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Open Source 101:開源經濟學原理

Open Source 101:開源經濟學原理

Open Source 101:開源經濟學原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轉自: https://zhuanlan.zhihu.com/p/53818242

作者: 華創資本 謝佳

開源(Open Source)是人類探索虛擬世界的文明之光,而我最多是現實世界中古羅馬競技場上的一名朗誦者。2019 年的第一個系列文章向開源致敬。這是 Thinking in Open Source 系列中的第一篇。

剛剛過去的 2018 年是『開源軟體運動』的第 20 個年頭。1998年, 開源(Open Source)這個詞在矽谷的 Palo Alto 被正式提出 ,開源運動拉開帷幕。當我們把一個事件稱之為『運動』的時候,她背後一定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意義,代表一種社會思潮。始於 20 年前的 開源軟體運動(Open Source Software Movement)是 1980 年代 自由軟體運動(Free Software Movement)的延續,Free Software 正確的翻譯不是『免費軟體』,而是『自由軟體』。自由軟體運動的核心是由那群極具極客精神的第一代 網路空間黑客(Cyberspace Hackers)所主導的世界觀,他們認為在網路空間中人人都應該有參與其中的『自由之權力』,而昂貴的付費軟體阻礙了這種自由權,也阻礙了網路世界的偉大建設。這群黑客的思想純粹而富有使命感,就好比 1620 年從不列顛駛往北美大陸的『五月花號』上的那批清教徒,他們定義了美利堅精神的內核。

開源作為一種生產協作模式大幅提升了經濟學中的兩個關鍵要素:商品的生產效率及分發效率。

Wikipedia 上『經濟學』的簡單定義:

Economics is the social science that describes 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開源不是一種商業模式,因為是否開源與是否能產生商業收入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我們也不能把開源與免費增值(Freemium) 這種商業模式簡單劃等號,因為基於閉源也可以做免費增值。

開源是一種生產協作模式,在這個生產模式之上可以設計不同的商業模式。從經濟學角度講,開源帶來的突破主要體現在『商品供給側的交付效率』,通過開源軟體協作網路可以更高效的生產軟體商品、交付軟體商品。

這裡的協作第一層意義指的是開發者分工協作層面的協作,在一個相對鬆散的協作網路中新加入社區的貢獻者基於前人的基礎最大程度發揮自己的優勢,不需要自己重造輪子,這也避免了整個社會重造輪子;第二個層面的協作意義在於商品的需求方也參與到其中,因為通常在一個典型的開源項目中開發者本身也是用戶,這種協作方式使得生產過程可以更快的響應實際需求,快速迭代出可用的產品。

去年 9 月在紐交所上市的開源數據技術公司 Elastic 自 2013 年成立以來至 IPO 時已經累計超過 3.5 億次產品下載,在全球 46 個國家有超過 10 萬會員、將近 200 個開發者小組。Elastic 上市前 12 個月的營收超過 1.6 億美元,覆蓋了超過 5000 家客戶,包括世界 500 強將近三分之一的企業。作為一家企業級軟體公司,成長速度非常驚人,背後是開源的力量。

需要說明的是,開源並不適用於所有的商品類型,開源只可能發生在邊際成本為零的商品類型上,也就是說消費者對一種商品的複製是幾乎沒有成本的,對於生產者而言也不會產生任何額外的成本(但由於放棄了版權失去了可能的獲利機會)。這同時也意味著生產者的工作成果有機會得到無限放大,因為基本的經濟學原理決定了越低的成本能帶來越多的消費。通常這種商品只能是一種『信息商品』,例如軟體代碼、設計方案、內容創作等,不可能是一種實物商品。

表面上看,開源有很強的『利他主義』色彩,甚至容易和公益混淆,但其實開源有非常明確的經濟學合理性,絕對不僅僅是情懷驅動。當我們講經濟學時,並不一定跟『錢』相關,本質上我們是在看個體在支配有限資源時的行為動機,『錢』只是激勵的一種表現形式。從微觀經濟學角度來看開源能幫助我們理解個體和企業參與開源經濟的動機。

Wikipedia 上『微觀經濟學』的簡單定義:


Microeconomics is a branch of economics that studies the behavior of individuals and firms in making decisions regarding the allocation of limited resources.

那麼,作為開源經濟中最核心的引擎,生產者的動力來自於什麼呢?

個人代碼貢獻者向開源社區投入的是時間精力,而非生產資料,大部分情況下貢獻者並不會因此而獲得直接的財務回報,但是通過參與到開源社區的活動,貢獻者能收穫的將遠超直接的財務回報。這包括:參與到一件具有偉大意義的事業中、在社區中證明自己的專業能力並獲得行業認可、釋放自己的興趣愛好(這本身就是一種獎勵)、在工作中甚至是未來的創業融資中獲得更高的議價能力(這實際上是直接的物質獎勵)。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看,開源社區能帶給社區貢獻者的回報是獨特且巨大的,直接觸及第四層次(尊重的需要)和第五層次(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其實也解釋了為什麼開源社區能吸引到最頂尖的工程師,因為越是頂尖的工程師就一定有越發強烈的自我實現訴求。

Open Source 101:開源經濟學原理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企業作為一種天然逐利的組織,作為生產者參與貢獻開源社區的動機也是明確的。有兩種企業會選擇開放源代碼,一種是開源社區背後的『主導企業』對其核心業務的開源,例如 MongoDB 開放 NoSQL 資料庫技術 MongoDB、Redis Labs 開放 NoSQL 資料庫技術 Redis;另一種是『大型企業』對其非核心業務的開源,例如 Google 開放 Go 語言、Twitter 開放前端開發技術 Bootstrap。

這裡我們主要講後一種企業,也就是大型企業的情況(前一種企業的情況我們在『Open Source 102:開源的商業競爭優勢』中作分析)。對於這類大型企業而言,開源最直接的動機就是『獲取人才』。軟體工程師是一個天然對開源有認同感的群體,開源一個項目可以幫助企業招募到或者是留住這個領域的頂級工程師,同時,通過開源多個項目,也將幫助企業建立工程師文化的品牌,吸引更多優秀工程師。

此外就是這類大型企業的戰略性布局,通過開源來與競爭對手搶奪市場份額,例如 Google 通過開源 Android 來與 Apple 爭奪移動市場、通過開源 Chrome 來與 Microsoft 爭奪瀏覽器市場,或者是定義行業技術標準,例如 Google 開放容器技術 Kubernetes,這些戰略性動作對於大型企業商業生態整體的成功至關重要。

此外,還有一類企業雖然不主導某個開源項目,但是會源源不斷的向某個開源社區投入人力財力資源參與到開源社區中,例如 Intel 與 Red Hat 長達 25 年的合作,Intel 的動機在於通過對 Red Hat 軟體系統的投入來幫助他更好的賣自家的硬體產品,也屬於戰略性投入。

在開源世界裡,開源社區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失去了生產者的動力,開源世界的上層建築將無從談起,這也是為什麼開源社區的社區經營如此重要的原因所在。開源不是一種商業模式,但開源確實可以幫助某些軟體品類在市場上建立商業競爭優勢。下一篇『Open Source 102:開源的商業競爭優勢』我們繼續。


點擊「了解更多」可訪問文內鏈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inux技術 的精彩文章:

在 Linux 中使用 SoundConverter 輕鬆轉換音頻文件格式
如何更換 Ubuntu 系統的 GDM 登錄界面背景

TAG:Linux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