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病機辨證的技術原則

病機辨證的技術原則

病機辨證的技術原則

診斷求病機之明,治法以病機而立,方葯糾病機之偏,病機是整個臨床模式的核心和立足點。

辨證論治辨在病機,病機之明在於結構,據機立法,方以法合。所謂理—法—方—葯一線相貫,其「理」應是病機結構。

診斷當宜脈診為先,四診合參。四診提供病機辨證的分析資料(信息),四診是否客觀、正確、全面是辨證的前提。長期以來由於理論和技術缺陷,舊的脈診技術應用困難,故臨床常見問望聞三診合參。

脈診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診斷方法,在臨床診斷中起到指向針、方向盤的作用。寸口脈是人體整體三維動態的氣變狀態最靈敏、最準確的信息窗口,絕非僅僅是一條橈動脈的意義。將脈象信息從全身氣變的角度觀察,以脈氣、脈質為綱,補充新的脈診技術和分析判斷規定,將脈診作為分析病機變化最重要的診斷方法而拋棄辨脈主病的舊說,則脈診操作就成為可理解、可操作、可應驗、豐富生動的技術。張西儉提出脈診為先是為了突出脈診的重要性,脈診時可以讓醫患雙方均處於平寧狀態,避免干擾。

《文魁脈學》中宣統帝脈案一則,通過此案可以認識到古代診病時脈診的重要性。

宣統九年正月十三日酉刻:趙文魁請得皇上脈息,左寸關浮數,右寸關洪數。胃蓄飲熱,微感風涼。以致頭暈肢倦,胸滿作嘔,手心發熱,舌苔白,根略厚。今擬清解止嘔化飲之法調理。

粉葛根二錢,薄荷一錢,連翹二錢,竹茹一錢,焦三仙各三錢,橘紅八分,枳殼二錢(炒)。

再附一則張西儉臨證驗案以示臨床診斷中脈診的重要性。

張某,男,53歲,2017年9月4日初診。主訴:乾咳反覆1年余,近半年持續發作久治不愈,外院胸片和耳鼻喉科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脈診:雙手脈緩滑,梭形,關部滿大不實,寸尺沉,寸部尤甚。舌診:苔薄黃膩,舌紅。病機辨證:陽明氣熱壅盛,痰濕不化,上焦氣痹,化燥。

處方:知母15g,防風10g,薄荷10g(後下),枇杷葉10g,法半夏10g,烏梅10g,鬱金10g,絲瓜絡15g,金沸草10g,前胡15g,北細辛4g,桑皮15g,生石膏30g,白前15g,蘇子15g,天冬15g,荊芥10g。7劑。

2017年9月1日二診。脈診:雙手脈氣鬱,寸關郁滿,尺部沉細郁小緩,呈前台階形。舌診:苔薄白潤,舌有暗氣。病機辨證:痰濕痹阻,肺氣鬱而津氣失化為燥。

處方:蒼朮15g,藿香10g,制南星10g(先煎),浙貝母10g,天花粉15g,鬱金10g,陳皮10g,制香附10g,絲瓜絡15g,厚朴15g,款冬花15g,烏梅10g,僵蠶10g,柴胡10g,前胡15g。7劑。

此劑葯後咳嗽止,僅喉部尚有少量痰滯。

按:首診病機分析無誤,脈緩滑為邪盛阻氣,關部滿大但不實,是中焦濕盛而無積滯,寸尺均沉鬱乃濕阻中焦導致上下氣弊失宣。從病程半年之久可知其病根深久。用方以金沸草散,柴前連梅煎加減,疏風、清氣、化痰、潤津、但化痰濁之力不足,故無效。二診抓住寸關脈氣鬱滿是痰濁痹阻肺胃之象,更方以蒼朮、藿香、制南星、浙貝母燥化其濕,再以鬱金、陳皮、香附、絲瓜絡、厚朴通宣氣機,又用柴前連梅煎(不用黃連),意求解結宣邪,天花粉、款冬花清潤肺絡,患者服後後效果立現。

(重慶市中醫院張西儉全國名中醫工作室朱丹平 張旗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越婢湯新識
2019年實用針灸築基班招生簡章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