等詩歌理念的鼓動下,詩本身所具有的神聖性、嚴肅性被徹底消解,卻形成「崇俗」、「崇私」甚至「下半身寫作」等詩歌傾向。新媒體時代「生產」了大批量垃圾詩,這些垃圾詩表明,中國新詩病了而且病得不輕:首先是「躲避崇高」後內容上的不可承受之輕,其次是詩歌的美學倫理放逐後詩歌藝術上的不堪入目之「平」,此外是詩歌語言「白話化」所帶來的不忍卒讀之「白」。

「新詩」需要重新發明。新詩所犯的「不良綜合症」事實上是因內容、形式、語言與藝術技巧、手法自由過度而毫無節制導致的「自由之病」。所謂「重新發明」,不是要另外創造一種新的詩歌體式,其至關重要的關鍵點在於重構「詩」之為詩的基本質素,從而召回詩歌之魂,治好新詩的「不良綜合症」。「詩」之為詩的基本質素大體而言主要在於四個方面,即形式、內容、語言和詩歌表現手法。首先形式上必須有「詩」的內在規定性;其次是內容上需要寫「噬心」主題;而在語言上,雖然新詩是以言文一致的現代漢語入詩,但詩的語言與散文的語言並非毫無二致,詩既為詩,必然有其詩歌語言的語言特質,如跳躍性、非邏輯性、寫意性,以及含蓄、凝練、雅緻等風貌,詩語是生活語言的淘洗、提煉、升華,需要在不斷的錘鍊、鍛造和打磨中形成;此外,在詩歌創作手法上不應「拒絕隱喻」「詩到語言為止」,應該重拾詩之為詩的傳達方式、表現手法。

總之,新時代的新詩需要名副其實地擁有「新」的「詩」質與「詩」形,真正符合詩之為詩的本質性要求與內在規定性,方能創作出真正的好詩,抵達詩歌的新輝煌。

發言摘要|第二屆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part 3)

吳重生

詩人要擁有正確的

時代觀、創作觀、學習觀

我想,作為新時代的詩人要擁有正確的三觀。

詩人要有正確的時代觀。任何人都是時代大潮中的一員,任何詩歌作品都是時代的產物,脫離時代的詩歌只能是自說自話、自怨自哀和自我吟唱。我們所處的新時代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是一個大進步的時代,詩人要做傳遞光明和溫暖的人,樹立正確的時代觀。

詩人要有正確的創作觀。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詩人不能為寫詩而寫詩,而是要深入生活、深入實踐,要有家國情懷,實現從小我向大我的轉變,視詩歌為知己,視時代為亮點,把每一首詩都當做情書來寫。這就要求詩人進入時代創作的主戰場,通過自己的作品說話。此外,寫詩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美德,貴在發人未發,因此詩人必以重複他人為恥,重複自己為悲。

詩人要有正確的學習觀。學海無涯,只有敢於面對挑戰,才能到達夢想的彼岸。做學問只有歷經磨礪,才能厚積薄發,功到自然成。我們呼喚詩人要有正確的學習觀,拜古人為師、拜生活為師、拜百姓為師,秉持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情懷。

發言摘要|第二屆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part 3)

李 壯

經驗、格局與有效傳播:

詩歌寫作與「新時代」

有一種事實是我們罕有意識或者說羞於承認的:千百年來,人類在器物文明、科學技術和社會制度的層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迎來了顛覆性的變化,但在情感結構和內心世界上,現代人同自己的祖先之間似乎沒有太多本質性的區別。詩人們是否能意識到、敏銳於、跟隨上這個新的時代?我們的詩歌寫作,在觀念、技術甚至材料的層面,是否已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來進入這時代之「新」?這些,都是詩歌需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新」本身固然是線性歷史觀時間觀的產物,但對「新」的應對,卻又是對詩歌超驗生命力的必要考量。

經驗之「新」與強大的詩歌之胃。詩歌語言超越於日常經驗理性,卻又與日常經驗理性相反相成。如果今天的詩歌不能以新的方式回應和表達這一切、並由此拓寬現代漢語的表現力空間,那無疑是一種失職。新的辭彙,背後是新的書寫對象、新的經驗基點,更重要的是,它將提供對時代的全新想像方式、對身處新時代之中的自我的新的體認途徑——這才是關鍵所在。當一種經驗不曾以詩歌(或廣義的文學藝術)的形式得到提純、並賦予全新的震驚,那麼這種經驗,恐怕就還難以稱為充分地同我們的精神世界融為一體。

