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難查?這兩種生物標記物或能檢測!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也是威脅老年人生命的疾病之一。
英國伯明翰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兩種生物標記物,可以用來鑒別房顫患者的心臟狀況,並且這些患者具有三種「臨床風險」。
科學家已經確定,如果患者具備年齡較大、男性和較高的體重指數等三種「臨床風險」的話,那麼,他們更容易患房顫。
現在,這些患者可以通過血液檢測來查看其兩種生物標記物水平是否升高,以此來篩查房顫。這兩種生物標記物包括心臟分泌的激素,稱為腦鈉肽(BNP);另一種是負責磷酸鹽調節的蛋白質,稱為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3(FGF-23)。
生物標記物不僅可從分子水平探討發病機制,而且在準確、敏感地評價早期、低水平的損害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它可提供早期預警,很大程度上為臨床醫生提供了輔助診斷的依據。
目前為止,大多數關於識別房顫患者生物標記物的研究都是基於假設驅動的,涉及對單個或小部分血液生物標記物的分析。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招募到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間的638名醫院患者,分析他們的40個常見心血管生物標記物。
為了獲得這些結果,科學家們將傳統的統計分析與全新的機器學習技術結合起來,並提供了可靠的證據,證明一組易於測量的指數可以用來預測房顫。
雖然BNP生物標記物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臨床實踐中,但是圍繞FGF-23生物標記物的有效性研究,其結果卻有意外發現。該研究的資深作者拉麗莎·法布里茨博士說,「目前,FGF-23僅用於研究環境的範圍內,但我們已經證明,其在臨床環境中的使用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通訊作者、伯明翰大學心血管科學研究所所長保盧斯·基爾霍夫教授表示,「我們希望,這些研究結果能讓更多患者的「無聲疾病」被診斷出來,從而避免出現併發症。」
這項研究成果於近日在《歐洲心臟》雜誌上發表。
除了生物標記物能夠篩查房顫,心電圖(ECG)檢測也是一種手段。
房顫患者更容易出現血栓和中風。研究人員稱,「為避免中風,他們需要服用抗凝藥物以防止血液凝結。」
然而,房顫通常只有在患者中風後才被診斷出來。因此,篩查出有臨床風險的患者是非常重要的,以便他們及時服用抗凝劑,防止潛在的危及生命的併發症。
心電圖是通過測量心臟電活動以顯示其是否工作正常,通常用於篩查房顫患者。
然而,心電圖篩查對患者來說是負擔沉重的,因此選擇合適的患者進行此類篩查非常重要。研究人員稱,「我們發現的生物標記物有可能用於社區環境,例如家庭醫生測試患者血液以篩查房顫,比心電圖篩查要簡便快捷。」
這項研究始於2013年,下一步將涉及對被納入研究的患者進行後續評估,以進一步改善房顫的預防和治療。該項研究可能會為檢測房顫患者及其靶向治療鋪平道路。
TAG:雲醫惠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