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六祖惠能大師教你在家如何修行

六祖惠能大師教你在家如何修行

六祖為在家人修行說了一個《無相頌》,並且說,在家人「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這首《無相頌》非常重要,我們要把它背下來,然後在日常生活中去一點一點落實。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這首偈子,雖然只有十八句,但它卻是成佛的寶典,是我們在家人修行成佛的指南。把這十八句話,每一個字都做到位了,西方就在目前。

心平何勞持戒

為什麼會有戒律呢?因為我們的心不平。我們經常會做出一些超出道德規範的事情,經常做一些違背良心的事情,經常做一些不負責任、不講義務的事情,所以要有戒。什麼叫做戒?防非止惡名戒。如果我們既沒有非,也沒有過,我們本身就是在守戒。守戒的人沒有戒,等於說守法的人沒有法,這是一樣的道理。因為他的一言一行處處都符合戒律的要求,何戒之有?不是說叫你不要持戒,而是說你根本沒有犯戒這回事。沒有犯戒這回事,難道還有持嗎? 「持」是作意地去做。你根本不犯戒,所以也就不需要作意地去守戒、持戒。要做到不作意地去守戒、持戒,關鍵是看你的心是不是平了,看你在二六時中是不是處處符合五戒十善。

行直何用修禪

如果我們的心平了,自然而然,我們的整個身心就是戒律的體現,就是規矩法則的體現,心端行直,自由自在,這就是禪。如果我們還未達到心平、行直,那就應該好好持戒,好好地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

六祖在這裡結合儒家的道理,來講我們如何學佛。我們要報恩,首先要報父母恩。怎樣報父母恩呢?要「孝」,要「養」。孝,就是要順從父母的意思,使他歡喜高興。養,就是要使父母衣食不乏。現實的情況往往是,要買點東西給老人吃並不難,但是,要讓老人感到心平氣順,恐怕很難!很多時候,你也買東西給老人家吃,但是孝心不夠。學佛的人,首先要學會恭恭敬敬地供養父母。我們這個人身是從父母那裡來的。沒有父母,哪有我們這個身體?哪有我們今天能夠讀書、識字、學習佛法呢?所以說,「百孝不如一順」,要順從父母的心意。

有的人可能會說,我要信佛他都不讓,難道還要順他嗎?實際上,不是他不讓,而是我們自己的工作還沒有做到家。你的工作做到家了,他自自然然地會支持你。當你的工作還沒有做到家、他還不能理解你的時候,你要耐心地等待,而不應讓父母不高興,因為這是一種不孝的表現。就是釋迦牟尼佛,他成了佛以後,還想到要報父母恩。他的母親在生下他以後就去世了。佛經上記載,他的母親死後生在忉利天,沒有機會聽聞佛法,佛就用三個月的時間到忉利天為母說法。為了報答父親的恩德,他也曾經回王宮向他的父親說法。後來,他父親去世了,他還以佛之尊嚴,在父親出殯之際,扶著棺材上山。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佛的這種人情味可以說是做得非常到家,這就是報父母之恩。

義則上下相憐

「義」,仁義道德,「憐」是敬愛的意思,不是可憐。要講仁義道德,要用和諧的音容笑貌,使得左鄰右舍、上下之間都能和睦相處。你能夠使上下左右的人際關係都非常地川頁、非常地和,那你就做到了「恩」和「義」。

讓則尊卑和睦

「讓」就是禮讓,讓本身就是禮的表,就是有禮貌、講禮節,曉得怎樣恭敬人,對別人要有一種謙卑感,把自己看低一點,把別人看高一點。一個人,如果任何時候都能把自己看低一點,走到哪裡都會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如果一個人處處都是自高自大、目空一切,那就不會有好的人際關係。

忍則眾惡無喧

「忍」並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有力量的表現。忍是有自信心的表現,不跟他人一般見識。「眾惡無喧」,就是說,你能夠忍,一些對你不利的事情自自然然就會息滅。喧是嚷嚷、吵鬧的意思。一個人不能忍,走到哪裡都會是惡聲流布。你能夠忍耐,人家即使對你有一點意見,他也能諒解。忍和讓都是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可缺少的因素。六祖他老人家在一千多年前,就把營造良好人際關係的靈丹妙藥給我們開出來了。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這就是說,修行、做人要有一種鍥而不捨的精神。不是說我今天想起來了,要孝敬一下父母,今天過年了,買兩斤點心、兩斤蘋果來看看他,把年一過,忘記了。這不行,要有一種鍥而不捨、堅持到底的勁頭,就好像要從木頭裡面鑽出火來一樣。我們不管做什麼,都應該精進不舍地去做,這樣的話,污泥裡面也就能長出紅蓮。蓮花是從最髒的地方長出來的,如果不髒的話,這個蓮花也肯定長不好,可見惡因緣是能夠成就善法的。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我們要能聽信逆耳的勸告。很多時候,我們有缺點,自己不能夠察覺,同參道友勸告你的時候,說到點子上去了,你卻火冒三丈。所以,我們心裡有熱病,一定要吃涼性苦口的葯,這樣才能把我們心中的無明火熄滅下去。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能改過就能生智慧。聽得進人家苦口良藥的話,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這本身就是一種智慧;何況人家有好的辦法、好的意見,能夠幫助我們改進自己的缺點呢?當朋友、善知識指出我們的短處時,如果我們不能虛心接受,還要遮護,這表明我們的心裡就有毛病,這不是一種真正虛心誠懇的改悔心態。所以說,「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

意思是要利益一切眾生。菩薩有三聚凈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饒益有情就是普度一切眾生。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做到慈悲喜舍,這就是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布施僅僅是修福的一種,而且施錢僅僅是修布施的一種方法。要想成佛成道,必須是福慧雙修,只修福不修慧,成不了道。布施有四種:財施、法施、無畏施、同喜施。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修道要從心上下手,從改過下手。能依此修行,西方自然就在眼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蕅益大師:而最障道,莫若瞋慢
文化歷史:《三國志》經典智慧五十則!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