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從「預測機器」的視角理解AI,凱文凱利力薦的《AI極簡經濟學》化繁為簡

從「預測機器」的視角理解AI,凱文凱利力薦的《AI極簡經濟學》化繁為簡

This book mak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asier to understand by recasting it as a new cheap commodity -- predictions. It"s a brilliant move. I found the book incredibly useful.

以上是凱文凱利對《AI極簡經濟學》這本書的評價,他說這本書將人工智慧視為一種全新的平價商品——預測能力,這讓我們能更加輕鬆地理解人工智慧,實為天才之舉。我感覺這本書出奇地有用。

這篇文章會分享這本書的一些核心觀點,文末是作者對後續問題的一些回答。

從「預測機器」的視角理解AI,凱文凱利力薦的《AI極簡經濟學》化繁為簡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AI極簡經濟學》 博集天卷 | 湖南文藝出版社 阿傑伊·阿格拉沃爾 / 喬舒亞·甘斯 / 阿維·戈德法布/ 著;閭佳/ 譯

一個全新而重要的概念

優秀的書籍會在讀者心智中種下一個概念;更棒的書籍會讓這個概念成為人們交流新概念的基礎。

舉個例子,在《黑天鵝》這本書之前,公眾很少關注那些發生概率極低但一旦發生則影響巨大的現象;但是那本書出版之後,公眾不僅可以用「黑天鵝」三個字對那種類型的事件進行簡單代指,而且也會更多地討論與之相關的話題。後來出版的《灰犀牛》屬於同類概念。英文中catchphrase的意思是流行語,這些新概念辭彙非常容易被人的記憶抓住,從而引發社會討論。

《AI極簡經濟學》對AI概念做了同樣的事情——將模糊的、沒有共識的詞「人工智慧」換成了「預測機器」。前者聽起來撲朔迷離,後者明確地告訴人們,這項技術在和人類經濟史上出現過的機器們一樣,不過是一種生產力提升機器;唯一的區別是,這個機器的功能是提高「預測」的準確度。

這種穿透本質的理解來自作者經濟學家的背景。經濟學家對世界有著與眾不同的看法,他們會從供應關係、生產和消費、價格與成本的框架來思考一切問題。他們從最基礎的價格著手,如果某樣東西的價格下降,那麼我們會更多地使用它——這就是簡單的經濟學。

如果說經濟學家擅長做某件事的話,那就是「戳穿噱頭」。當其他人看到改頭換面的新發明時,他們只看到價格下跌。這種情況正在人工智慧行業發生:正在變得不斷廉價的東西叫做「預測」。

預測更廉價,廉價創造價值

預測是填補缺失信息的過程。預測將運用你現在掌握的信息(通常稱為數據)來生成你尚未掌握的信息。

當預測更廉價,意味著預測會變得更多。最開始,它會被應用於傳統事物,例如庫存管理和需求預測;但逐漸地,它也會被用來解決非傳統事物。常見的例子是智能翻譯和無人駕駛汽車,曾經在封閉空間需要基於「如果-那麼」採取行動的車輛,在今天需要做的是,根據輸入的視覺信息,來「預測」一個正常人類駕駛員會怎麼做。

再舉一個不那麼常見的例子——iPhone上「最重大的科學項目」是軟鍵盤。在iPhone誕生之前,在手機上使用軟鍵盤的體驗都非常糟糕,許多蘋果工程師甚至拿出了放棄QWERTY鍵盤的設計方案。但最後的解決方案是,鍵盤看起來依然是QWERTY的圖形,不過在打字的時候,一組特定鍵的表面區域會放大。

當你輸入t的時候,下一個字母很可能是h,因此h鍵所在的區域會放大;輸入h之後,e和i又相應放大,以此類推。讓鍵的大小隨著人輸入的字母而變化,後來的文字自動修訂功能是同樣的原理,再後來,工程師們意識到,鍵不一定非得被人們找准然後點擊。

簡單說,之所以廉價會創造價值是因為,當某種商品的價格低到你注意不到時,它就能改變世界。例如,照明成本的急劇下降,使我們的行為發生了轉變,從先前需要在開燈前衡量下成本,到現在毫不遲疑地打開電燈開關。

這種下降給了我們機會去做原先無法做到的事情;它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廉價照明帶來的一些影響很容易想像,另一些卻不那麼明顯。下一節要講的就是,對於企業家來說,預測價格的下降與我何干?

