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陳壽寫三國:責備關張,大讚姜維,為何?

陳壽寫三國:責備關張,大讚姜維,為何?

東漢末年群雄爭霸,劉備最初帶領關羽張飛起兵,取得了三分天下的成果。然而最終關羽張飛皆身首異處,劉備白帝城託孤撒手人寰,蜀國成了失敗者。

陳壽作為史官寫的《三國志》成為後世評價三國英豪們的主要依據,他曾經在蜀國做官,後來又在魏國做官,對當時的各國情況和歷史應該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其作品作為後世的信史資料名正言順。雖然修史者們往往在盡量做到客觀公正,然而作為現代人我們應當知道,絕對的客觀公正是從來都不存在的。

因此在讀《三國志》的時候,我們難免會從字裡行間看到作者本人的情緒。比如他在寫《蜀書》的時候,曾經提到關羽幾個黑點:

諸侯馬超投劉備,關羽寫信問諸葛亮,馬超人品才能怎麼樣。諸葛亮回復:他跟張飛差不多,但是跟美髯公你相比,差得遠了。照理說,一個大諸侯過來投靠,了解一下情況,了解一下劉備對於曾經是諸侯的馬超是什麼態度很重要,遠在荊州的關羽自己也好知道自己以後如何行事,怎麼站隊。

但是陳壽這麼寫的:「亮知羽護前」(《三國志》),意思是諸葛亮知道關羽護短、好勝。那麼問題來了,陳壽是怎麼知道諸葛亮這麼想?又怎麼不知道諸葛亮只是純粹的描述現實情況,單純想告訴關羽,馬超和英布、彭越差不多,以後有造反可能(《三國志》中諸葛亮對關羽形容馬超「一世之傑,黥、彭之徒」)?陳壽就這樣用他的春秋筆法,把關羽寫成了「護前」(好勝、自大)的人,而且告訴讀者是諸葛亮這麼想的,其實卻是他自己這麼想。

然後描寫孫權為兒子求娶關羽女兒一事:關羽拒絕後,陳壽寫「不許婚,權大怒。」首先不得而知陳壽是怎麼知道孫權當時大怒的,但從政治上去看,孫權明顯是在趁關羽戰魏國,藉機試探關羽,想讓其女兒做人質。我們現在人看「昭君出塞」認為是和親換取和平,但在古代,靠女人出嫁換和平是巨大的屈辱,關羽拒絕是在情理當中的。此事孫權明顯是有備而來,主動挑釁,結果陳壽卻企圖把戰爭起因推給了關羽。

到了張飛的時候,說張飛常鞭打士兵,所以才會被手下所殺。張飛死後,手下送表文給劉備,劉備還沒看錶文就知張飛已死---這樣一寫彷彿劉備猜到張飛早就該死了。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張飛死後劉備就說了一句話然後不了了之了----「噫!飛死矣(《三國志》)」意思就是「唉,張飛死了。」後世從這句話中可以推斷出,劉備雖然舉全國兵力為關羽報仇,對張飛的死卻很冷淡。

當然關羽和張飛作為失敗者,必然有其失敗的自身原因,陳壽也並沒有大肆的遍地二人。可是同樣作為失敗者,陳壽在寫姜維的時候,幾乎全都是正面的。至於姜維的水平如何,宋人裴松之給《諸葛亮傳》注釋時說「姜維,天水之匹夫」絕對是有道理的,姜維九次北伐,每一次之間相互孤立,沒有一次萬全的準備。反觀諸葛亮的北伐,幾乎每一次都有寸進,五次北伐相互關聯層層遞進,讓魏國的局勢越來越危急。姜維的北伐,卻只讓魏國越來越安全。

可是陳壽在描寫姜維的時候,充滿了溢美之辭,雖然最終失敗,居然沒有提到一處姜維做得不對的地方,九次北伐,通篇都是他人過錯,甚至到最後姜維作出了毫無邏輯的一系列投降和反覆動作,導致家族伏誅,也都被看作是勇敢的表現。陳壽為什麼會做出這一系列的表述呢?

不得不說這與陳壽本人的經歷有關,年輕的時候陳壽第一次出仕,其實出任的就是姜維的主薄,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姜維府上的辦公室主任或者說首席秘書。當時漢朝的出仕制度主要就是舉孝廉,人想做官必需要人舉薦和提拔,才能夠發跡。因此姜維對陳壽有知遇之恩。

被魏蜀吳廣泛讚美的關羽一直被姜維所怨恨,尤其是在姜維每次北伐失敗之後,他都會想起如果不是關羽大意失荊州,自己不會這麼艱難,所以關羽死後謚號是「壯繆侯」也是死在姜維當政期間蜀國主戰派提出的,武而不遂謂之壯,名過其實謂之謬。身為姜維的秘書,陳壽的認識也自然受到影響。

而且在陳壽給劉禪的評價中寫道「國不置史,註記無官(《三國志·後主傳》)」,講蜀國沒有史學記錄系統。既然如此,陳壽對劉備和諸葛亮很多機密情節描寫是從哪裡得知的?譬如《隆中對》這樣的戰略機密,根本不可能外泄,又是諸葛亮口述,陳壽從何得知?比如白帝城託孤,劉備告訴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均可自取」,這事也是陳壽應該知道的嗎?他自己職位低位,應當是聽姜維講的,陳壽對蜀國的認識,也基本代表了姜維對蜀國的認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天就是歷史 的精彩文章:

皇帝練兵弄假成真,擊退強敵!被群臣否認
敦刻爾克大撤退,被渲染成二戰勝利基石,果真如此嗎?

TAG:今天就是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