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痛苦無法避免,但苦難可以選擇

痛苦無法避免,但苦難可以選擇




張輝 

 改變自己主創



輝哥奇譚主創 | 佈道師 




「痛苦無法避免,但苦難可以選擇」也是我在讀村上春樹《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時特別喜歡的一句話。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一些事情的發生不受我們控制,但我們卻可以控制自己對任何事的反應 —— 這是人之所以為人,最奇妙的一點。



                                                                    

痛苦無法避免,但苦難可以選擇


作者:Susan Kuang


來源:SusanKuang(ID:susankuang2014)

前段時間,好友薩莉邀請我去家裡做客。聊天的時候,她跟我談到了最近情緒上的一個困擾,她說,自己下周要去做個檢查,檢查的過程會非常痛苦,而她又是一個對痛特別敏感的人,所以,她最近就因為要做檢查這件事情而一直處於焦慮和害怕之中。

她問我該怎麼辦。我問:「這個檢查是不是一定要做的呢?」 她說:「是的,一定要做。」 我說:「那很好辦呀,既然這個痛苦是必須要經歷的,那就接受它,告訴自己我願意承受這個痛苦。接受它之後,你就不會再感到焦慮和害怕了。」

薩莉的困擾,讓我想起了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里說過的一句話:

「痛苦無法避免,但苦難可以選擇。(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把這句話套用在這件事情上再合適不過了。

我特別喜歡村上春樹這句話,是因為它特別好地區分了生活中的兩種痛苦:第一種痛苦,叫做pain,它是我們可以真實體驗到的痛苦,這種痛苦包括身體上的痛苦,也包括心理上的痛苦,比如遭遇損時的痛苦,被他人拒絕時的痛苦,失敗時的痛苦等等,這些痛苦都是源自本能的情緒反應,是我們避免不了的;但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痛苦,叫做suffering,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心靈上的折磨,它是真實痛苦產生之後,我們因為抗拒所發生的事情而產生的痛苦情緒,它源於我們對痛苦的抗拒,這種痛苦並不是必須的,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真實的痛苦持續的時間其實並不長,因為任何一種本能情緒產生之後,只要我們別抓著它不放,它自己就會消失,持久的痛苦往往都是屬於第二種痛苦,是因為我們對現實的抵抗而產生。舉個例子,當他人對我們不友好時,我們會很自然地感到心裡不舒服,這是一種本能反應。如果我們接受這個事實,並告訴自己沒有人有義務必須對我好,那麼這種不舒服的情緒很快就會消失,但是如果我們不接受現實,非得在心裡不停地想:「她為什麼對我不友好?她憑什麼對我不友好!是不是我不夠好呢?」那麼這種不舒服的情緒就很有可能會演變成對對方的憤怒,或者是對自己的懷疑和否定。只要我們頭腦中的這些念頭不消散,這些情緒就不會消失,就會持續地影響著我們。

對薩莉來說,她的這種情緒困擾就是第二種痛苦,這種痛苦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只要能夠放棄對檢查將會帶來的痛苦的抵抗,她的焦慮和擔心就會消失。

如果懂得區分這兩種痛苦,我們就會發現,生活中的大部分痛苦都是可以避免的,它們本質上都是由於我們頭腦中的執念所引起的,是當現實和理想不一致時,我們不接納現實,反而執著於頭腦中「不該如此 」或者「應該怎樣」所導致的,就像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里所說的那樣:

「我們人會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實。」

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再去審視一下生活中的情緒,我們就能從不一樣的角度去看待痛苦,比如說,對他人的持久憤怒實際上都是因為不接納他人的行為所導致的,背後一定有一個「他不應該這樣」的執念,持久的自責和內疚則是因為我們不接納自己的錯誤,背後也一定有一個「我不應該這樣」的執念。可問題是,應不應該都已經發生了,對於「不應該」的執著並不能改變過去,只會導致無止境的自我折磨。

