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冬天當心捂出來的發熱

冬天當心捂出來的發熱

入冬以來,隨著天氣轉冷,兒科診室看病的寶寶驟然增多,其中因發熱就診的患兒佔了很大數量,高熱驚厥的患兒也不在少數。在給發熱寶寶查體時,常會發現其中有的小嬰兒被包裹得非常嚴實,大被小被,里三層,外三層;有的大寶寶則穿的特別厚,只見保暖內衣、毛衣、棉背心、羽絨服,左一層,右一層。這些患兒還往往是醫院的常客,一到冬季隔三差五就來看病。

工作之餘,我也常接到一些家長的諮詢電話,說孩子又發燒了,體溫38℃多,精神狀態還挺好,要不要吃退熱葯和消炎藥?問孩子有無流涕、咳嗽,回答沒有;問家裡室溫多少,回答二十五六度;再問孩子包被多少,回答穿著保暖內衣,包著毛巾被和棉被。此時,讓家長設法降低室溫,減少包被,多給孩子喝水,再測體溫,已降到37℃。由此看來,這些寶寶的發熱多半是被家長「捂」出來的。

冬天當心捂出來的發熱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為什麼小兒捂得太厚會引起發熱呢?

引起小兒發燒的原因有很多,大體可分為三種。

一、外界環境對機體的影響,如環境溫度過高,穿衣包被太厚,使機體散熱不利所導致發熱。

二、內在各種疾病,像流感、肺炎、麻疹等感染性疾病和血液病、風濕免疫性疾病等非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發熱。

三、預防接種反應等。

其中環境溫度過熱導致小兒發熱多半是「捂」出來。按照中醫理論,小兒屬稚陽之體,衣著不可過暖,過暖則生內熱,並能使小兒筋骨軟弱,抵抗力下降,極易感受外邪侵襲。嬰幼兒特別是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體溫常隨外界環境變化而變化,包裹太厚時,不能通過及時有效散熱而維持恆定的正常體溫,進而引起發熱。年長兒穿衣過多則因活動後極易出汗,汗毛孔處於張開狀態,一遇冷風來襲,便會著涼,引發呼吸道感染,導致發熱。另外6歲以下患兒因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興奮容易泛化,且對高熱的刺激反應相對敏感,有時還會發生熱性驚厥。


捂出的「熱」應該怎樣處理呢?

對因包裹太多、穿戴太厚引發的單純發熱,體溫在38℃左右,精神狀態良好,既往無熱性驚厥史的患兒,適當減少包被、衣物,囑其多飲白開水,清淡飲食。適當降低室溫,冬季室溫一般在20℃左右,相對濕度60%為宜。適當通風換氣,避免對流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1小時左右複測體溫。如果體溫逐漸下降,則可繼續觀察,不需用退熱葯。如體溫不降反升,超過38.5℃,或患兒精神萎靡,或伴有皮疹、咳嗽、呼吸急促,頭痛、腹痛、腹瀉等不適癥狀,則要及時到醫院診治。


怎樣避免捂「熱」現象呢?

首先,家長不能憑自己的感覺為寶寶增減衣物、包被。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寶寶冷」。就是說有些寒性體質的媽媽,自己平時比較怕冷,穿戴多於常人。每當自己感覺冷時,就誤以為寶寶也會很冷,於是趕緊給寶寶加衣服,把孩子捂得嚴嚴實實,生怕孩子受涼,殊不知寶寶在不斷活動,產熱較多,包裹太厚,出汗過多,反而更易受風著涼,感冒發熱。況且室溫過高,包被太厚,散熱不利,也會出現「脫水熱」。所以對不停活動的寶寶,穿戴包裹要比成人少一些。

其次,無論孩子的包被還是服裝都應選擇柔軟、透氣、吸潮的面料,並且要寬鬆舒適,利於活動,不宜緊束四肢,影響肢體活動及散熱。

再者,家長要遵循春捂秋凍的規則,隨氣候變化給寶寶添減衣物。入秋後,雖天氣轉涼,也不要急於增加衣物,盡量培養寶寶的耐寒能力。春天乍暖還寒,不要過早脫減衣物。如何把握才能衣著適當,媽媽們可參考一下溫度穿衣法。即:厚款羽絨服相當於9℃;薄款羽絨服相當於6℃;彈性絮棉衣為5℃;厚羊毛衫、棉背心是4℃;抓絨衣、薄外套是3℃;厚棉毛衫相當於2℃;薄短衫相當於1℃。如果當下溫度是22℃,那麼只要穿一件短袖衫加一件薄外套就好,把溫度控制在25~26℃即可。

當然,這種穿衣方法會使很多媽媽覺得複雜,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就是食指觸摸法。因為食指比其他手指都要感覺靈敏,而後背上的大椎穴又是最能體現人體溫度的地方。媽媽可以用食指在寶寶低頭時脊柱最突出的骨頭下方的大椎穴附近,從左到右觸摸一下,如果感覺很舒適,那麼說明孩子的衣著正好,如果感覺發燙甚至有些濕潤感,孩子出汗,就說明孩子穿多了。如果手指感覺不夠溫暖,就預示寶寶需要加衣服或包被了。

總之,還是那句老話,「要想小兒安,三分飢和寒」。

(文/薛 偉 主管護士 劉 瀅 主管醫師 青島開發區第一醫院 )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庭醫學 的精彩文章:

冬天該如何吃薑才好呢?
預防乳腺癌從習慣養成做起

TAG:家庭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