「個人的神聖之地」與「時代的公共廣場」。所謂「公共」,當然不是指向口號和標語,更不是鼓勵「分貝至上」或「簡單多數」式的淺薄寫作。我的意思是,當個體本位的詩歌寫作已然經過了充分發展、並且抵達了可敬的高度,那些同代人共同面對的處境和話題,那些在更廣大人群間不斷回蕩的討論和低語,是否也應當被更有效地納入到詩歌寫作的視域中來?換言之,這是詩歌寫作的精神格局問題。能夠直接觸動我們的依然是文本背後那些深沉而厚重的東西,是那些充盈著個人色彩和強烈內在性、卻又無法被個體或內在完全束縛的大關懷——那是詩人靈魂與外部世界、與一個特定時代、甚至與人類命運的劇烈碰撞,關乎塵世的「大現實」與詩人的「大自我」。

新媒體的信息狂潮與真正的詩歌之聲。近年來,詩歌發展呈現出一片繁盛熱鬧的局面,詩和詩人成為廣大民眾的關注熱點,詩歌活動人氣攀升、詩歌出版局面繁榮、讀詩和寫詩的人越來越多……這一切,與新媒體傳播平台與詩歌的結合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新媒體對當下詩歌寫作傳播的「加成作用」顯而易見。新媒體的發展,對詩歌在普及和遮蔽這兩方面的效應同樣明顯。無論如何,信息技術的進步是不可逆轉的潮流,在這種情況下,詩歌理論尤其是詩歌評論應當作出何種反應,或者說詩歌評論如何真正有效地做出反應,就變得尤為重要:我們必須讓那些真正代表了當下詩歌水平的作品和觀點,更多且更有效地在新媒體時代發出自己的聲音。

發言摘要|第二屆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part 3)

鷹 之

中國現代詩正加速步入「智」時代

如何評價中國現代詩本世紀近一、二十年以來的發展變化?如果用一句話來表示便是:一直在波瀾不驚中發生著台階式的裂變!那麼,如何解釋這一自相矛盾的悖論?一方面,雖說隨著微博、微信的出現,詩歌的傳播變得更加方便快捷,但詩歌被當代民眾邊緣化的現狀並未有實質轉變,因此,即便詩壇內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業外看來依舊是波瀾不驚的。另一方面,在這種「波瀾不驚」中,現代詩卻完成了一次華麗大轉身——「言志體」在不知不覺間悄然轉化為了「言智體」,當然,這並不是說所有的詩歌體裁都由抒情、言志、哲理詩轉化為了單一題材的智性詩,而是說,在智性詩日趨佔據主導地位的同時,傳統的言志、抒情類題材也都因現代化的智性之思而變得更加豐富蘊藉,與以往應激反應式的不平則鳴,歇斯底里式的吶喊與感慨,有了由外向內的顯著變化。

為什麼把感性詩出現了智性化思考的轉變比作是一種跳躍式裂變?「裂變」的含義是針對幾千年格律詩而言的。現代詩近 20 年以來最大變化是:中國詩從此由國際詩壇的「局外人」一步步向「家中一份子」靠攏,那種因專註抒情造成的普遍性缺失正在遠去,「詩即是思」像一根紐帶把天下詩歌都薈萃到一個大家庭了。2018 年的中國當代詩壇在這一背景下展開,在由感慨詩向智性詩一點點過渡的路上又跨越一個台階,這從諸多名家和新銳的文本中可見一斑。

「時代性」是任何一個時代的先鋒詩人都迴避不了的命題,因為時代性所彰顯的就是詩人的存在,詩人放棄了自己的存在,也就等於成了時代的局外人。當然,時代性有隱形和顯性兩種,隱性體現在幽微的思想深處,是一首詩的內在骨骼,極易被讀者忽略,顯性則體現在當代風雲變幻的生活質素上,也往往被誤當成了時代性的全部。其實,正是這兩者構成了一首詩的一體兩面,沒有了時代性,詩人便沒有了先鋒與傳統之別,沒有了各種流派之分。

