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游牧民族一直吊打農耕民族,但是這兩大民族卻顛倒了過來
在歷史上,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基本上都是游牧民族一直在將農耕民族吊打,但是漢朝和匈奴與唐朝和突厥算是例外。
游牧民族欺壓、侵略、打擊農耕民族,是人類歷史上常見的現象,其根本原因並非就是農耕民族打不過游牧民族,而是由於農耕民族都有固定的耕地需要守住,但是游牧民族卻可以來偷襲,由於地點固定,基本上每次偷襲都是一打一個準,但是農耕民族要打游牧民族卻不是這樣。
游牧民族又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幾乎都是以馬為生,生產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馬,馬是重要的生產工具,運輸工具,經濟來源,更是重要的侵略工具,他們騎著馬到處遊盪,來無影,去無蹤,既可以去固定地點搶掠東西,也可以跑到哪裡就搶哪裡,農耕民族要反擊的話,一是馬匹的數量和質量往往不如游牧民族,再就是即便想去反擊游牧民族,然而當農耕民族來到茫茫大草原上,卻又很難找到敵人的影子,因此農耕民族想要反擊游牧民族不是一般的困難。
從戰國時期開始,匈奴就一直不斷的侵略打擊中原地區的農耕民族,所以才有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才出現了我國最早的戰國長城,秦朝時期,秦始皇曾經派蒙恬北征匈奴,漢朝初期,漢高祖北征匈奴的時候曾經被匈奴圍於白登山下,之後漢朝廷對匈奴採用和親政策,但是邊境上的爭鬥也沒有停止過,漢朝和匈奴這兩大民族之間的數百年爭鬥拉開了序幕。
當時的匈奴已經進入了最為強盛的時期,漢初統治者認識到匈奴不是那麼好對付的,只好以和親之策應對,經過文景之治的養精蓄銳,到了漢武帝的時期,漢朝的國力強大到足以碾壓北方的匈奴,於是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等人率領漢軍主力北擊匈奴,常常是多路大軍從西北到東北地區的兩千多里齊頭並進,大軍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尋找匈奴人的作戰力量進行交戰,由於多年來匈奴欺負漢朝已經成了習慣,所以匈奴人開始時也不躲避,然而經過漠南、漠北、河西等戰役的較量,漢軍取得大勝,匈奴主要軍事力量幾乎被殲滅殆盡,就此走向了下坡路。
後來漢武帝還對匈奴有過幾次的征伐,不過收效不大,到了漢宣帝劉詢時期,在他和霍光的策劃組織下,西漢王朝進行了最大規模的一次對匈奴作戰,這時候的匈奴早就被打怕了,紛紛遠遁到大漠以北,此後大漠以南的匈奴日逐王投降漢朝,剩下的匈奴人也走向了分裂,出現了五個匈奴單于並立的局面,相互之間不斷攻擊,而且都不敢招惹漢朝,基本上都對漢朝稱藩。
公元前51年,南匈奴呼韓耶單于率部族投降漢朝,漢朝的授降儀式堪比大閱兵,北匈奴也遣子入侍,《漢書》稱讚這一時期說:「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奮擊之威,直匈奴百年之運,因其壞亂幾亡之厄,權時施宜,覆以威德,然後單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稱藩,賓於漢庭。是時,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漢宣帝之後,有些匈奴部落反覆無常,漢朝就會出兵打擊,漢元帝時期,將軍陳湯發出「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時代強音,這是大漢民族最為驕傲的時刻,陳湯將軍言出必行,他和甘延壽等人率軍躍馬萬里打擊北匈奴,越過帕米爾高原深入中亞腹地,將北匈奴的郅支單于王庭全殲,至此,匈奴人再也沒有大規模的軍事力量來反對漢朝。
之後的匈奴雖然還有侵擾活動,但侵略性已經很小了,作為一個民族,匈奴人在我國北方地區漸漸消失,到了東漢末年以及三國兩晉時期,匈奴人漸漸被鮮卑、丁零、高車、烏桓等取代,匈奴人中的一大部分融入了漢族之中,其餘的則融入了上面這些少數民族之中。毫不誇張的說,漢朝對匈奴的數百年戰爭,創造了農耕民族消滅游牧民族的歷史奇蹟,完全將農耕民族被游牧民族吊打的局面顛倒了過來。
不過匈奴人雖然在我國北方地區消失了,但是他們的後裔也曾經給歐洲造成了很大影響,東漢時期北匈奴中的一支向西遷移進入到伏爾加河流域,並且在這裡發展壯大,200多年之後,匈奴人部分進入歐洲,開始對羅馬帝國發動攻擊,羅馬人不得不與匈奴人割地求和,在匈奴阿提拉時期最為強盛,阿提拉死後這支匈奴人也走向了沒落,但他們的後代一直繁衍到今天,分布在今天的奧地利、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等國家。
※良渚文化為啥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曙光初現?這裡有太多的「最早」
※瑪雅文明很厲害嗎?文明消亡後瑪雅人去了哪裡?他們並沒有走遠
TAG:文史大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