同樣道理,我們內心所有的自卑情緒,本質上都是因為不接納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而引起的,而所有的焦慮和擔心則是因為不願意麵對可能出現的不利結果,比如可能的損失、失敗和負面評價等等。其實,只要能夠放下這些執念,學會接納,痛苦就會隨著內心衝突的消失而消失。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個故事。那個時候,我大學畢業不久,剛剛開始和當時的美國男朋友交往。他出生在曼哈頓,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是美國一家慈善基金會的亞太區負責人,頂頭上司是當時還在位的布希總統的家人,而我只不過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畢業生。毫無疑問,這樣懸殊的背景差異不可避免地會讓我產生自卑感,特別是他帶我去見他朋友的時候,因為我擔心自己會插不上話,更害怕說錯話讓人家瞧不起。

有一天下班之後,他約我和他朋友吃飯。他說,這次一起吃飯的是一對情侶,男生是他的好哥們,女生也是個中國女孩。我一聽是中國女孩,特別開心,心想著總算有人可以一起聊天了。然而,真實的場景和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整頓飯她一直在和兩個男生聊天,三個人幾乎沒有理我,而我只能尷尬地坐在那,一個人默默地吃飯。雖然我表面上看著風平浪靜,但內心卻充滿了對那個女孩的怨恨,因為在我看來,我們第一次見面,她就應該多和我聊聊天,她不這樣做一定是故意的,是因為她不喜歡我。

晚飯後回家的路上,我忍不住對男朋友大發脾氣,我告訴他:「我特別討厭你的朋友,尤其是那個女孩,因為她對我很不友好,我再也不要見到她了!」 他並沒有多說什麼,也沒有為他朋友辯解,因為他知道那樣會讓我更生氣,而只是不停地安慰我。

然而,這件事情並沒有就此過去。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每次提到這件事情,我就會經歷一次情緒的大爆發。現在看來,當時我之所以會感到如此受傷完全是因為我自己不夠自信所造成的,而我卻把不自信所帶來的痛苦全部歸結到那個女生身上。

後來,我男朋友見我如此憤怒和痛苦,就說:「我帶你做個練習吧。」 他讓我先說出所有有關自己的美好願望,然後,他帶著我一字一句地禱告,把這些我希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美好事情都祝福給那個女孩。說到一半的時候,我停了下來,因為我實在說不下去,我根本就不希望這些好事都發生在她身上。我男朋友耐心地告訴我,這樣做的真正目的不是為了那個女孩好,而是為了讓我從仇恨中解放出來。他問我:「你想要擺脫痛苦嗎?」 我點點頭,他說:「那就跟著我繼續禱告。」 

禱告結束之後,他囑咐我,要堅持每天為她禱告。我聽了他的話,在之後的這些日子,只要想起了這件事情,我就會為她禱告,儘管這個過程對我來說是很艱難的。不久之後,我驚奇地發現,當我再次想到這個女孩時,我內心再也沒有憤怒的情緒了。

那一刻我才猛然意識到,當我們原諒他人的時候,真正受益的其實是我們自己,是我們自己得到了解脫,而當我們抓著他人所謂的「 過錯 」不放時,受折磨的也是我們自己。

最後,我還想分享一個關於自己如何學會克服對未知的恐懼的故事。

我人生第一次成功地克服了未知所帶來的恐懼,是發生在2015年我決定裸辭的時候。很多人問我,那個時候有沒有焦慮和擔心,說實話,我在思考要不要離職的時候,確實有過擔心,因為未來對我來說完全是未知的,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未來的收入要從何而來。但是,我算了一下,我當時的積蓄起碼可以讓我接下來的兩三年都不用擔心收入的問題。我心想,有三年時間,我怎麼著也應該找到自己的方向了。想清楚了這些問題,並做好了一段時間沒有收入的心裡準備之後,我就不再為收入的事情擔心了。