2018 年的中國詩壇是在健康中蓬勃發展的一年,這其中所彰顯出的「大國之思」、「大國之智」、「大國之仁」的大格局,與祖國一帶一路、中國製造 2025 的宏偉藍圖也是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的。但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這其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首先是晦澀,其次是乖戾,晦澀與乖戾是中國詩被國際指認為缺少普遍性的根本原因。這些問題從白話新詩誕生的第一天起就存在了,到現在仍未能有效避免,甚至還有愈演愈烈之勢。

發言摘要|第二屆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part 3)

龔學明

新時代中國詩歌應強化「中國味道」

新時代的詩歌到底怎麼寫?朝什麼樣的方向發展?這個問題的確值得思考。在當下,很多詩人的創作是盲目的,率性的,缺少總結和思考,大多數作品要麼是不能為人讀懂,追求西方詩歌的「現代」,喜寫個人體驗,要麼是寫個人的小感覺,無足輕重。我們應該讓更多的詩人了解未來中國詩歌的主流寫作方向、審美追求。新時代中國詩歌應走自己的特色道路,即創作在中國特有的社會制度、文化傳統背景下的詩歌,創作對中國傳統詩歌文化創新和傳承下的詩歌,創作「有當代生活的底蘊,有文化傳統的血脈」的詩歌。

新時代中國詩歌要有中國味道。眾所周知,中國新詩是在向外國詩歌的學習中成長、發展的。從上世紀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繼續,早期的朦朧詩,直到現在的知識分子寫作,都充滿著「翻譯體」的印痕。而上世紀九十年代和本世紀出生的年輕詩人,則絕大部分沉浸於翻譯而來的外國詩歌中。一些有見識的詩人,在經歷多年的對國內外詩歌的解讀、剖析,經過艱苦的創作探索和深思後,重新向中國傳統詩歌文化學習,汲取營養,試圖創作出有中國味道的詩歌。中國特色的詩歌文化與西方詩歌文化一個最明顯的區別是「文以載道」,「詩以道志」。中國詩歌的「中國味道」就應該是這樣子的。

新時代中國詩歌應有主流審美。如今詩歌在全社會中的邊緣化和小眾化程度令人難以置信。究其原因,是大多數詩人放下了自己應有的責任和大格局,只關注個人情感,甚至寫詩只為自我娛樂。我們自然允許各人有自己的寫法和藝術追求,但社會應該有主流審美的詩歌。主流審美的詩歌包括具有家國情懷,有筋骨,有痛感,有力度,有時代印記的詩歌,也包括透明向上,有溫度,有豐富情感色彩,有濃郁生活氣息和讓人動心的各類詩歌。

新時代中國詩歌要有高度的藝術性。簡單地將詩歌視為政治的工具而忽視其藝術特性,這是不可取的,而創作的粗製濫造也是不被這個時代的讀者所允許的。中國新詩經歷一百年的歷史,詩歌應該從向外國詩歌的學習逐漸轉向對中國傳統詩歌的適度對接,進行中外古今的進一步糅合,形成社會能接受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美學標準和思想要求。

發言摘要|第二屆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part 3)

汪再興

淺論中國現代新詩的成敗得失

在這近一個世紀的歷程中,詩歌有過輝煌,也有過潮起潮落。在新世紀,我們不能不問問自己了:詩歌為什麼會出現今天這種狀況?詩歌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儘管當前新詩的現狀不盡如人意,但新詩取代古詩,畢竟作為一種歷史的必然和既定的事實被讀者所承認和接受了。因為它至少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成功:新詩的形式適應了人們思想的多元化、思維方式的多樣化的要求,有利於自由地表達現代人的思想;新詩以解放的形式表現時代的內容,是其最成功之處;新詩以現代漢語為載體,從而使詩歌充滿了活力,既有新鮮感,又實用、質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新詩面臨的問題及出路。今天,詩歌已面臨歷史的轉折點,要麼越過深淵,尋找到未來,要麼消沉衰退,淪為無足道的文學品種。我認為新詩自身實踐的失敗主要表現在:一、沒有建立起新詩的普遍形式。二、新詩語言沒有主心骨;新詩語言必須在符合現代漢語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用現代性結合古典性,用古典性豐富現代性,積極借鑒外來語言。三、新詩為主義所俘虜;為主義而寫詩,為流派而寫詩,十分不利於詩人的創作,詩人們應靜下心來,認真反思,拿出一點正視現實的勇氣來。

