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朝實現的是郡縣制,其實分封制的作用更大,大秦帝國離不開它
秦王朝建立之後,將濫觴於春秋,成型於戰國時代的郡縣制推至全國。郡縣制是一種垂直型行政管理體制,與建立在宗法血緣關係基礎上的分封制不同,更能體現出中央集權和君主極權特質。
不過,在秦帝國建立之初,秦廷中樞關於全國二級行政建制的制度設計還有一場爭論。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丞相綰等建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卻不以為然:「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
這場爭論的最終結果是李斯的郡縣制方案成功了,成為秦帝國的選擇。後面歷史上的秦朝二世而亡的事實,是否又說明了李斯方案的失敗呢?其實這個問題並非一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帝國的崩潰原因極為複雜,秦制的本身就埋藏了滅亡的種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秦始皇
仔細分析一下李斯與王綰的爭論,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當王綰建議分封宗室子弟的時候,朝廷中贊同的人很多,「群臣皆以為便」。為什麼秦廷大臣中,大多數人是贊成分封呢?
我們一般人的歷史常識中,秦國自商鞅變法時代,就開始厲行郡縣制,打破以往商周時代的宗法舊制度。但是,歷史的真實並非如此簡單,分封與郡縣一直複雜糾纏,貫穿於秦國統一的整個過程,而起點恰恰在商鞅變法。
眾所知周,商鞅是衛國國君後裔,稱公孫鞅,或稱衛鞅,輔佐秦孝公變法,後被冊封為商君,故而成為「商鞅」,其名字本身就體現出了分封制。商鞅最初被封為左庶長,到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商鞅的爵位升為大良造,這已經是當時秦國爵位體系中的最高級別。此後,商鞅的功勞不斷累加,秦國舊有爵位已經無法封賞,所以才有了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封鞅為列侯,號商君」的事情。
商鞅
事實上,秦制爵位中也沒有「列侯」之稱,根據《史記·商君列傳》的記載,「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秦孝公封給商鞅的爵位是「商君」,不僅僅是名號,是真實有封地的,「於、商十五邑」。根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秦孝公死後,秦惠王收拾商鞅的時候,商鞅還舉兵反抗,「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澠池。」既然在封邑能舉兵反抗,足以說明商鞅在封地有相當的自主權。
商鞅被殺之後,其封地自然被秦國收回,但是秦國的分封制並非結束。再舉個例子,秦惠文王時代,縱橫家張儀遊說連韓成功,被封為武信侯,「秦惠王封儀五邑,號曰武信君。」惠文王的弟弟樗里疾,於秦惠王末年受封「號為嚴君」。惠文王死後,那位力大能扛鼎的秦武王嬴盪繼續分封君、侯,但所封者局限於宗室。譬如,在秦武王即位之初,「蜀相壯殺蜀侯來降」,但是秦武王卻將蜀相壯殺了,封宗室公子煇為蜀侯。
電視劇里的張儀
到了那位宣太后(羋月)的兒子秦昭襄王時代,秦國的分封就更多了。譬如說昭襄王的舅舅羋戎被封為華陽君;昭襄王兩個同母弟弟,公子市被封為涇陽君、公子悝被封為高陵君;昭襄王自己的兒子公子柱被封為安國君;戰神白起被封為武安君;謀臣蔡澤被封為綱成君。除了「君」,還有一批「侯」,宣太后異父同母的長弟,秦昭襄王之舅魏冉被封為穰侯;秦相范睢被封為應侯。
秦昭王死,秦孝文王在位僅3天,不會有什麼分封之事。秦莊襄王至秦王政時期,又產生了一批君、侯,比較有名的有長安君、昌平君、昌文君等人。譬如說,長安君成蟜是秦莊襄王之子、秦王政的弟弟。昌平君這個人特別詭異,他是羋姓熊氏的楚國王室,卻當了秦相,還幫著秦王政鎮壓過嫪毐叛亂,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
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帶劍。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宮為亂。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
電視劇里的呂不韋
另外一位昌文君也是楚國貴族,這二位極有可能又同時是秦國外戚。秦楚兩國聯姻三百餘年,所以這種交叉是很常見的。說到嫪毐之亂,又要提到另外兩位的爵位了。「奇貨可居」的呂不韋就因風投成功,被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另外,那個「大陰人」嫪毐陰太后寵愛,被封為長信侯,「又以河西太原郡更為毐國」。後來,名將王翦又因滅楚有功,被封為武成候,不過自從呂不韋和嫪毐被誅之後,秦國的封侯似乎就不再有封邑了,僅僅是酬謝功臣的一種頭銜。
從上述歷史看,分封制與秦國一統天下的過程是並行不悖的,同樣也是中央集權的一種體現形式。這就需要回到西周分封制的本身,或許我們對於周天子與諸侯之間的權力結構有所誤解,西周的分封制與西歐中世紀的分封可能並不一樣,中國的分封本身就是一種中央集權制,只是集權的方式及其運作機制不同而已。
李斯
分封制的中央集權通過血緣宗法制來實現,而秦以後的郡縣制和皇帝制度則通過官僚體系來實現中央集權目的,二者的相同點在於背後都有中央暴力作為後盾。
那麼,秦朝一統之後,為什麼要放棄分封呢?原因就在於分封制本身所蘊藏著的危機,當中央王權微弱的時候,原本應當起到拱衛王權的封臣力量反而會成為隱患。所以,秦王政時代,秦國就開始了逐漸淡化封侯的封建色彩,直至變為純粹的榮譽名號。
但是,李斯方案的純粹郡縣制問題在於,中央皇權的實現完全依賴官僚體系,官僚體系對於王權的忠誠卻更為脆弱,其紐帶只在於王權給與政治經濟資源和暴力威脅,即韓非子所說的「刑」、「賞」二柄。相較之下,建立在利益共享和血緣宗法之上的分封又顯得更為可靠一點?
※史書傳聞此人是篡位當皇帝,重要史料發現,他就是欽定的接班人
※秦始皇能一統天下,關鍵在於秦國奪取了這塊地盤,決定成敗的關鍵
TAG:朱言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