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港台譯制動畫的大陸引進之路,構築了你的一半童年回憶

港台譯制動畫的大陸引進之路,構築了你的一半童年回憶

身份的認同來源於共鳴,因為港台動畫譯製片湧入大陸市場,讓海峽兩岸的一代年輕人擁有了類似的童年記憶。

文/龍六

上世紀八十年代到兩千年初這二十年左右的時間裡,大陸的觀眾能夠輕易的在電視台上看到海外的動畫作品。特別是來自於港台兩地的譯制動畫,可謂是一道風味獨特的文化大餐。與現在可以隨時隨地的觀看動畫的體驗不同,從電視報上搜集信息,下課後爭分奪秒飛奔回家,邊看動畫,邊心驚膽戰的用風扇直吹電視,給它降溫的記憶,恐怕是現在不少觀眾難以理解的體驗了。

2006年的《廣電總局關於進一步規範電視動畫片播出管理的通知》,禁止黃金檔播出境外動畫。這之後兩年,陸陸續續又出台了一系列補充條文,在2008年的《廣電總局關於加強電視動畫片播出管理的通知》中,進一步將原來黃金時段的概念從原來的17:00-20:00延長至17:00-21:00」。

從此,譯制的外國動畫幾乎徹底離開了兒童的視野。自21世紀初陸陸續續出台的一系列國產動畫產業扶持政策到此,基本定型。而關於限制外國動畫播放時間段的一系列政策,也成為了中國電視史中,動畫模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

如果你現在年近不惑,亦或者光榮奔三,或許有一部分童年回憶與電視上的外國動畫作品有關。由於廣電部門的相關政策,外國作品想要登陸電視平台勢必會經過譯制這個環節。當年大陸對外國動畫的譯制工作,主要由各引進電視台與製片廠負責。

學術趴曾經介紹過一部名為《童話往事》的系列圖書,該書詳細的介紹了大陸動畫譯制工作者工作情況,形成了中國大陸引進播出外國動畫片的時間路線圖。

另一方面,還有一條路徑則是直接引進港台譯制的版本。關於港台譯制動畫,也有許多不得不聊的故事。

從TVB與麗的電視之爭聊起

與內陸也耳熟能詳的香港TVB不同,麗的電視台作為亞洲電視台(簡稱亞視)的前身,對不少大陸觀眾來說都有些陌生。1957年麗的電視台成立,比後來與之競爭的TVB早了整整十年。當時的麗的採用付費經營策略,即電視觀眾需要交納一定的費用才能享受麗的的電視服務。這種經營策略直到1973年,其第一個電視營業執照到期才改變。

然而轉變為免費觀看的麗的電視台此時發現,後來者TVB所擁有的觀眾基數使他有了可以笑傲香港電視圈的資本。至此,麗的電視台開始了與TVB長達數十年的銀屏大戰,引進日本動畫就是兩家電視台的重要戰場。

其實早在1982年麗的改組為亞洲電視(人們更加熟知的亞視)之前,外購片便是一種電視台重要的經營策略,亞視從新加坡、台灣地區乃至歐美國家大量進口電視節目。TVB也不遑多讓,內陸觀眾耳熟能詳的《阿拉蕾》、《城市獵人》等都曾在TVB放送。有觀點認為麗都當年為了能在TVB的觀眾池中分一杯羹,大量的引進了青年動畫,例如《亂馬1/2》、《天空戰記》、《浪客劍心》等作品,但其實細數TVB同期引進的作品,兩個電視台選片的差異化並不明顯。

反倒是早在在麗的時期外購的作品中,除了大量的特攝作品外,還很偏好科幻類動畫,比如1966年引進的《小飛俠(鐵臂阿童木)》、1967年引進的《鐵人28號》等。而當時,TVB正是草創初期,還遠遠無法對麗的電視台產生威脅。所以後來雙方白熱化的競爭其實只是使得兩家電視台擴大了購入海外動畫的訂單,動畫的類型更加全面,並最終形成不同頻道不同受眾的全覆蓋。

