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便利店」10城21家店賣過期食品?做局用力過猛了吧!
這兩天的一則新聞讓不少人憤怒不已。
一個叫做「藍莓測評」的公司曝光「全家便利店」賣過期食品,他們在10城市的21家門店走訪,發現都在賣過期食品。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連全家的忠粉都坐不住了,評論區不少人表達了失望、生氣、震驚等情緒。
哎,看來這屆粉絲真不好帶,粉轉黑太容易了啊。
難道就不能讓子彈飛一會兒嗎?
你看,全家很快給出了回應,內容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我們被黑了。
目前暫時看不到雙方對質的證據和最終結果,但就我個人的觀點,更傾向於「全家被黑」。
下面列舉幾個疑點。
疑點1:作為一個經營多年的成熟便利店,在某個門店出現過期食品我覺得還是有可能的,畢竟存在人員操作疏忽,系統故障等可能。
不過,10城市隨機找21個門店都在賣過期食品,這個故事編的有點太離奇,我實在沒辦法相信。
你們對大企業的管理太沒信心了,這樣真不好。
疑點2:如果一個連鎖便利店,幾乎是普遍的銷售過期食品,我敢打賭,輪不到這個什麼評測公司,盤踞在各大城市的「職業索賠人」早就把全家當做提款機了。
按照食安法,賣過期食品是10倍的賠償,不足1000按1000處理,你自己想想,這麼多門店賣過期食品,不得賠到死?客戶投訴不得鋪天蓋地?
別人都看不到,就你們測評人員眼尖,也是厲害的不行。
測評公司如果這麼容易找到過期食品,還開測評公司幹啥啊....每天掃幾個店,月入幾萬不在話下啊!
疑點3:測評公司聲稱全家篡改小票日期,我表示懷疑。
小票上的信息是掃碼進去的,人工能修改哪些信息一定是系統設定的(比如價格、數量之類的),全家怎麼會給門店修改日期的許可權呢?
給自己挖坑也不用這麼認真吧!
疑點4:網上有曾經在全家工作過的小哥發了個圖,過期食品根本無法掃碼入系統,不知道測評公司的人是怎麼買到的?
其實由於職業索賠人的關係,現在很多連鎖超市和便利店都有這樣的預防機制。
系統bug是有可能的,但這樣的bug一定是出現在特定數據上,比如特定年月日或時間,不可能一個月很多時候都這樣。
疑點5:類似三明治這種短保質期的食品,在風險管理上屬於高風險類別,作為經營企業,也一定是重點防控對象,怎麼可能存在大面積的過期現象?
以我的了解,商超和便利店的員工都會定期清理貨架,臨期、過期產品的處置也有標準化的流程。
你說個別門店沒有嚴格執行,有可能。大面積不執行?除非真不想幹了。
總之,這個所謂的「爆料」非常可疑,期待後期水落石出。
如果全家確實有問題,監管部門也不會放過他們。
如果這個測評機構惡意抹黑,不知道「打黑除惡」專項行動能不能關照一下他們。
順便說一下所謂的「第三方測評」。
1、第三方測評都要錢才能活著。
目前主要有三種生存/盈利模式:
一是,樹立自己的「獨特標準」(瞎胡鬧的),然後推薦產品、搞評級,或直接賣產品,一般是公司化、團隊運作。
二是,通過提升影響力,後期靠粉絲流量、廣告投放變現,實際上說白了就是收保護費,自媒體居多。
三是,通過收黑錢,搞競爭對手,這種在IT、汽車等科技領域比較多見,一般也兼收保護費,垂直行業自媒體居多。
所以第三方測評並不是護花使者啦。
2、所有第三方測評都是商業活動,但都會打出「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公益旗號。
所謂的「公益性」是做給你看的,無非是樹立自己白蓮花的形象。
所謂的關心你的健康和安危也是做給你看的,它更關心的是你的購買力和購買意願。
比如藍莓做的酒店測評,讓你覺得他們特別有正義感,等你覺得他們靠譜的時候,夾帶私貨的就來了。
所以搞測評的人跟你談情懷,都是裝逼犯。(如果我以後去做測評,我也會裝逼的)
3、所有的測評都是有專業門檻的,而且門檻都不低,要看穿行業的門道,外行做不來。
就我目前看到的所有(沒錯,就是所有)和食品相關的測評,有專業瑕疵算好的,絕大多數是窟窿大到可以把豬頭塞過去。
所以,測評出來之後看看專業內的人怎麼吐槽的很重要。
如果一個測評機構什麼都敢測,幾乎可以肯定是個裝逼的。
4、目前國內某些部門對職業索賠、第三方測評行還心存幻想,這是很危險的。
「職業索賠」並沒有起到很好的市場凈化作用,反而嚴重破壞了市場秩序和市場規則,而企業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時候顯得十分無力。
第三方測評打著公益旗號,實際上是公司化的「職業索賠人」,由於追求輿論效應,其潛在危害更大,更要警惕。
企業有問題絕不能姑息,但惡意的抹黑更不該容忍。
在複雜的國際形勢和經濟形勢下,維護好市場秩序和經營環境顯得尤為重要,是時候對這些亂七八糟的測評上緊箍咒了。
最後重申一句:全家這件事情存在大量疑點,但還不能下定論說全家一點問題沒有。
最終結論應該讓雙方質證,同時以監管部門的調查認定為準。
※白的牛奶、黃的奶粉,這顏色從何而來?你該如何選?
※別迷信輕斷食,德國研究表明,和其他減肥飲食相比沒有優勢!
TAG:吃貨的江湖秘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