總之,中國現代詩歌從上世紀初啟蒙大潮的崢嶸歲月中崛起,在一個個詩潮喧鬧中走到世紀盡頭,並開始新的征程。應該說,新詩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民族給予它的職責,也產生了許多值得探索的命題。它們使許多先行的詩人和無數後來者苦惱,但打敗苦惱的過程也是人類藝術創造戰勝自己的動力。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不斷的努力,不斷的探索,不斷的開拓,不斷的超越,新詩一定會找到一條適合的道路,也一定會再創造與唐詩一般的、屬於新詩的輝煌。

發言摘要|第二屆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part 3)

楊君堯

景觀化進程中的詩歌生態——

新世紀詩歌「繁榮」背後的危與機

「詩與遠方」作為具有獨特象徵意味的「話語」在大眾文化中的流行,某種程度上提示了詩歌在當代公眾視野中的符號意義。由此所產生的現象是:當代詩歌在表徵層面似乎正在走向「繁榮」,但在文體意義上可能仍在持續走向「邊緣」。

新世紀初詩歌生態:「繁榮」的表徵與「景觀化」的進程。新世紀以來的詩歌生態表現出在權力意志支配下的「資本奇觀」。表面「繁榮」的景象背後是「景觀化」的詩歌現實和「碎片化」的閱讀現狀。詩人成為了消費時代的文化偶像,詩歌成為表達「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文化符碼。這一方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參與到詩歌活動中,但另一方面也讓大量的參與者停留在符號消費的表層。詩歌更多以「被觀看」而不是以「被閱讀」的方式存在。當與「遠方」並肩走進當下大眾文化視野時,多數公眾所關注的「詩」已非文本本身,看重的也並非其內在具有的藝術價值,而是一種可被消費的符號。

詩歌「景觀化」時代的詩人存在形式。在詩歌景觀化進程中,詩人不經意間成為了景觀的一部分。種種現象意味著文本的危機,同時也可能暗示著詩歌的「機會」。因而,如何把握「景觀化」和「碎微化」時代的受眾需求和新時代的媒介傳播方式,為詩歌爭取更多優質讀者,引導更深入的詩歌創作和接受,促進真正的「詩歌繁榮」,應是當下需要著力探討的問題。

「碎片化」環境中的詩歌閱讀方式。一定程度把握時代的癥候,才有可能從紛繁的文化環境中找到突圍的可能。除對文化環境和詩人身份的討論,詩歌景觀的「消費者」也在藉助閱讀構建著自己的身份。普通大眾接觸詩歌景觀或詩人形象的次數也許大於詩歌文本,其關注點越來越聚焦於自身小圈子的體驗和精神領域,而不是宏觀的外部世界。這種情況又恰恰給了具有短促、凝練特點的詩歌以「機會」,詩歌在平均閱讀時間越來越短的環境中反倒更容易「爭奪」到普通的讀者。「讀首詩在睡覺」等公眾號所體現的,是一種近似療愈的功能,暖色調為基調、情感敘事為主線的詩歌也就成為最能夠被「微時代」所傳達的詩意。而如何克服在微時代的局限性,將詩歌閱讀帶入深層次,則是需要探討的問題。

發言摘要|第二屆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part 3)

閻 安

詩歌的現實

新時代是一個現代化程度很高的時代。互聯網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自然狀態,即使不親到現場,人與人照樣可以通過互聯網「見面」。但是現實感,是虛擬的體驗所不能替代的,不啟動人的身體、感官去交流,人與人「見面」後也不一定能「認識」。這種方便背後的存在問題是,長時間虛擬空間的擴大、真實的缺失,將世界變成一個擴大的機體,造成人們沒有故鄉,只有遠方,沒有原點,只有終點。我們無法確定自己在哪裡,因為這是一個異鄉的境地。

對於詩歌、詩人和詩學來說,現實不是簡單的、作為生活意義存在的現實,它不是政治家的現實,也不是企業家的現實和基層打工者的現實,它是詩歌的現實。當下的詩歌寫作是在一種什麼樣的語境和背景下展開的?這一點必須要明確。我們所面對的,是世界化語境的寫作,是當代中國的現實和現代漢語的現實。很多人總說現在的詩歌不接地氣,我覺得恰恰是接地氣接多了,忘了接「天氣」。

