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一個動作,成就了鄧石如,還啟發了趙之謙、吳昌碩……

一個動作,成就了鄧石如,還啟發了趙之謙、吳昌碩……

清初至乾嘉時期的篆書,總體表現為對傳統「二李」書風的繼承和延續。其中以王澍、洪吉亮、孫星衍等學者型書家為代表。受學術研究思想影響,他們在書寫創作時,常常也表現出學術式的嚴謹精神,恪守法度,不妄以改造。雖古穆清雅,但因過於嚴謹,略顯單調呆板。

王澍《篆書漢尚方鏡銘》

王澍的篆書取法秦刻,其在書法觀點上把「圓、瘦、齊」視為篆書書寫的三要素,若三者失其一,則為奴書也。客觀來看,此類觀點號符合「二李」鐵線的審美,然有過偏激嚴苛,故導致王澍縱難逃離鐵線篆的窠臼。在實踐上也不遺餘力推行瘦勁的審美趣尚,為苛求酷似「二李」的鐵線風格,不惜將筆頭減去束綾代筆。線條勻稱、結構平穩,火候純熟。這類「玉箸」篆,延續了元明以來一貫的婉轉精巧沖和風格,在當時備受推崇。然過於雕琢,筆乏靈動,勢少破綻,最後王澍只能是書道的繼承者,難以出新。

時至清代中期,隨著民間搜訪的石刻碑版風氣越來越盛,金石學和文字學不斷發展並相互作用,以文字為表現載體的篆書藝術不可避免的得到了推動。此時帖學的頹靡已見端倪,許多敏感的書家開始將取法對象轉向金石碑刻。加上文字學家的喜好與介入,不僅促使碑派書法的創作力量壯大,以篆隸為宗的金石觀念引為社會風尚。書家們進行了實踐上書法元素的更新演進,藝術精神上探本清源。

在這種土壤下,鄧石如成為清代篆書史上第一位大成者。鄧石如托古改制之成功除其是藝術天才外,還有以下幾個因素的促成:一,家貧不能從學,靠家父授業後以書刻自給。鄧氏性清廉耿介,好遊歷山水。家庭環境和性格致使鄧石如並未像同時代的學者那樣恪守成規;其二,鄧石如書學生涯中的轉變,要歸功於在建康大收藏家對古代石刻拓本八年的飽覽。

鄧石如在經過一個系統臨習秦漢以來的名家之作後,同時看清前人在書寫藝術上的種種問題。勤學善思的他開始取秦漢碑版里的氣、朴、神、致以盡其變,汲漢碑額篆,摻入篆書的書寫。從書法藝術的角度去觀照碑版石刻里的書法美學,最終使他的篆書超越了當時以王澍一派的學者篆書,真正變革了千年以來的「二李」模式,成為新興碑派書法的開山人。

鄧石如《篆書弟子職》

文後附全帖圖

這幅1804年所作《弟子職》,乃為鄧石如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通篇氣勢顯示出古樸靜穆、人書俱老的氣質。起筆凝重,行筆自然,收尾任勢,飛白之筆和起筆的凝重相得益彰,整體面貌老辣精渾。中宮收緊下部放長腳,整體字勢上緊下松。疏密對比自然樸實,毫無做作。正所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在兩個「弟」上作出細微變化,右上的「弟」1、2部分略顯緊湊,而左下的「弟「在結構處理上平均分配,篆書收筆的地方也是有意區分。一個筆斷意連,一個提筆相接。與王澍一派的「一李」均勻瘦勁篆書截然不同。

鄧石如在篆書史上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一,篆書筆法上的改變,打破了千年來承襲「二李」的單一局面。在繼承「婉而通」的小篆形式下,摻以隸書筆意,在線條里中注入了動感與變化,姿態新穎、靈活穩健;二,充分利用了長鋒羊毫書寫篆書的性能。用軟毫長鋒的話則作書時墨酣筆靈,線條豐腴。書寫難度便不會如同「鐵線」般艱澀,篆書的書寫性也易實現。三,他以秦篆為根底,在用筆上對秦漢金石碑版加以借鑒和發揮,為清代篆書注入新鮮血液,托古出新,給吳熙載,楊沂孫,趙之謙等人樹立了典範。在他的開創和影響下,清人對篆書的理解和書寫實踐方面都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碑學的興起,無疑是催生篆書藝術面貌多樣的「產婆」。鄧石如托古改制的成功,讓許多有創作性藝術家看到金石碑版中所蘊含藝術因素,對於打破常規的可能。他們披襟斬棘,積極汲取石鼓文、金文、古銅幣等古器物中的元素,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加以提煉和運用,終自成家法。

鄧石如《篆書弟子職》

《弟子職》是鄧石如62歲時所書。就其自身而言,亦最成熟。無論運筆結字,已到人書俱老。其用筆,入筆簡而凝重,行筆樸實無華,自然遲滯,收筆不作雕飾,時而有飛白之筆,益顯老辣精渾。其結字,外型疏散,體內卻茂密集中。比秦篆稍收其長,比漢篆稍展其方。密集處稍偏靠上,下部固然易放長腳,但也並非盡然。以前的習氣逐漸減少,足見其字已愈來愈成熟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之海 的精彩文章:

是什麼樣的書法,讓鍾繇欣喜若狂!
梁啟超是如何臨帖的?

TAG:書法之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