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來上海不要只看外灘,「最未來」的魔都,就在這條奇思妙想的街上

來上海不要只看外灘,「最未來」的魔都,就在這條奇思妙想的街上

來上海不要只看外灘,「最未來」的魔都,就在這條奇思妙想的街上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改革開放是一種精神 ,

讓我們懂得要隨時隨地再出發,

要「敢為天下先」。

來上海不要只看外灘,「最未來」的魔都,就在這條奇思妙想的街上

婁永琪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青年創意人 才協會會長。瑞典哥德堡大學、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客座教授。全國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國際諮詢委員會主席。

2014年受頒芬蘭總統「一等獅子騎士」勳章。

2015年獲得光華龍騰獎設計貢獻金質獎章。

2016年入選首屆「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

2018年獲得「光華龍騰獎·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設計40人特別獎」。

來上海不要只看外灘,「最未來」的魔都,就在這條奇思妙想的街上

這個街區,這條原型街,

我相信一定會成為年輕人喜愛的『打卡點』。

上海四平路1028弄,比鄰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蘇家屯路風貌保護街,曾是公交新村與鞍山新村之間規劃所成的社區商業服務一條街。如今這條街道上正遍布各式各樣的「新奇」實驗室:NoCC時尚實驗室、瑞幸咖啡實驗室、Neuni材料實驗室、FabO中國數制工坊、食物實驗室、聲音實驗室、阿斯頓·馬丁創新空間、Wework眾創實驗室、海爾共享廚房……它充滿了未來感,又那麼有時尚的生活氣息,而當人們了解它誕生的故事後,更會覺得妙不可言。

來上海不要只看外灘,「最未來」的魔都,就在這條奇思妙想的街上

這條街被稱為「NICE2035未來生活原型街」,是婁永琪基於多年社會創新設計研究與實踐發起的一個社區社會創新計劃。NICE2035,即Neighborhood of Innovation,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towards2035,意為面向2035年的「創新、創意、創業」三創社區,NICE更意味著「美好生活」。

來上海不要只看外灘,「最未來」的魔都,就在這條奇思妙想的街上

婁永琪認為這條原型街搭建了一種生態系統:先是憑藉同濟大學設計學科的創新品牌和能量來吸納社會的創新人才和公司,並通過激發參與者的創新能力,逐步形成越來越強大的生態環境,最終把一個普通的社區由創新終端發展為創新的源頭。

全球知識網路時代,知識社群正在成為創新主體,我們應該把大學背後的資源和創新能力釋放出來,更要讓企業、社會資源、資本充分對接,支持更多的創新者在適合的平台上,創造與生活方式轉型相關的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從消費端入手推動產業變革。

來上海不要只看外灘,「最未來」的魔都,就在這條奇思妙想的街上

之所以把原型街的時間節點定於2035年,不僅僅是為了呼應《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 2035年)》中把上海打造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的展望,同時婁永琪也認為,16年左右的時間,代表了「不遠的將來」。與此同時,我們將迎來一個「大設計」的時代,設計將從一個行業轉變成為更多人的共識。

當這個社會中,想像力、創造力變得更有價值, 那這個社會一定是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如果發展到最後,還是原材料和體力最值錢,那這個社會肯定還是停留在蒙昧階段。

來上海不要只看外灘,「最未來」的魔都,就在這條奇思妙想的街上

在他人眼裡,婁永琪主導推動建立的「NICE2035原型街」「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等都是極其新奇的事物,但婁永琪認為:「我們做的只是發出一個信號,舉起一面旗幟。而真正完成這些創舉的,是每一個相信『它』的人,是所有人的『抱團取暖』。」只有這樣,才能讓孤獨的先行者們的星星之火,呈現出燎原之勢。未來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包括教育、醫療、交通、休閑、娛樂……在婁永琪眼中,這些都應該有更多選擇,才能保證社會這個大型生態系統的強壯和健康。

這些創新之舉,也反映了婁永琪作為一名披荊斬棘的先行者的心胸。四十年前,「先行先試」的改革開放適應和引領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四十年後,設計正在以全新的方式引領人們生活方式的轉型。

來上海不要只看外灘,「最未來」的魔都,就在這條奇思妙想的街上

生活周刊x婁永琪

來上海不要只看外灘,「最未來」的魔都,就在這條奇思妙想的街上

Q:你創立「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的初衷是什麼?