詩歌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能不是很有吸引力。但我認為,詩是所有文學體裁中最具語言文化創造力和表現力的。對於詩歌,一些人指責,一些人捍衛。但詩歌的文體屬性本身決定了,一個時代的人跟詩歌發生關係是一件有難度的事情——詩與人的互動是雙向的,需要建立在一定特殊天賦之上。你是一個詩歌寫作者也罷,是詩歌理解、解讀者也罷,都要有特殊的修養和一定的訓練之上。現在很多人指責當代詩歌晦澀,我認為其實並不晦澀。

衡量詩歌、批評詩歌,是非常有難度的。我不能完全同意詩歌大眾化的觀點,但是可以在大眾性方面做努力,在密切現代漢語跟生活的關係方面做努力。詩歌與時代的關係,詩人與歷史、與時間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詩歌沒有題材限制,任何題材都不會耽誤一個優秀詩人創作出偉大的詩歌作品。

在世界化語境寫作時代,存在一個文學的「雞毛」與「鳳毛」的問題。好的作品不是雞,甚至不是一般的鳥,而是鳳凰。我是一個編輯,有時候我很不客氣對投稿的人說,你把小說寫成雞了,鳥的一面沒有寫出來,更重要的是鳳凰的那一面沒有寫出來。你沒有寫出來它飛的一面,也就是「真實」的一面,現實和真實是不一樣的。這也是詩歌文體最根本的屬性,和它的最高秘密,離開了真實,寫作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發言摘要|第二屆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part 3)

馬慧聰

新時代中國必將迎來文藝復興

我文章的題目是《新時代中國必將迎來文藝復興》,這幾年一直在思考這幾個問題。詩歌是一門瑰麗的藝術,作為中華文化的精粹,表達和抒發著歷代詩人對家國、民族和時代的歌頌與讚歎。幾千年古體詩的輝煌記載了中華文化的綿長淵源,新詩百年的發展見證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整個過程,新時期新背景下的詩歌該怎樣創新和發展,我認為有以下四點:

一、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繼承和創新。從第一首新詩的發表距今已有百年歷史,雖然已經有了一百年的歷程,但是新詩目前還是處於探索時期,仍未抵達詩歌聖壇的頂峰,借鑒著唐詩鼎盛的經驗,在我國新時期新背景下,在現在這樣一個關注創作、重視文藝、禮遇文人的時代中,詩人們更應該遵循時代背景,挖掘新詩創作的特點,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基礎,大膽創新和多方面嘗試,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人民,創作出真正能表現出當代風貌的詩歌作品。

二、在詩歌創作中必須秉承詩歌美學。寫作的生活化一定程度的提升了詩歌創作的「量」,卻忽略了創作的「質」,這樣缺乏「質」的作品造成了詩歌創作環境的摧毀,也影響了新詩創作的良性發展。所以我們的詩歌創作者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詩人們更應該積極維護詩歌的聲譽,以高標準要求自身創作,堅持創作中的詩歌美學,杜絕文字垃圾的產生。

三、創作題材要貼近生活、歌頌時代。作家是時代的記錄者,作品是社會的反映和折射,在當下這個思想解放的階段,詩人既要在作品中負起弘揚時代精神的責任,也要講究藝術價值的品味,更要在文字中體現為人民服務的態度,為藝術抒寫,為時代放歌。

四、詩歌本質要注重內心情感與哲學真理的表達。詩歌不是在教給讀者理性的知識,而是帶領讀者在感性的情感世界中無限延伸,詩歌是詩人在對現實世界的感知和精神領域的探索中獲得的所觸所感,讀者閱讀詩歌時也會產生一個從心底而來的共鳴。詩人應該是哲學家,要學會思考如何使已有的現實世界用藝術手法表現出來,創作者要對文字有敬畏感,要對文體有明確的認識,搞清楚各文體之間的區別,從而創作出一種引導人們情感而不是授予人們知識的作品。

發言摘要|第二屆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part 3)

趙目珍

新的時代感及其詩意生成

我們每一個人都置身於時代的洪流中,無法逃脫。我想,每一個對個體生命意識稍有覺醒的人,都一定能夠感受到時代在驅使或者引領著我們向前。身處新時代語境中的詩人,無疑應該對新的時代有著敏銳的洞察力,然後將個人細微的體驗以精神型產品的藝術樣式將之呈現出來。這種敏銳的洞察首先體現在他對新的時代的關注與理解,尤其是他對新的時代狀況的把握上。只有對這種時代狀況把握得比較到位,才可能寫出反映這一時代的有力度的作品。那麼對於新的時代狀況的把握該如何著手呢?

