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中論」與《中觀根本慧論》的關係

「中論」與《中觀根本慧論》的關係

《中論》藏文真正的名字就是叫《根本慧論》,即《中觀根本慧論》。

實際上,龍樹菩薩的六部論都是「中論」,因為講的都是中觀。

剛剛我們講「以正理成立中觀道」,其實六部論典都是如此,所以這六部論典都可以說是「中論」。解釋「中論」這個詞,實際上就是「以正理來成立中觀道的論典」,這樣的論典就叫「中論」,「中論」的「中」指的是中道。

龍樹菩薩寫的關於空性方面的《集經論》不在其範圍之內,因為它不是以正理來成立,所以就把它去掉了,以正理來成立中觀的就剩下六部論典,我們稱其為「中論」。

但是現在作為總的「中論」就是《根本慧論》,這表明它是這六部論裡面主要的一部論。

也可以我的名字為例,三大寺那邊大家都稱我「雪歌仁波切」,「雪歌」這個是寺廟的名稱,它裡面有好多仁波切,不是只有我,但我是比較主要的一個,所以這個名字就變成我的名字,總的名字就變成用在特定的人身上。

所以也是一樣的道理,《中論》真正的名字就叫《中觀根本慧論》,「中論」是中文的叫法,實際上它真正的名字應該是「中觀根本慧論」。

《中觀根本慧論》,總的「中論」的名字變成它的名字,那過去論典裡面確實常常就是這麼出現的。

龍樹菩薩的中論有很多,但別人說到龍樹菩薩的「中論」,指的就是《中觀根本慧論》。就如同剛剛我舉的例子,實際上雪歌仁波切有好幾個,但是外面的人稱呼的時候,好像特指是我,現在慢慢變得雪歌寺當地的人也用這個名字來稱呼我,外部的稱呼慢慢影響到內部,就是這種原因。

現在我們說這個所謂的《中論》——《中觀根本慧論》上面就出現了《中論》的名稱,因為它是主要的代表。因為我們講中觀的時候主要是講空性,主要是破除實有,或者是破除「有自性」,這就是空,沒有別的空性。真正破除「有自性」的論典就是《中觀根本慧論》。

所以這裡有講「 破除諸實事師所立的補特伽羅和蘊有自性」,這就是《中論》要做的事情。這代表其他的論沒有做到這件主要的事情,其它的經典也可能為成立空性產生了一些影響,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不是針對主要的那個主題,即這裡講的「 補特伽羅和蘊有自性」?對這個有沒有破?有沒有把它當作主題?沒有。因而確實是其它的論典有代表性,唯有《中論》才能代表這個立場。

那這個「說實事」(實有論者),一般就是這種意思:毗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這三個我們就叫「說實事派」。如果從比較嚴格的標準來看,中觀自續派也歸入「說實事派」。

「說實事派」認為,比如說「 補特伽羅和蘊有自性」,那麼中觀自續派也認同,中觀自續派也會說有自性,他們也主張「 補特伽羅和蘊有自性」。

「 補特伽羅和蘊有自性」,不單是唯識以下的宗派,自續派也認同,中觀應成要破除的就是這個,這是《中論》主要的目標。《中論》總共有二十七品,二十七品裡面的前面第一品和第二品比較略,可以說第一品是從略的角度破除「法有自性」,所謂的「五蘊」就是法。

從補特伽羅無我、法無我這兩個角度來說,當然整部《中論》的二十七品都可以說在講空性,但現在我們先這麼理解:中論的第一品和第二品略說,後面剩下來的二十五品就詳解。

略的角度是指哪一種略呢?中論的主題就是這裡所說的:破補特伽羅自性,破五蘊有自性。這就是《中論》主要的內容。

《中論》先從略的角度破,第一品是破「蘊有自性」,破「法我」;第二品是破「補特伽羅有自性」。然後從第三品開始就是詳細的(破除)。所以第一品是叫「觀察緣」,第二品就是叫「觀察去來」。

第一品「觀察緣」,就是略破蘊有自性,第二品略破補特伽羅有自性。然後剩下的二十五品,第三品到第二十七品就是詳破補特伽羅有自性和法有自性。

好看點一下 大家都知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雪歌仁寶齊 的精彩文章:

現代大威德成就師「魔格西」的故事

TAG:雪歌仁寶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