基於兩家電視台多年的對壘,香港在譯制了大量的海外動畫的同時,也培養了很多專業配音演員,也就是「暗星」。香港藝人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依靠電視台的比賽選拔或者培訓班出頭的,配音演員也有相應的培訓班。

上世紀70年代後半,伴隨著兩家電視台競爭愈演愈烈,在配音資源上的爭奪也促使他們培養了一批粵語配音員。當時香港的譯制動畫中,以英語作為對白語言的不少作品是選擇了原聲配字幕的形式,而日本動畫方面這也有不少選擇了粵語配音。所以這批作品其實對於廣東一帶的觀眾來說,影響會更大一些。

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後廣東在經濟上比其他內陸地區先行一步,電視機的普及率較高,但相對的,當時能夠收看到的電視台數量少,放送時間較短,於是民間採用了拉魚骨天線的形式,接收香港的電視信號。

據說當時對於香港電視工業產品,民間與官方的評價並不統一:一方面,香港新鮮及時的資訊和趣味橫生的節目令普通觀眾心嚮往之,另一方面,有官方觀點認為「香港電視每分每秒都在放毒」。

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任仲夷針對調研報告,做出了「排污不排外」的批示,為廣東地區爭取到了部分播放香港電視台節目的權利。但這個權利說到底還是非法的。因為直到2002年,香港亞洲電視本港台、國際台兩個頻道才被廣電總局批准在廣東播出,兩年後,無線電視也與廣東省簽訂落地權協議,在廣東播放翡翠台和明珠台。至此香港電視台才算合法落地。但是在這「偷跑」的二十年里,香港電視台引進譯制的外國動畫作品對於珠三角一帶青少年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例如《足球小將》、《變形金剛》、《龍珠》等都是這一時期開始進入大陸的。當然對於

北方語系的觀眾影響更大的,可能還要數台灣的譯製版本。

老三台與廣告

台灣的電視台中,以台視、中視、華視三家電視台創辦時間最悠久,影響力最大,並稱「老三台」,日據時期的文化政策對台灣的人文產生了深刻而又久遠的影響。在台視創辦初期,就吸納了包括富士電視台、東芝在內的四家日本企業入股。在這個背景之下,外購、譯制日本動畫便也不是什麼值得驚奇的事情了。

老三台由於當年台灣複雜的政治情況,在早期,沒有形成諸如香港TVB和亞視那類洋溢著自由主義氣息的激烈市場競爭,他們早年的譯制工作倒更像是莫談國事,大家發財。

1978年,台灣結束了以電視台為主導的廣告政策,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廣告代理商的地位大大提高。高到什麼地步呢?高到可以改角色名字做硬廣。

沒錯,我說的就是《中華一番》這部作品。這部當年引進台灣最早被譯為《中華小廚師》的作品,隨著金主爸爸統一企業的一聲令下,在後續的電視動畫版本中,改為了《中華小當家》。

與統一企業旗下乾脆面同名的男主,與統一旗下水餃同名的主角師父,與統一企業旗下小香腸同名的女主,與統一企業旗下速食麵同名的男配……總之多虧當年互聯網還不夠發達,否則這一套操作下來,真不好說企業未來的發展如何。

在譯制人員方面順道一提,與香港不同的,台灣大部分配音工作都是播音員負責。例如身兼《名偵探柯南》中工藤新一、高木涉、安室透、京極真等三十多個角色的台灣著名配音演員劉傑(劉鵬傑)就是播音員出身,畢業於世新大學。

左一為大陸配音演員張傑 右一為台灣配音演員劉傑

熟悉台版譯製片的觀眾,如果對聲音敏感,經常會出現跳戲的情況,無論配音演員對聲音運用的技巧多麼純熟,但如果在同一劇集中扮演過多角色總會穿幫的。台灣的譯製作品就由於這種人才培養的隨意性,時常面臨這種窘境。

但無論如何,相較於起步較晚的大陸電視事業,港台的影視資源已經足夠令人羨艷。那麼台灣譯製片都是如何進入大陸市場的呢?