不過,沒有收入還不是最讓我擔心的事情,我最害怕的是,萬一哪天遇上個花費很高的病,我沒有足夠的資金去醫治。離職之後,這個擔心就一直縈繞在我心頭。

某天和好友聊天時,我無意間談起了自己的這個擔憂,結果她半開玩笑地說了一句:「如果實在沒錢治,那就別治了唄。」那一瞬間,我真的有種頓悟的感覺,因為她的話讓我突然意識到,我的內心的恐懼實際上是來自於對死亡的抗拒。但問題是,這件事情是我掌控不了的,所有生命都將在某個節點結束,不過是時間早晚罷了,而生命是如此無常,以至於我們根本無法預知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所以,與其擔心未來,還不如好好地把握現在,雖然我沒有辦法決定自己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可以做到的是,無論什麼時候離去都沒有遺憾。

從那以後,「讓人生沒有遺憾」便成為了我最重要的人生哲學,而我發現,當我學會坦然面對死亡之後,我反而活得越來越輕鬆,不會再為一些不重要的小事而感到糾結。

後來我才發現,這種做法其實就是斯多葛主義所推崇的一種情緒訓練方法,叫做practice misfortune,訓練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擺脫對未來的擔憂。訓練方法很簡單,具體來說就是,如果我們害怕某件事情會發生,那就想像它已經發生了,然後,想想發生了之後,自己要怎麼做。

這個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很好地利用了大腦的一個特點,那就是相比已經確定的損失,不確定的損失會讓我們更加焦慮和害怕。從本質上來說,我們之所以會擔心和害怕,是因為不好的事情有可能發生,而我們在心底里抗拒這種可能性,但如果我們放棄這種抗拒,假設它已經發生,並做好了充足的應對準備,我們就不會再感到擔心和害怕了。

我現在就經常用這種方式來應對自己的恐懼與焦慮,其中就包括了對失敗的恐懼。毋庸置疑,每個人在面對事業和自我發展的問題時,都會有所擔憂和焦慮——我們害怕失敗和落後,害怕自己過於平凡和普通。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但是,當我意識到這種擔憂和焦慮本質上是源於對失敗和平凡的抗拒時,我就問自己:「失敗了又如何?平凡又能怎樣?」就算平凡,就算失敗,那也僅僅是世俗意義上的平凡和失敗。只要我能夠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努力讓自己具備真正的才華與實力,並且能夠為社會創造一些價值,那麼對我自己來說,這一生就是沒有遺憾的。

尼采有一句話說的特別好,他說:「從尊重一事無成的自己開始。」

我們之所以害怕失敗,是因為我們內心總有一個無時無刻不在自我評判的聲音,只要我們做得不夠好,它就會不斷折磨我們。而只有當我們學會了如何尊重自己,即便是那個「一事無成」的自己時,這個聲音才會消失,我們才能從害怕自己不夠好的焦慮中解脫出來。

其實,張德芬的那句「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人生中的很多痛苦實際上都是源於我們內心的自我評判,走出這種痛苦的唯一方式就是接納自己。

只有自我接納,才能給我們真正意義上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之後,我們才有可能做回自己,我們的天性與潛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釋放。



本文獲授權轉載。

作者:Susan Kuang,《斜杠青年》作者,留美MBA,一個不斷追求自我卓越的積極行動派和精要主義者,希望利用自己積累了七年的知識與實踐經驗,幫助更多人通過理性思考和高效行動來實現自我突破,追求自我卓越,讓人生開始進入正循環。

上一期的會員語音,主題有關「如何找到理想的工作」,與大家想像的不同,求職並非簡單的上網搜職位,投出簡歷。求職意味著更多的主動付出,而且你越是主動付出,你所獲得的工作機會就越是你喜歡的工作,而不是你不得不接受的工作。當然,如果你當下正在做的工作中,沒有一件事是你喜歡或者擅長的,那麼真需要好好考慮以下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工作。但其中所講述的,不單單是換工作時才用得著。這篇語音所關注的核心是:到底什麼樣的工作才值得我們去追求?如何才能獲得這個機會?下面是精選的會員反饋:



