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最棒的相逢,是孩子遇到這樣的爸媽!

最棒的相逢,是孩子遇到這樣的爸媽!

作者:炮彈媽媽

樊登讀書(readingclub_btfx)

1

上周末,表妹一家帶著女兒依依來做客。

依依和小炮彈坐在地上搭積木,看著依依搭的積木又好又高,我誇了她一句:「依依積木搭的真好。」

在旁邊坐著的妹夫笑著回應道:「好什麼好,弟弟都能搭這麼高了。」還用手指著旁邊指導她:「你看看,這裡沒搭好,再高一點就掉了。」

妹夫認為,孩子不能誇,要打擊一下,不然容易驕傲。

依依努力地再放上一塊積木,果然,嘩啦一下全倒了。

「我說會倒吧,你看看。」妹夫無奈地笑道。

依依生氣地扭過頭,再也沒去碰那些積木了。

依依翻其他玩具,正研究著,妹夫又來打擊她:「這個弟弟都會玩,你怎麼這麼笨,連開關都找不到啊?」

就這樣,依依越來越膽怯,最後獨自坐在旁邊,靜靜地看著弟弟玩,什麼都不願意碰了。

最棒的相逢,是孩子遇到這樣的爸媽!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許多父母打擊孩子,本意是希望孩子能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後去改正,變得更優秀。

事與願違的是,打擊式教育常常換不來進步,更多的是換來自卑和創傷。

2

心理學上有個「標籤效應」,當一個人被貼上一種標籤時,無形中會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標籤的內容相一致。

父母經常打擊孩子,說孩子這不好、那不行,孩子內心會被貼上 「我不夠好」的標籤,這個標籤一旦釘進了孩子的心裡,就很難再拔出來了。

像是種下一顆自卑的種子,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在孩子內心肆虐地生長,最終吞噬掉整個靈魂。

董卿回憶道,小時候,父親對她的教育十分嚴厲。

最棒的相逢,是孩子遇到這樣的爸媽!

在女孩子愛美的年齡,爸爸不給她照鏡子,說:「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

董卿喜歡新衣服,她的爸爸也強烈制止,說女孩子不能把太多心思花在打扮上面。

每次吃飯,董爸爸就開始數落孩子:「這應該怎麼做,那應該怎麼做。」

父親的打擊,讓董卿覺得「不是親生的」。

她曾在陽台上寫下:「活著還有什麼意義」,當時的她,才剛剛初中畢業。

現在,董卿在大家眼中已經很成功、很優秀,可是,她依然每天都會反思自己還有哪裡做得不夠好。

她回憶小時候最高興的事,竟是看到爸爸出差。

只要不看到爸爸,她就很高興。

父母認為孩子要成功,需要逼他一把。

「逼一把」就是要求格外嚴苛,也許把孩子「逼」成功了,但也成功把孩子「逼」走了。

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是你我一樣的平凡人,因為小時候父母的打擊,給自己貼上「不夠好」的標籤,終其一生,努力地奮鬥,仍然換不來父母的一句肯定。

最棒的相逢,是孩子遇到這樣的爸媽!

因為你再優秀,也會有更優秀的人出現。

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沿襲了父母苛刻的完美主義,生活在對自己不滿意,對他人的吹毛求疵中。

面對著複雜的人際關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始終困惑、迷茫,有時無意中傷害了別人,也刺痛了自己。

3

很多父母把打擊孩子,稱為「建設性的批評」,目的是希望孩子能看到自己還有改進的餘地,希望孩子更優秀。

這其實是悖論,你想讓孩子優秀,就應該給孩子注入優秀的土壤,而不是倒入一堆垃圾,「為了使孩子更好,先讓他們感覺更糟」。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接納,當《少年說》中袁璟頤同學對媽媽喊出「為什麼我的努力你一點也看不見」時,她的內心是多麼的無助和絕望。

她懇請媽媽能看見自己,接納那個不怎麼完美,卻一直努力向上的自己,而媽媽卻還在用一堆道理去打擊孩子,至始至終都沒給孩子一個肯定。

最棒的相逢,是孩子遇到這樣的爸媽!

而福原愛媽媽的教育方式,才真正地向我們展示了什麼叫「建設性的指導」。

在孩子面前,她的媽媽從不打擊孩子。

孩子贏了,她會大方地微笑稱讚「真不錯」。

別的小朋友打輸了球,下場哭,他的家人則使勁地推開孩子,語氣中帶有責備和強迫「快上去」,「是要棄權嗎」。

而小愛打輸了球,下場哭,媽媽雖然也很著急,但一直在積極地肯定孩子,「沒關係,記住我們的暗號」。

「集中、時機。」母子倆的暗號是福原愛心中的定海神針,時刻鼓勵著她不慌、不亂。

所以福原愛很快進入狀態,一下扳回了局面。

最棒的相逢,是孩子遇到這樣的爸媽!

正如紀錄片所說:最棒的相逢,是引領她一直向前、一直守護她的媽媽。

媽媽的鼓勵和肯定,像黑夜中的一道光,時刻照亮孩子前行。

4

打擊教育,只有打擊,沒有教育。想要孩子獲得真正的成功,父母要首先從接納孩子、肯定孩子做起。

多看到孩子的閃光點

有句俗話「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的就是期待效應:你想孩子成為怎樣的人,你就說她是怎樣的人。

期望就如同一把雙刃劍,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則把人拉向壞的深淵。

多看看孩子的閃光點,給予更多的正面期待,孩子的內心會植入「我真的行」的信念,還有什麼事是做不好的呢?

最棒的相逢,是孩子遇到這樣的爸媽!

用積極歸因失敗,培養樂觀的孩子

積極樂觀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

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樂觀需要從小培養。幫助孩子把挫折歸因在「暫時性」「特殊性」「非個人性」,能使孩子在挫折中習得樂觀的思維方式。

比如,孩子搭積木掉了,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這次搭不好沒關係」(暫時性),「只是一次小失誤」(特殊性),「要是別人這麼搭,也是會掉下來的」(非個人性)。

積極的解釋,能讓孩子樂觀地看待問題,快速從悲觀的情緒中走出來,積極尋找應對挫折的方式。

最棒的相逢,是孩子遇到這樣的爸媽!

和孩子共同面對失敗

面對失敗,孩子產生了一次自我否定,已經很沮喪,更不需要再一次被父母否定。

父母正向的引導,能幫助孩子更快地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積極地解決問題,最終取得進步。

就像福原愛的媽媽,面對孩子第一場比賽止步於18強的遺憾場面,媽媽並沒有氣餒,而是和孩子共同面對,找出原因,鼓勵孩子「我們是技術不行,回去這一年會好好練習發球,明年再來」。

福原愛在媽媽的幫助下,只用了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改掉了自己錯誤的發球姿勢,拿到了冠軍。

最棒的相逢,是孩子遇到這樣的爸媽!

父母將孩子帶到人間,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導師。

面對挫折,即使被全世界打擊,只要爸爸媽媽的一聲肯定,孩子就能立馬從冰冷的絕望之谷跳出來,凝視溫暖的太陽。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積極肯定的愛中,茁壯成長,篤定前行。

打開手機淘寶,搜索"涵妮媽媽發紅包",領限時紅包福利,領到的小夥伴記得使用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我為什麼建議你多鼓勵孩子,而不是表揚孩子
逼孩子努力,不如培養孩子自制力,父母越早知道越好!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