動畫代理公司與電視台

早年大陸進口的台灣譯制動畫主要有電視台與音像出版製品兩條通路。而電視台這邊省級以上的頻道一般都會走正規路徑。從省級廣電行政部門初審意見到《引進境外影視劇申請表》、引進合同、版權文件、劇情梗概、片頭片尾字幕等等,諸多材料一樣不能少。當時所引進的日本動畫,大多並非直接與日方對接,而是依靠港台一帶的動畫代理商。

以台灣知名的動畫代理商「銘成科技」為例,這家企業算是台灣較早成立的日本動畫版權代理公司,代理了包括《名偵探柯南劇場版系列》、《庫洛魔法使》、《鋼之鍊金術師》在內的多部動畫作品。

香港台灣一帶電視上播映的動畫作品也有不少是來自於版權代理公司的授權。僅僅擁有播放權,因此後續傳入大陸的版本中,關於配音的授權情況也不一而足。

大陸當時本身也有較為豐富的配音人才儲備,所以除了我們本文討論的港台譯制動畫以外,通過這種渠道進入大陸電視平台的,也有部分作品是購入原聲,重新配音。

1984年廣東省通過香港的代理公司,引進了日本動畫《花仙子》,這也是第一部引進後直接使用台版配音播放的外國動畫片。這部作品在全國範圍內廣泛播放的過程中,引進該片的廣東方面獨立完成了該片的粵語譯制。算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案例。

歐美動畫方面,隸屬於文化部的中國錄音錄像出版總社代理了不少台版迪士尼動畫作品。當時的版權操作很複雜,先是中國錄音錄像出版總社,與新加坡德加拉集團合資成立了一家名為中錄德加拉家庭娛樂有限公司,然後這家合資公司從博偉家庭娛樂公司獲得了迪士尼動畫在中國大陸的授權。

站在大陸電視台的角度,之所以大量引入了台灣譯製版本的動畫,一方面是為了彌補動畫節目生產力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相較於粵語發音,台灣譯制的作品台詞發音與普通話近似,更方便傳播。

當時的各地方電視台在收視率上難以與央視頻道競爭,電視台的生產力有限,出於降低CPRP成本的考慮,不少地方電視台「奇招疊出」,其中最具「中國特色」的產物莫過於點播台了。

點播台與盜版碟片

相信不少80後90後都記得家鄉的市區級電視台中,總有一個名為點播台的頻道。在編輯搜集點播台相關資料的時候,看到的儘是觸目驚心的諸如「暴揍」、「打斷腿」、「混合雙打」等詞。鑒於學術趴的讀者大多永遠十六,還是有必要詳細解釋一下點播台的操作的。

所謂點播台就是指可以通過電話撥號點撥的形式,選擇電視台及時的播放哪個節目。甚至部分地區還附贈留言功能,屏幕下方或上方能滾動留言,比如「祝XXX生日快樂」之類樸素到現在想來都是時代眼淚的操作。

當然節目列表也已經提前列出,像是一個貨架,供觀眾挑選。一集常規長度的單集日本動畫通常會被剪成三段到六段不等。然而只要你撥打了電話,無論是否點播成功,都會收取高昂的「信息費」。這也就是為什麼那麼多年幼無知的少年兒童因為點播台挨了打,斷了腿的故事真相了。

點播台的庫存豐富且往往與時俱進,幾乎沒有從正式渠道購買版權的可能性,通常情況下應該是購買了碟片違法播放的產物。既然違反出版法到這個地步,也就沒必要糾結他們買的碟片是正版與否了。