從廉價到戰略

當超越閾值的預測能力足夠廉價,它就可以改變一家公司的商業模式。

今天亞馬遜會向用戶個性化地推薦商品,它的推薦準確度也許只有10%,就是說用戶會在推薦的10個商品中購買1個。但是假設有一天,推薦演算法的準確度達到了80%,亞馬遜就可能選擇直接把商品寄到用戶家,於此同時花時間組建一個逆向物流網路,將用戶不要的商品收回。

但是不同公司的商業模式都可能被如何改變,在今天仍未可知。不過,為了幫助企業家了解AI和自身企業發展的關係,本書提供了一項工具——人工智慧畫布。

從「預測機器」的視角理解AI,凱文凱利力薦的《AI極簡經濟學》化繁為簡

人工智慧畫布 - 用來思考AI如何幫助企業發展

畫布上每一個空格包含了一項機器輔助下的決策流程,從「預測」環節開始。首先,明白「我們需要知道什麼信息從而做出決定」。第二步是判斷,你給不同的結果以及失誤賦予多少價值。第三步是行動,判斷之後你要採取的行動具體是什麼?第四步是結果,你用什麼來衡量結果是否成功?以上四項基本上是做決策的核心要素。

下面的一列都和數據有關。輸入:你需要什麼樣的數據從而運行一套預測演算法;訓練:你需要什麼樣的數據去訓練這套預測演算法;反饋:如何利用結果量不斷使演算法進步?

以安防警報產品為例,我們來理解下如何使用這個畫布。

從「預測機器」的視角理解AI,凱文凱利力薦的《AI極簡經濟學》化繁為簡

1)預測:預測警報被觸發的原因是人還是其他什麼東西(是vs否的問題);2)判斷:比較對錯誤警報做反應的成本和對正確警報不做反應的成本;3)行動:當警報被觸發,派遣安全小組;4)結果:觀察行動和警報結果是否一致(即派遣安全隊的決定是否正確);5)輸入:警報器所在地的感測器數據、比如行動軌跡、溫度、視覺影像等;6)訓練:歷史感測器數據和對應的警報結果;7)反饋:新生成的感測器數據和警報結果。

基於畫布的思考可以幫助企業家認識到自己的業務流程可能被AI預測機器如何改造;了解了之後,整個管理層就要判斷,這種可能出現的改造會在多遠的未來被實現。3年就可以實現的預期和20年相比,會影響今天的轉型和投資決策。例如,如果安全警報的預測正確率在99%以上,那麼安防公司可能就要投資研發現場抓捕設備、而不是花太多時間建立地勤響應團隊了。

來自作者Joshua Gans的問答

問:「預測」的概念是怎麼來的?

答:我們在研究今天這種基於機器學習的AI時,發現它的數據特性與人類預測行為相同。

(預測是人類智慧的基礎,作為創造力和生產力增長的核心,人類的智慧是靠大腦使用記憶進行預測來實現的。我們的大腦不斷地預測我們即將體驗到的事情——我們會看到什麼、感受到什麼、聽到什麼。隨著我們的成長和成熟,大腦的預測會越來越準確,預測往往會變成真的。然而,要是預測未能準確地昭示未來,我們會注意到異常,並將這一信息反饋到大腦,讓大腦更新演算法,進行學習,對模型做更進一步的優化。)

我們認為近期AI能力的提升就是體現在機器預測能力的進步上。當然AI本身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它指的是智慧的多種形態被機器表現出來。只不過在今天,它只表現了預測能力,其他形態的智慧例如行動和判斷還暫時沒有。

問:以前我們通常說人是生產要素,現在我們是不是能夠把生產要素拆得更細?人們會不會把更多屬於我們的生產要素外包給機器?

答:我們所做的是把決策流程分解成不同部分,但是很難說哪些部分會將被機器取代。但是原則上,除了價值判斷之外的一切都可以被機器執行。當然這還需要一段時間。機器預測也只是在一些領域變得容易,在另一些領域依然很難。

(在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和未知的已知這四種情況中,只有第一種更容易被預測機器執行。)

問:一些使用演算法推薦的內容app容易造成青少年沉迷,產生負面外部效應。政府是否應該進行了監管,例如多少時間之後不能再觀看;或者,通過交高額稅負解決問題?

答:任何技術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其中一些需要監管。製造業和其製造的污染面臨這種情況。AI也會面臨這種情況。我不太了解青少年沉迷的具體情況,但我懷疑沉迷的原因不單單是AI。

問:在AI技術競賽過程中,不同國家可能會採取不同的策略;因為訓練AI需要大量用戶數據,所以較寬鬆的隱私保護政策可能會成為國家的競爭優勢。國際社會可能會締結什麼法律來防止「逐底競賽race to bottom」么?

答:聯合國肯定沒法立法影響不同國家,不同國家當然會有不同的發展方式。這其實是件好事,因為我們並不那麼清楚「正確」的隱私保護法應該是什麼。當不同的國家走不同的路時,我們更有可能發現。我不是特別擔心「逐底競爭」的問題,因為很難說哪條路向下、哪條路向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