A:設計和創意是面向未來的能力,這方面的學習要提前。我們學院的學生都是高分考進來的,但他們在全球使命、家國情懷、創新意識和能力、協作能力,距離世界上頂尖院校的學生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中國人民的國際地位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這時必然要對我們的院校和師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我們也意識到,大學裡碰到的很多問題,源頭不少在高中、初中,甚至更低年齡。所以說我希望把我們設計創意學院所提倡的創新教育,能夠從大學往中學甚至更低齡延伸。

來上海不要只看外灘,「最未來」的魔都,就在這條奇思妙想的街上

Q:這所設計創意中學的課程體系是怎樣的?

A:百分之六十的課程是語數外等基礎課程,另外百分之四十,是「基於問題導向的、設計思維驅動的項目類課程」。重要之處在於這兩部分學習的交織。舉例來說,上學期中學老師自發組織的一個關於蘇州河上的「橋」的課題,其中就涉及數學、物理、地理、管理、協作、創意等許多方面的知識,引發了體驗式的學習。學生們參觀了那些橋樑,也來到同濟大學橋樑專業學習更專業高深的知識。這種問題就是綜合應用題的結合,能夠把那百分之六十的學科知識貫穿起來,能夠使原本抽象的知識在應用場景里變得具象起來。而且我們還可以融入茅以升的故事、上海橋樑在戰爭時期的故事等愛國主義內容,這也是一種全面育人方式。

來上海不要只看外灘,「最未來」的魔都,就在這條奇思妙想的街上

Q:能否進一步解釋你提出的「大設計」概念?

A:我一直提經濟變化的說法,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從 「有沒有」的經濟變為現在的「好不好」經濟,正在朝「對不對」的經濟拓展。我認為這個時代,像上海這樣的城市,人們已經開始願意為設計和創意買單。生活方式也正在被設計和創意所改變。比如首飾行業,貴金屬使用的多少不再是首飾價值的決定性標準。再比如很多人開始拒絕穿皮草製品,為了減少殺戮。但要更多的人捨棄原來認為的「高大上」的生活方式,就需要給他們設計出精神的回報,這就要依靠設計,讓人們願意為了可持續發展等信仰和理念做出捨棄。

來上海不要只看外灘,「最未來」的魔都,就在這條奇思妙想的街上

Q:在這一過程中,環境和經濟系統呈現怎樣的關係?

A:二者是緊密相關的,環境和經濟系統都是被設計出來的。舉個例子,共享交通的基本邏輯是以提供服務來替代提供更多產品,從而減少對地球資源的消耗。但在實施過程中,衝突和矛盾必然存在,比如造車賣車行業希望每個人都買一輛車,最好每年再換輛車。不過時代大流浩浩湯湯,當可持續問題變成了影響地球生存問題,很多經濟規律都會被顛覆。當然,普通人可能沒有這樣的覺悟和能力,這就需要政府去引領、協調和賦能。

關於青年設計力量

上海這座城市潛能無限,但還沒有被充分激發。2019年是上海再往前一步的年度,設計在其中也可以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如何通過設計來創造更多的應用場景,由需求來倒逼人工智慧、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等創新成果的轉化。我們學院所做的工作不完全是在教育領域,也在科學研究領域、在社會創新領域,一流學科的建設、一流人才的培養、一流社會的推動是相輔相成的,希望我們可以在這樣一個歷史機遇下做出更大的貢獻。

我們總說青年要「看得遠」,而不僅僅「走得快」。與此同時,也要腳踏實地,立足崗位,把自己在做的每件事情都做出新意、做到極致。要勇敢地直面身邊的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是開啟不一樣事業的機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你好,2019|有一種好設計,潤物細無聲
100種好設計|恭喜,電量滿格!

TAG: 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