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限量、不靠聯名!Nike 只憑「這一點」依然制霸球鞋圈!
回顧剛剛過去的 2018 年,大家可能還沉浸於 Air Jordan 1 的火爆以及熊貓、Concord 等超經典配色扎堆回歸。
其實除了復刻之外,2018 年各大品牌在新品方面也都大有建樹,全新科技接連發布,球鞋圈迎來一場新的 「軍備競賽」。
2018 年一共有多少個新科技發布?你體驗過哪幾款呢?
Nike
在推出新科技方面,Nike 在各大品牌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2018 年推出的科技無論數量還是市場反響都稱得上是完勝。
React
其實在 2017 年,Nike 就已經發布了這款全新緩震材料,並應用於兩款籃球鞋 Hyperdunk 2017 和 Jordan Super.Fly 2017。但進入 2018 年,React 才通過 Epic React Flyknit 真正讓大家領略了它的過人腳感。
隨後在 Element 87、EXP-X14 都有應用,並在 Kobe NXT 360、KD11 上與其它科技搭配,都有極佳反響,可謂是近年來最 「吸金」 的球鞋科技。
▼ 多款新鞋型上都有應用
這種科技可以看做 Lunar 的升級版,相比最新的 Lunarlon 配方增加 13% 能量反饋,並且擁有更強的耐久度,腳感兼有海綿的柔軟和彈簧的強勁反饋。
Zoom X
除了 React,Nike 還打造了一款更加高端的全新緩震材料 Zoom X。雖然名字有 Zoom,但與氣墊毫無關係,是由 Flightplate 緩震板同款的 Pebax 塑料發泡打造,不僅只有傳統發泡緩震材質重量的 1/3,能量的回饋率更高達 85%!
▼ AJ28 緩震板(圖中黑色部分)同款材料打造
最初專為 Breaking 2 項目打造,搭載這款科技的鞋款像 Zoom VaporFly Elite 都一鞋難求,只有最發燒級跑者才會嘗試。
直到 2018 年夏季推出 Zoom Pegasus Turbo 才讓更多玩家體驗到它的超強腳感。
Zoom Turbo
要說腳感軟彈,Zoom 氣墊是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去年 Zoom 專為 Kyrie 5 進行了全新升級,帶來面積前所未見的 Zoom Turbo 形態。
這種全新 Zoom 氣墊面積覆蓋整個前掌,其上帶有凹槽設計,能夠自由彎折變形,帶來全方位靈活緩震。
腳感既有傳統 Zoom 的超強彈性,又有緩震泡棉的柔和過渡,令 Kyrie 5 前掌擁有如同彈射起步的強勁腳感。
可能有些朋友不知道,在 Air FOG 1 上使用的全掌 Zoom 也以 Zoom Turbo 形態呈現,帶有諸多凹槽設計。
▼ Air FOG 1 全掌 Zoom 同樣帶有凹槽
Flyknit 360
Nike 的鞋面科技也在去年迎來進化。Flyknit 一直是 Nike 最高端的鞋面材料,這次再度升級,不僅是側面和腳背,連鞋底也以編織工藝一次成型,帶來宛如襪子的貼合性。
在 Kobe AD NXT 360 上首次搭載了這款鞋面,以 360° 編織鞋面將雙腳與中底結合為整體,提供絕佳的靈活性和貼合度,最大限度減小雙腳在鞋內滑動引起的不適感,同時擁有籃球鞋中罕見的超強透氣性。
Flyprint
近年來 3D 列印工藝十分流行,各大品牌都在研究其在球鞋上的應用。但 Nike 並沒有像其他品牌一樣以這項技術打造緩震科技,而是用來打造全新鞋面。
將融化的 TPU 以固態沉積的方式塑形,說白了就是類似蜘蛛織網或傳統糖畫將融化的材料固化成網狀。
以這種工藝打造的鞋面更輕更透氣,擁有更強的伸張力也更加耐久,並且不會像傳統織物一樣吸水,在雨天不會為運動員增加負擔,更適合全天候穿著。但目前尚未大規模發售,想要體驗大家還得再等等。
FastFit
在 Nike 旗下的 Jordan Brand 中,每年最重要的產品就是 Air Jordan 正代。在去年的 Air Jordan 33 上,最核心的全新科技就是快速系帶系統 FastFit。
透過外底開窗即可看到這個系統酷似手錶機芯的機械機構,拉動鞋面拉帶即可感受到鞋面在一點點收緊,鬆開即可保持當前鬆緊度。
拉動側面黃色拉帶即可快速鬆開,方便運動員快速放鬆雙腳。可以說有了這項技術,我們離自動系帶只差拉這一下。
說到自動系帶,有消息稱 Nike 首款搭載自動系帶系統的籃球鞋很快就會與大家見面!具體技術細節及外觀小編也尚未得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
adidas2018年,adidas 陣中 Boost 科技仍然是中流砥柱。不過還是有兩款全新中底科技登場。
Futurecraft 4D
