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名將都怎麼打仗?看看皇帝里最能打的李世民就明白了

古代名將都怎麼打仗?看看皇帝里最能打的李世民就明白了

編者按:冷兵器與古代戰爭愛好者們,可能都問過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古代名將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呢?天才的指揮?出眾的武藝?悍不畏死的勇氣和主角模版般的運氣?讓士兵甘願赴死的領袖力?對於這個問題,可能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而有「自古能軍無出右者」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洛陽之戰,卻體現了一個名將到底應該怎麼做。

傳統印象里,洛陽是個易攻難守之地。歷史上很少有拿洛陽當堡壘、要塞堅守的。然而洛陽卻在一段特定的歷史時期,保持了80多年未被攻破的強悍記錄。

自534年北魏分裂後,洛陽一直處於東西對峙的前線。但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儘管洛陽只剩下殘破的金墉城,卻始終沒有在攻防大戰中失過手。537年沙苑之戰後,東魏河洛防線整體崩潰,西魏軍兵不血刃進入洛陽城。538年河橋之戰,西魏洛陽守軍主動出城野戰,結果因為主力戰敗,洛陽又不經戰鬥而易手。543年西魏再攻洛陽,慘敗而歸。此後20年西軍不敢再打洛陽。直到564年,宇文護自恃國力上升,發動20萬軍隊圍攻洛陽,結果攻城戰和野戰雙雙告負。569年北周試圖再攻洛陽,結果連洛陽城還沒望見便被擊退。575年北周發動第一次滅齊之戰,周武帝受挫於河陽城,洛陽面對17萬北周軍狂攻依舊巋然不動。577年,北周被迫改道從晉南攻齊,齊國滅亡後,洛陽才和平易手。

楊玄感劇照

之後,北周和隋均致力大修洛陽城,613年楊玄感起兵反隋,大軍圍攻洛陽不克,反而陷入隋軍之重圍。618年瓦崗軍挾雷霆之勢狂掃中原無敵手,結果在洛陽城下鏖戰經年,最終落得個潰敗的下場。直到公元621年,洛陽城才迎來了自己的終結者——李世民,80餘年不敗金身終於告破。那李世民是怎麼做的呢?

李世民劇照

一、攻擊要塞的要義是破其體系。

洛陽於534年被齊神武帝高歡拆毀,輝煌的元魏故都只留下西北角小城金墉,僅能作為防守之用。表面上看,洛陽成了又小又弱的孤城,實際上洛陽背山靠水,周圍支援性小城和據點極多。洛陽東面是洛口(河、洛交匯處),近則偃師、柏谷塢諸隘,遠則有重險虎牢關可為遙助。北面地勢最為複雜,洛北黃河幹流,河之南有河陰、鄧津、盟津三口為渡河要津,河之北有河陽、鄧鄉、冶坂、北中城諸點控制通道,遠則有河內郡為聲援;洛陽城北還有地勢雖不甚高、但戰術意義豐富到炸的邙山,攻守雙方均可以此為基礎展開大兵團動作。西面瀍、慈、谷等洛水支流可以展開梯次防禦,宜陽、新安、谷城、九曲、獨流等要點也可為洛陽提供外圍防守和補給、支援。南面主要是伊水及伊闕口,戰術意義主要在於守把洛南要道。

李世民劇照

如此複雜的形勢,使得洛陽城具備了雙重意義:它既是一座單獨而堅固的小城,又是豫西一帶區域防守的樞紐。因而,攻擊洛陽,戰役戰術安排決不能只著眼於洛陽一城一池,而應著眼於區域作戰的大局,以整體破擊為要義,將洛陽從它依託的體系中剝離出來。

洛陽不敗的80年中,攻擊方沒有任何一次,從整體上考慮過掃蕩洛陽外圍據點的。宇文泰兩次圍攻洛陽,都將重點放在邙山,企圖採取大兵團決戰的方式,以主力之勝負決定區域的歸屬,而對洛陽外圍據點、關隘棄之不顧。這雖說是統帥的開闊眼界,但越是級別高的將帥,往往越易犯棄小取大最終因小失大的錯誤。一旦主力決戰失敗,大軍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是以河橋、邙山兩敗之餘,宇文泰要玩兒命狂奔近300里,以弘農郡城為依託收拾殘局。

李世民攻洛陽,在正式開打前,先遣史萬寶自宜陽南據龍門,劉德威自太行東圍河內,王君廓自洛口斷糧道,黃君漢從孝水入河襲回洛城(孟津渡口處要隘),只剩西面留給主力軍來攻打。從布局上看,東西南北四面均已掐住要害,洛陽向四面伸出的觸角均被割斷,大區域防守被壓縮到洛陽城周邊,可以說未戰之時廟算已勝。

