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基礎研究成果急不來 國家科技獲獎專家呼籲耐心等待

基礎研究成果急不來 國家科技獲獎專家呼籲耐心等待


  來源:科技日報


  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代表們走進人民大會堂,迎來屬於他們的高光時刻。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教授張澄是其中的一位,他所在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作為一名80後的正高級教師,張澄完全理解人們希望基礎研究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迫切心情。「但科學研究有自身的規律,尤其基礎科學研究需要長期積累、堅持不懈,重大科技成果的出現也絕非朝夕之功。」張澄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道。

  同樣,在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看來,不同於企業追求今年、明年有多少產品,基礎研究不是一個以「計件」為主要目標和評價標準的行業,它追求的是科學問題的解決和科學目標的實現。


  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每一個獲獎項目背後都凝聚了科研人員多年的心血。據統計,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三大獎獲獎項目從立項到成果發表或應用平均時間為11年,其中,近一成的項目經歷了超過20年的攻關和積累。


  張澄所在團隊此次獲獎的項目為「心血管重構分子機制、檢測技術和干預策略的基礎研究」。張澄介紹,該項目基礎研究攻關進行了10多年,目前,部分研究成果已進入新葯設計、臨床試驗階段。


  「5年、10年的時間對於潛心基礎研究來說太短,科研人員很難持續深入研究並實現成果轉化。基礎研究進行到三五年時能發表文章就很不錯了,另外臨床應用轉化還需時間,就我的研究領域來說,從基礎研究走到臨床應用,10年時間都緊巴巴的。」張澄說道。

  基礎研究無疑是一個持續累積的過程,然而,一路走來,科學家收穫的並不都是鮮花與掌聲。當一個科學家幾年沒出成果時,公眾可能會質疑,為什麼他花了這麼多錢卻沒有任何產出。


  「事實上,在基礎研究領域,一個科學家可能一輩子就出一個重大成果,也不知道成果會在哪天出現。」薛其坤指出,如果天天催科學家報成績、出結果,他們難以靜下來潛心研究,也就不可能做出高質量的原創性研究成果。


  對此,薛其坤認為,需要通過科普宣傳和科學精神傳播,讓公眾了解基礎研究是幹什麼的,以及基礎研究的性質特點,理解基礎研究領域的科學家短期內可能做不出成果的困難,即使有成果,它有時很可能不是通過一個顯現性的指標來體現的。


  迫切期待出成果的不只是公眾。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吳季認為,基礎研究需要長期、獨立的對自然界根本性問題的思考,因此需要對相關科學家及其團隊給予長期和穩定的支持。除了長期穩定支持外,維護科學家不受行政干擾和利益驅動的獨立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過於急功近利的管理和評估,可能會干擾科學家的獨立思考,那些經過獨立的、不受干擾的思考獲得的洞見、突破,一定不是催生出來的。」吳季指出,政府和管理部門即使催,也催不出「洞見、突破」來,因此,還不如把精力和資源放到選人、培育人、鼓勵人、建設環境,以及提供設備和試驗條件上來。

  採訪中多位專家表示,要尊重基礎研究發展的自然規律,為相關的科研人員營造一個心無旁騖、潛心科研的良好氛圍,按照基礎研究的自然規律來規劃項目周期,建立長期穩定的支持機制,讓基礎科學領域科研人員敢於觸碰有原創性、前瞻性和引導性,但周期長、出好成果的課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十年不鳴,一鳴驚人」。(科技日報北京1月8日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組委會:賀建奎將臨爭議如期發言
「嫦娥四號」將於12月8日凌晨在西昌發射升空!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