3D 列印技術大家都能夠理解,但 4D 科技究竟是怎麼回事?adidas 的 Futurecraft 4D 就是將 3D 列印技術加上多年來收集的跑步數據這一 「Digital(數據)」 維度,組成 4D 理念。
將緩震材料列印成立體支撐結構,根據不同需要調節密度,可以形成不同功能和腳感。雖然這種科技已經被發明許久,但直到去年才進入能夠讓大家買到的量產階段。
大規模發售的 Alphaedge 4D 目前 2000+ 元即可買到,相比之前動輒上萬的價格已經便宜許多,感興趣的朋友不妨體驗一下。
Lightstrike
adidas 在去年年底發布了全新籃球系列,其中最引人關注的當屬 N3XT L3V3L 這款鞋型。不僅有高聳鞋幫和無鞋帶鞋面,鞋底還搭載了最新緩震材料 Lightstrike。
▼ INNERSECT 展會已經有人上腳
目前的消息稱這種材料相比其他緩震材料重量更輕,並且有更強的緩震腳感和能量反饋,從描述來看,至少能夠替代 adidas 目前常用的 Bounce 緩震,與 Nike 風光無限的 React 科技對抗。
從外觀設計來看,別於 Bounce 的條紋紋理,以酷似甲片的多面形態呈現,更具科技感。究竟腳感如何?大家還要等待 N3XT L3V3L 大規模市售才能體驗。
PUMAPUMA 雖然目前重心是潮流生活產品線,但去年也推出了全新科技,並且將回歸籃球市場。
NRGY
adidas 的 Boost 科技是當代最著名的緩震科技,其實 PUMA 也與巴斯夫公司合作,推出了自己的 「爆米花」 緩震材料。雖然贏得了專利官司,但由於外觀不具辨識度,一直被 Boost 壓制。
於是在去年這款 NRGY 科技迎來了全新形態,將發泡顆粒灌注在類似大氣墊的外殼中,帶來有流動性的緩震腳感。
雖然看起來很誇張,但腳感並沒有明顯的特色,重量也沒有優勢,所以算不上很成功的進化,在推出一款 Puma Jamming 後再沒有以這種形態出現。
HYBRID
PUMA 有兩大緩震科技,一個是緩震材料 IGNITE,另一個是 NRGY 能量球顆粒,去年 PUMA 將兩者結合,以 IGNITE 為基礎保證整體穩定,其間注入 NRGY 能量球,帶來超強回彈,整體腳感超軟彈,確實有 1+1>2 的效果。
▼ 融合 IGNITE(左) 和 NRGY(右) 兩種材料
外觀也引起廣泛討論,不少人都覺得中底表面有些 「密集」,但小編覺得這可能是 PUMA 有意為之,讓大家牢牢記住這款腳感不俗的全新科技。
在 PUMA 回歸籃球市場首款球鞋 Clyde Court Disrupt 上傳言也是搭載這款科技,腳感值得期待。
除了已經使用多年的 Charged,UA 似乎一直沒有其他緩震科技可供使用。在 2018 年,UA 終於迎來了一款倍受好評的全新科技。
HOVR
尋找兼顧 「軟」 和 「彈」 的緩震材料是每個品牌的追求,但 UA 卻選擇了與其他品牌不同的思路。將柔軟的緩震材料以彈力網眼材質包裹,在材料受壓形變時能夠帶來柔軟腳感,同時引髮網眼材質張拉,在腳離開地面時,網眼恢復形狀,幫助材料更迅速回彈。
相比 Charged 緩震,HOVR 的重量減輕了 10%,力量反饋增加了 15%,壽命則提升了 40%!
▼ 中底紅色網眼覆蓋部分就是 HOVR 科技
HOVR 兩款首發跑鞋腳感確實相當軟彈,而在最新的 Curry 6 上也搭載了全新形態的 HOVR,在籃球場上也有優秀表現。
▼ Curry 6 的 HOVR 網眼更大
安踏與 UA 的窘境類似,國內品牌安踏似乎也一直缺少一個標誌性的當家科技。直到去年,一款 A-FLASHFOAM 閃能橫空出世,讓人刮目相看。
A-FLASHFOAM 閃能
安踏全新研發的這款閃能科技相比傳統的緩震材料,在緩震和回彈性都有大幅提高。據說雞蛋垂直落在這種材料上不僅不會破裂,回彈高度也遠勝其他材料。
▼ 張繼科參與雞蛋墜落試驗
外觀也極具辨識度,由輕量低密度材料發泡而來,擁有少見的半透明質感,在緩震泡棉中獨樹一幟。造型設計大多融入這款科技的靈感來源:蟲洞的造型。
▼ 原色為略帶透明效果的乳白色
在湯普森最新簽名鞋 KT4 上便搭載了這款科技,相比前幾代的緩震片填充,擁有更柔和的過渡腳感和更明顯形變,反彈效果也相當出眾,可以說性能已經超越定點投手的需求。
▼中底內側的蟲洞紋理極具辨識度
從 2018 年球鞋科技發布情況來看,Nike 依然完勝。
看來除了市場營銷和復刻產品,科技的進步也是品牌成功的基石。
去年這些全新球鞋科技,你嘗試過那幾個呢?那個是你最喜歡的?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牽涉版權
請聯繫 feedback@flightclub.cn 更正」
※關注度極高的 Converse 「CNY」 新年配色,發售信息來啦!
※徹底顛覆傳統!威少最新戰靴 Why Not Zer0.2 下周首發
TAG:FC中文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