如果一個詩人既把握了某一時代狀況的特徵,又對時代共性和延續性的問題有所涉及,那麼他一定會成為一個好的詩人。這就要求當下的詩人既要深入新的時代生存境遇,又要從新的時代境遇中抽象出它所產生的同為時代精神的東西。

面對宏大的時代概念,面對無法進行具象把握的歷史性的混沌力量,個體的存在感確實被壓抑了。這是一個覺醒者在思考個體與時代關係時非常正常的精神狀態。但是對於一個詩人而言,這又是一個非常有優待感的「禮遇」。詩人深處時代的洪流之中,他愈是感覺到壓抑、敏感和嚴肅,就愈是能對新的時代變化有自足的體驗,這樣他也就既可以更好地尋找到個體的位置所在,又可以更加明晰地理清時代的精神狀況,以對新的時代感作出敏銳而又有效的反應。

具體到一個詩人的寫作與新的時代的關係,會有各種不同的狀況呈現。有時是詩人從個體的生命出發去尋找新的時代的剖面,有時也會是時代的局部性力量或者峻急的內在時間意識主動找上門來。很多優秀作家都有這樣一種共識。

當然,一個詩人除了深入時代,還應該超越時代的局限。這不僅是詩歌對個體的要求,同時也是詩人在向這個時代行注目禮、問候禮、叩首禮和道謝禮。只有有意識地超越自己的時代的詩人,才有可能真正地了解了這個時代。一個無心超越個體所處時代的詩人,對他所處的時代是不尊重的。

然而,一個詩人無論如何深入這個時代,或者意欲以強烈的雄心超越這個時代,最終都要回歸到個體的生命上來。一個對個體生命沒有深切感知的人,不可能感知到外在紛繁的世界及其所置身的翻騰的時代,從而也就寫不出反映新的時代感的有效詩篇。

發言摘要|第二屆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part 3)

張永峰

新時代詩歌何為

詩歌與時代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繫,無論這種聯繫在詩歌寫作及閱讀中是否被自覺地意識到。1990年代以來,「個人化」詩歌寫作拒絕為時代代言,但即使這樣,其依然是時代的產物。這種標榜個人性、宣稱遠離意識形態的詩歌寫作成為新的範式之後,其實也就成為時代流行的一種新的意識形態。不完整地說,新時代大致包含以下特點以及需要進一步深思的問題:

一、新時代的首要特點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這涉及相互關聯的兩方面的問題:首先,這樣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其次,如何理解新中國前三十年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對於當今成就的意義?再者,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否為世界提供一條不同於西方現代化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道路?

二、在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領域,新時代的特點是堅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這意味著要直面以下重要問題:如何重新表述現代中國的歷史與現狀,如何重新定位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如何建立現代中國新的身份認同?

三、新時代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斷。我們必須追問,這些問題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是歷史遺留問題、歷史債務,還是捲入資本主義全球化帶來的結果?因此,對國內社會主要矛盾的克服和解決,能否提供克服資本主義現代化危機的方案?

四、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原則和目標,是社會主義超越資本主義的關鍵所在。

五、新時代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的關係內在於人類社會關係,內在於當今資本主義全球化秩序。資本主義全球化為了克服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大力推行消費主義文化,成為加劇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的潛在而得力的幫凶。如何破解以上相互關聯的問題,是新時代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題中應有之義。

六、新時代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味著打破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霸權,超越民族國家的狹隘利益和封閉視野,反對破壞國際公平正義的惡性競爭,堅持正確義利觀,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建構人類未來理想社會和世界理想圖景。

上述對新時代的理解為新時代詩歌想像自我與世界之關係提供了必要的社會歷史背景,同時也為詩歌走出「個人化」寫作範式提供了可能性。新時代詩歌何為取決於如何回應和呈現新時代的特點及其包含的種種問題。新時代詩歌如何回應和呈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的成就,探索成就背後的原因?如何建構現代中國的身份,表達現代中國身份認同?如何回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如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如何表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回應不平等的國際秩序和消費主義文化的統治?如何想像人類命運共同體,探尋超越資本主義霸權之路?對這一系列問題的回答既是新時代詩歌面臨的任務,也是新時代詩歌取得卓越成就的動力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詩歌網 的精彩文章:

每日好詩|上樹捉鳥,下河捕魚,舊事何須重提
冬至|宜讀詩、盼雪、吃餃子

TAG:中國詩歌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