@會員  keng


我在12月,平安夜那一天提出了離職,原因就是我厭倦了這一行。這份工作,使得我失去了自己的靈魂,加班後獨自一人的我,完全不知道該要做什麼,能做什麼?想要做什麼?無休止的加班,使得我的身體出現了一點毛病,於是在平安夜那一天,我非常平靜的提出了離職。


輝哥今天的語音總結的來說,就是在靈魂拷問之下,建立了一個三維坐標,在這個三維坐標,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點。


這幾天我一直在想,我下一份工作該會是什麼模樣的,要做什麼?做銷售,難道要做諮詢,還是做項目策劃呢?我告訴所有人,我對這目前這行已經非常厭倦了,我不會再從事這一行!

可是我對我自己將要做什麼卻毫無想法。真的是一點想法都沒有。這份工作好像掏空了我所有的心思,我真的是像一個空洞的人一樣,沒有任何的想法,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是簡單覺得我不想做這一行了,厭倦了。這真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情況。我才二十五六歲,就已經像一些中年危機的人一樣,對於未來毫無想法,只覺得現在非常焦慮。


輝哥的這個三維坐標非常有參考性。聽了兩個語音之後,我突然想到這個三維坐標像一個系統一樣,非常清晰的指出了路徑刻度,在虛無縹緲的空間中,明確的指出了一個唯一的一個點。


比我乾巴巴的思考到底下一份工作找什麼樣的崗位,要完美太多太多了。今天聽了語音之後我才發現,我在完全沒有思考過我到底想要什麼的情況下,就在想到底下一份工作找什麼樣的崗位?難怪我會一直焦慮,死活想不出來,絲毫沒有方向感。


不過輝哥提出的這個三維坐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要想清楚職業追求的是什麼在這個靈魂拷問之下,才能夠建立起自己的職業三維坐標,才能夠談接下來找什麼樣的崗位。很遺憾的,作為輝哥這麼久以來的讀者,我仍然無法回答這一個靈魂拷問,真是慚愧。



不過這幾天我已經在像輝哥說的那樣主動釋放信號,求助於自己的網路了。雖然工作三年多以來,不停的加班出差,使得我的社交圈子非常非常的窄,可以說是沒有。但是就是這麼幾天,對於將要待業的焦慮促使我慢慢的開始聯繫從前的,同事,大學同學。希望這個月能夠跟他們分別安排好見面,吃個飯隨便聊聊,了解一下他們現在在做什麼,辭職以後能有什麼別的出路。


輝哥在最後提到了一句話,2019註定是比較冷的一年,我聽到這句話,心裡咯噔一下,因為在在18年下半年以來,我不停的聽到了許多人,包括我身邊的領導,還是網路上的一些經濟分析,我都預感到2019年會是一個經濟寒冬。


而我,在經濟寒冬來臨之前,提出了離職,卻又不知道路在何方,真的是越來越難受焦慮。


通篇下來,我只是在這一篇讀後感裡面表達了自己對於工作的一些焦慮,卻沒有提出自己對工作的看法和理解,以及以及未來的打算,我自己也覺得慚愧。可能這篇文章這篇讀後感不會上榜,但我還是想要在輝哥奇譚這個寶地,立下一個flag,那就是在2019年,多多和朋友見面聊天,拓展自己的社交網路,希望2019能有好消息。

 現在就加入會員 

從現在起,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改變自己會員,就可以在本周日聽到張輝的會員專屬語音《如何找到理想的工作》作為額外福利。

想知道會員能得到什麼?↓↓↓點擊

閱讀原文

,10 秒鐘加入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改變自己 的精彩文章:

和深度思考同樣重要的,是學會這 5 種多元視角
盡量別單著

TAG:改變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