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宜安之戰:秦國損失十萬大軍,李牧一戰封神!

宜安之戰:秦國損失十萬大軍,李牧一戰封神!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在長平之戰,特別是邯鄲之戰後,秦國將趙國視為「眼中釘和肉中刺」,意欲除之而後快。在秦王嬴政即位後,秦國大軍多次進攻趙國,雖然取得了不小地戰果,不過,在李牧登場後,秦國大軍遭遇了激烈的抵抗。特別是在宜安之戰中,李牧一戰就讓秦國損失了十萬大軍。

首先,宜安之戰也被成為肥之戰,是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名將李牧率趙軍在肥(今河北石家莊藁城區一帶)大敗秦軍的截擊戰。公元前234年,秦國大軍在平陽擊敗了趙國大軍。一年後,也即公元前233年,秦王嬴政派遣將領齮又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深入趙國後方,大破趙軍,斬首十萬,殺趙將扈輒,攻佔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葶城西南)。由此,對於當時的趙國,因為都城邯鄲遭到了秦國的直接威脅,所以可謂非常緊張。在此基礎上,趙王遷趕緊命令李牧率領趙國北部的士兵南下,以此抗擊秦軍。

等到李牧率領大軍回來後,選擇在宜安(在今河北藁城市西南)附近與秦軍對峙。在李牧這位名將看來,秦軍因為之前的連續勝利,所以處在氣勢正盛之際。如果趙軍在這個時候主動迎戰,很可能難以取勝。所以,為了消磨秦軍的銳氣,李牧採取築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當然,對於秦國將領桓齮,也明白「一鼓作氣」的道理,希望儘快和趙軍展開決戰。為此,秦國將領桓齮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去支援,然後趁機剪滅趙軍。

不過,高明的李牧沒有掉入秦國將領桓齮設下的圈套。在秦軍主力去攻打「肥」這個地方後,李牧乘機一舉襲占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由此,在筆者看來,這無疑是對在效仿當年孫臏的「圍魏救趙」之策,通過攻佔秦國大軍的營地,以此迫使秦軍主力回撤。等到秦國將領桓齮率軍回來的時候,李牧將趙軍的主力配置於兩翼。當正面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攻。在趙軍的圍攻下,秦軍因為丟失了營地和糧草,所以更加慌張了。

最後,經過一場激烈地戰鬥,李牧終於大敗秦軍。桓齮僅率少量親兵衝出重圍,十萬秦軍被趙軍殲滅,所以秦國將領桓齮在突圍後不敢回到秦國,選擇逃奔到燕國。由此,在宜安之戰(肥之戰)中,李牧讓秦國損失了十萬大軍,可謂一戰封神,達到了自己人生的巔峰。正是因為在宜安之戰中重創秦軍,李牧被趙國君主封為「武安君」,而和李牧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的白起,則是秦國的武安君。由此,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武安君可謂武將的最高榮譽了,也即以武力安天下的寓意。在宜安之戰中,李牧又在番吾之戰中擊退了秦軍。不過,因為趙國和秦國之間的巨大實力差距,加上趙王遷冤殺了李牧,所以趙國還是沒有在戰國末期改變被秦國消滅的命運。

文/情懷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情懷歷史號 的精彩文章:

劉裕篡位後,為何不學司馬炎厚待曹奐,反而將司馬家族斬草除根?
曹魏消滅蜀漢時,東吳為什麼「見死不救」呢?

TAG:情懷歷史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