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中本土損失慘重的蘇聯,戰後憑什麼立馬當「超級大國」?

二戰中本土損失慘重的蘇聯,戰後憑什麼立馬當「超級大國」?

1945年4月蘇聯紅軍將坦克開進了德國柏林城,希特勒「一統世界」的納粹帝國夢徹底破碎,自負的他不願意直面失敗,以及忍受戰後被人審判的屈辱,在4月30日選擇了自殺。

至此蘇聯人徹底贏得了衛國戰爭,他們不但把侵略者趕出了國土,還將侵略者的本土拿下了,翻遍全球數千年的人類戰爭歷史,蘇聯的這次「反殺」可謂罕見的「奇蹟」。

然而這個「奇蹟」為蘇聯人帶來被全球人崇拜的榮譽同時,蘇聯人也為它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打贏這場戰爭蘇聯犧牲掉了戰前人口的14%,即約2700多萬人,且絕大多數是青壯年,同時1700座城鎮和超過3.1萬個工廠被夷為平地。

但是讓許多中國歷史愛好者疑惑的是,蘇聯人在二戰中損失如此慘重,卻為何能夠在戰爭結束僅2年不到的1947年,就跟幾乎本土沒有受到傷害的美國打響「冷戰」,爭奪世界霸權,還被歷史書記載為「超級大國」。

其中緣由總結起來小袁認為有2個主因,首先第一個是戰爭並未傷及蘇聯的工業核心,蘇聯在戰爭爆發前已經完成了以重工業建設為主,快速趕超英美為核心的三個「五年計劃」。

蘇聯工人

根據「五年計劃」的要求,蘇聯集中全國的人力、財力修建大型重工業工廠,當計劃結束之時,蘇聯境內已經拔地而生約9000個大型工業工廠。

且為了能夠將自身廣袤國土的優勢發揮到極點,蘇聯在修建工廠的時候,並不是完全以俄羅斯帝國時代的聖彼得堡工業區、莫斯科工業區為主。

而是藉助行政命令強制進行「生產力布局」調整,在礦產資源豐富,但氣候艱苦的東部疆域大興土木,根據相關數據顯示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中50%的重工業投資,都用於了西伯利亞為代表的東部疆域工業建設。

也正是因為蘇聯政府的投資,蘇聯被後世所熟知的知名重工業中心新西伯利亞工業區、烏拉爾工業區得以拔地而起,光西伯利亞地區的工業總產值在1928到1937年間就足足增加了8倍,

1941年德國快速突擊莫斯科,斯大林果斷開始了東遷重工業計劃,6月24日成立疏散委員會,並自6月29日開始將西部重工業區整體向東部搬遷。

1942年5月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沿岸工業在完全淪陷前,基本都已遷入了東部疆域,不完全統計蘇聯的這次東遷行為,一共遷移了150萬個車皮的物資和1000多萬人的蘇聯工人。

簡而言之德國的進攻雖然摧毀工廠,但絕大多工廠的核心設備都已遷移,對於蘇聯的工業並沒有過大的實質性傷害,反而由於工廠離原料產地近了,沒有了運輸時間的耽擱,蘇聯工業生產效率得以快速提高。

在歐洲版圖幾乎完全淪陷的1942年,強大的東部工業依舊讓蘇聯飛機產量,維持在兩萬架以上。與此同時為了應對戰爭的需要,蘇聯在戰爭期間快速開發了西伯利亞的資源。

當歐洲的工業因為戰爭而凋零之時,它做到了和本土沒有戰爭的美國一樣,工業生產水平急速上升。因而戰爭結束之時,面對工業設施一片狼藉的歐洲,蘇聯可以自豪的說出「美國之後,蘇聯第一」。

再而第二個原因是蘇聯有了原子彈,成為美國之後第二個可以讓地球灰飛煙滅的國家。蘇聯物理學家庫爾恰托夫領導的蘇聯「原子彈小組」,在1949年8月成功進行核試驗,宣布蘇聯是唯一一個不畏懼美國「核威脅」的國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袁載譽 的精彩文章:

二戰中,納粹名將隆美爾為什麼會被希特勒處死?
希特勒為何剛打下法國,就迫不及待進攻蘇聯?

TAG:袁載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