不得不說,點播台對於港台譯制動畫在大陸的推廣作用是極其巨大的。當年的電視工作者的操作驚人,能將漩渦鳴人的色誘術片段連放十幾遍,這類性感畫面對觀眾的刺激作用,在當時大概效果斐然。與此同時,點播台的這種機制有種一人挨打造福全區的戲謔感,與動輒上綱上線的環境不太一樣,它本身就洋溢著濃厚的後現代風情,是拼貼和無厘頭推動下的一場暗搓搓的狂歡。

支撐這場狂歡的是九十年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音像製品。九十年代的中國,在各級城市都不難找到音像製品販賣和租賃的小店。

編輯印象中2000年前後租賃一盤碟盤刨掉押金的費用,一天也只要一塊錢。當時普通百姓的影視生活大致是以電視台為中心,以錄像帶、碟片為調劑的一種狀態。而在這些音像製品店中,不少店家是堂而皇之的將正版和盜版並架銷售的,並且會用列印出的小標籤註明正版和「高仿版」。

當年國人的版權意識確實令文藝工作者頭大,但另外一方面利用這個來進行出版物經營的文藝工作者也不在少數。

兩千年之後的書報亭里,湧現了一批將雜誌與盜版音像製品捆綁銷售的動畫、漫畫相關出版物。到這個階段,由於互聯網的發展,這些捆綁的碟片中已經很少見港台譯製作品的影子了。

以《動感新勢力》為例,其作為贈品附贈的碟片主要是沒有經過版權方授權的動畫素材,再輔以音樂原聲製成的「原創」MV。

這之後伴隨著廣電部門關於黃金時段禁播外國動畫片的禁令的出台,以及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觀眾免費或支付極低的網站會員費,就可以輕鬆看到最新的原聲番劇。港台譯制腔逐漸變成一種帶有歷史氣息的經典,可以懷念,但也並非非此不可。

順道一提,限播令之後,依舊可以在黃金時段播放海外動畫片的衛視頻道大概還剩兩家,分別是星空衛視和華娛衛視,特別是星空衛視,這家電視台從《死亡筆記》《火影忍者》,從《機器貓》《亂馬1/2》,基本上從政策層面應當避雷的作品,這家電視台都正大光明的放過。

但這兩家衛視頻道仍舊對大陸絕大多數省份的觀眾來說十分陌生,在2001年前後,星空衛視華娛衛視爭取到了合法在廣東落地的資格,但是影響力也僅限珠三角一帶,華娛衛視更是於2017年元旦宣布停播。不知是否可以作為譯制動畫在大陸傳播基本告一段落的標誌。

譯制與共同記憶

港台譯制動畫對於大陸的影響,其實並不僅僅在於拓寬了那個時代的年輕人看待動畫的眼界。它更關乎港台文化與大陸的共振。

制外國作品,大陸與港台顯然是兩種風格,有人將大陸的風格總結為「異化」,即在辭藻選擇,聲音表演等環節明確的展示出某種間離效果,人們調侃的所謂「譯制腔」大概就是這種異化的產物。

其實這也是個有意思的現象,明明我們的影視表演拜在了斯坦尼門下,怎麼到了聲音表演環節一下跑到布萊希特的陣營。

港台的譯制風格截然不同,更加強調本土化。對台詞採用意譯的情況十分常見。也就是說一部外來的動畫作品,經過港台的譯制,它成為了一個事實上搭載著港台兩地文化氣息的嶄新產品。也正是這個原因,在港台動畫譯製片湧入大陸市場之後,這一代年輕人擁有了與海那邊的年輕人類似的童年記憶。

身份的認同來源於共鳴,共鳴來源於共同的記憶,由於歷史原因被迫割裂的共同記憶在奇蹟般的二十年光陰中,在成人們覺得微不足道的娛樂間,以一種欲說還休的姿態,稍稍彌合。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 END | 動畫學術趴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動畫學術趴 的精彩文章:

日本動畫中制服文化的終極學術圖鑑
妖怪為什麼在日本動畫里經久不衰,給你一篇超透徹的解讀

TAG:動畫學術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