二、圍城打援二者缺一不可。

圍城與打援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圍城不阻援則易腹背受敵,重打援輕圍城,則是徒耗兵力得不償失。洛陽之所以屢屢防守成功,正在於其地四通八達,各方面援軍赴援極易,給進攻方造成極大困擾。564年宇文護麾軍攻洛陽,諸將皆勸先塹斷河陽,防備北齊軍從晉陽來援。宇文護自以為20萬大軍打洛陽,必定旬日而克,只派候騎渡河觀察。結果北齊五天內從晉陽調來精銳騎兵,邙山一戰,手忙腳亂的北周軍被打散,洛陽圍城大軍也跟著雪崩,一場精心策劃的攻洛大戰就此風流雲散。

楊玄感圍攻洛陽也犯了同樣的錯誤,他集中精力狂揍洛陽城,本已燒了上春門(洛陽城門之一),幾乎就要成功。但因疏於防範,隋長安援軍衛玄順利殺到洛陽城下。雖然援軍兵力遠不及楊玄感,但因為城內城外配合極其得力,楊玄感兩面受敵,打成了二狼戲一虎的局面,極大延緩了城破的速度,為隋軍主力赴援爭取了寶貴的時間。李世民打洛陽也遇到了堅城難克、強敵赴援的難題,竇建德的夏軍一路收拾河北、山東與河南諸郡,兵力之強,可以說已經超過王世充,成為李唐的頭號勁敵。。

李世民決策的基準線是,王世充已經被揍的七葷八素,繼續圍下去事半功倍,如果撤圍將前功盡棄,王世充很快會滿血復活。唐軍雖然兩線作戰壓力大,但就看誰能堅持到底。對竇建德,李世民則是將唐軍兵精、有地利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將阻援的戰役意圖貫徹到底,徹底掐斷洛陽的一切援救。而非人們傳統印象中認為的,徹底擊敗並消滅竇建德。其實李世民並沒有狂妄到憑3000多人擊敗竇數十萬人的地步,「建德新破孟海公,將驕卒惰,吾當進據武牢,扼其襟要。賊若冒險與我爭鋒,破之必矣。如其不戰,旬日間世充當自潰。若不速進,賊入武牢,諸城新附,必不能守。二賊并力,將若之何?」(《舊唐書·太宗本紀》)可見最初的打算,只是阻竇軍於虎牢之東。至於虎牢關之戰後生擒竇氏,是超出預期的意外勝利。

三、破城重在困而不在攻。

大凡重鎮要塞,城防設施都修整的比較完備,可以有效殺傷攻方兵力、降低攻方的優勢。故而打堅城奪要塞,攻固然是必要手段,但攻的方法卻有講究。如果不計傷亡不惜代價地猛攻猛揍,弄不好便要折本吃敗仗。

之前瓦崗軍李密攻洛陽,從始至終就是一個字:打。柴孝和勸李密,拿住洛口和盟津兩個要害,從東面北面鎖住王世充的命脈,然後出奇兵西入關中(彼時李淵還窩在山西),天下大勢定矣。因為王世充打不透洛口和盟津,最重要的糧草問題無法解決,洛陽這個超級大胃肯定會把自己消化掉。而西入關中則是對洛陽進行政治斬首的高明舉措,必將導致洛陽人心瓦解,屆時城內不戰自亂,不光王世充自潰,河南諸州也會望風歸附。

無奈李密對他的瓦崗軍有迷之自信。他堅決地留在洛陽城下,屢屢發動猛烈攻勢。結果王世充左出右入,勝則追擊、敗則入城,瓦崗軍損兵無數就是毀不掉敵軍主力。相比來說,李世民的戰術就靈活的多。他既敢於對攻打硬仗,例如慈澗的大勝。逼近城垣後,卻謹慎地收斂兵力,不讓硬攻城池以減少兵力損耗。又「遣諸軍掘塹,匝布長圍以守之。」城大人多乏糧,是隋末以來洛陽的一大死穴。李世民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決定長圍久困。事實上,這也是對付大部分堅城的良策。

俗話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民族英雄、抗金名將岳飛也曾說過,「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軍事行動其實是件應用題,規律上任何固定的條文,都不是萬世不易的金科玉律,趙括、馬謖已經為我們當了反面教材。用活基本軍事規律,發揮手頭資源的最大效能,才是兵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胸中有法為衡,手中用術為易。衡易之間,不泥一格,名將出矣。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票非人,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穿越到古代當將軍十八般兵器任你挑,怎樣給部隊配備武器才合理?
打斷條頓騎士團的脊樑?簡述波蘭稱霸東歐之格林瓦爾德戰役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