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替:古建築中的點睛之筆!
群雀重疊
替宇巍峨
雀替是中國古建築的特色構件之一
雀替是中國建築中的特殊名稱,安置於梁或闌額與柱交接處承托梁枋的木構件,可以縮短梁枋的凈跨距離。也用在柱間的掛落下,或為純裝飾性構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梁頭抗剪能力或減少梁枋間的跨距。宋代稱「角替」,清代稱為「雀替」,又稱為「插角」或「托木」。
通常被置於建築的橫材(梁、枋)與豎材(柱)相交處,作用是縮短梁枋的凈跨度從而增強梁枋的荷載力;減少梁與柱相接處的向下剪力;防止橫豎構材間的角度之傾斜。其製作材料由該建築所用的主要建材所決定,如木建築上用木雀替,石建築上用石雀替。雀替的制式成熟較晚,雖於北魏期間已具雛形,但直至明代才被廣為應用,並且在構圖上得到不斷的發展,至清時即成為一種風格獨特的構件。其形好似雙翼附於柱頭兩側,而輪廓曲線及其上油漆雕刻極富裝飾趣味,為結構與美學相結合的產物。明清以來,雀替的雕刻裝飾效果日漸突出,有龍、鳳、仙鶴、花鳥、花籃、金蟾等各種形式,雕法則有圓雕、浮雕、透雕。
唐代建築上不用雀替,宋、遼、金、元的一些高級建築上也有不用雀替的實例。南北朝、宋代早中期和遼代的雀替質樸無華。宋、遼的一些雀替有上下二木構成。宋末和金代的雀替在其下部出現了蟬肚造型,元代的蟬肚造型最繁複,從明至清的蟬肚造型逐漸變簡潔,但在底部另加一斗一拱。從明朝開始,雀替的前端部出現了鷹嘴突樣式,鷹嘴突的造型在清代最顯著。明、清的雀替不僅彩飾,還浮雕卷草和龍等圖案。
雀替有七類
大雀替
用大塊整木製成,上部寬,逐步向下收分後,在底部還加一個大斗,然後再整體地放置於柱頭上。
雀替
屬於在古建築上最多見的一個雀替種類,體積明顯小於大雀替,其位置在柱與梁枋交接處的下部,其造型不似大雀替在二度空間上多向發展,而向左或右及下發展。
小雀替
此類雀替主要用於室內,因體積小,本身造型沒有太多時代性變化。
通雀替
此類雀替的外形與雀替相比沒有大的不同,主要區別在於結構:柱子兩側的雀替是分別而插入柱身的,但通雀替則是柱子兩側的雀替為一個整體,它是穿過柱身而成立的。
騎馬雀替
當二柱距較勁,並在樑柱交接處還要用雀替,此時兩個雀替因距離過近而產生相碰連接的現象,騎馬雀替就此形成。但其裝飾意義遠大於實用意義。
龍門雀替
此類雀替專用於牌樓上,為使美觀,故造型格外華麗。相較於其他雀替,龍門雀替多雲墩、梓框、三福雲等結構性造型樣式。
花牙子
又稱掛落,純粹起裝飾作用。雖毫無力學上的使用價值,但變化萬千,所以常被用於園林建築的梁枋下,以增加園林建築的觀賞性。
安徽績溪三雕博物館館藏
蘇州民居檐下「獅子繡球」
蘇州獅子林正氣亭戲台「獅子繡球」
杭州胡雪岩故居芝園廊檐
賀州朝東鎮戲台
東陽盧宅
寧波秦氏支祠正殿額枋《三國演義》之「關羽護嫂」
浙江蘭溪諸葛長樂村丞相祠堂「封神榜」故事人物
浙江金華太平天國侍王府議事廳
雲南會澤江西會館
蘇州民居檐下撐拱
四川成都青羊宮大門
浙江永康徐震二公祠享殿
精彩回放:
中國盆景歡迎您!
隨時欣賞的盆景展覽館
弘揚盆景文化,交流盆景技藝!
欣賞盆景藝術,分享快樂生活!
※蘇放:我的 11 個盆景烏托邦
※盆景風格與流派——上海盆景博物館掠影
TAG:中國盆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