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詞是否應該移出瑜伽詞典?
之前瑜伽雜誌發了一篇文章『請停止對「開髖」體式的瘋狂迷戀吧』。有很多瑜伽小夥伴跑來問我,對這篇文章的看法。
文章大致的內容是說,現在大部分的課程都是追求對體式的精進與提高,而開髖這種一聽名字,會讓很多人認為他們只需要「拉伸緊張的髖部」,卻忽略了有時候骨骼和結構上的特質,導致很多人其實沒有辦法做到特定的瑜伽體式。首先要說,這點說的沒有問題。
就比如坐角式,非常多的人都認為雙腿打開180度是最好的,但是你是否練了很久,花了很多心思,甚至都曾經拉傷過大腿內側的肌肉,卻依舊沒有辦法打開180度。這個時候應該做什麼來解決這個問題?應該要學會接納。可能聽到這裡你會覺得我說這些是廢話,也可能有點灰心,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用。那我再告訴你一個數據,雙腿打開90~120度都屬於正常範圍。
接觸瑜伽這些年,間隔一段時間就會爆出關於「瑜伽傷」的新聞。除了大家對瑜伽缺少認知之外,更多的是對自己身體不夠了解。正如昨天發的文章如果有老師這樣對你,請你對Ta說「不」!如果老師對你做的舉動讓你覺得不舒服了,為什麼還要堅持?既然這個體式讓你的呼吸都困難了,為什麼還要勉強保持?當然能讓身體有明顯不舒服的感覺,那是真的沒練對。絕大多數,練習瑜伽之後,尤其是練習完伸展幅度大的體式之後,心裡是大大的滿足,但是一些小傷其實是會「隱身」的。
之前我寫過文章講解了什麼是髖關節(你的「開髖」真的開對了嗎?)。今天再多補充一點。上圖是髖關節的解剖圖。我們可以看到在大腿股骨頭和關節盂外層包裹了厚厚的,交織著的白色物體,這是韌帶。這些韌帶的存在目的是為了保持髖關節的穩定,也可以稱它們為「保護髖關節的最後一道防線」。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結構不同,有一部分人在做髖關節練習,比如束角式,雙膝離地很高,也有不需要費力練習膝蓋就可以輕鬆落地的。而這兩種情況,我相信是雙膝離地很高的人,她的髖關節是相對安全健康的。因為雙膝可以不費力就能落地,這說明關節囊內的韌帶已經沒有辦法保護關節了。而將這些韌帶剝離開呢,又有什麼呢?
我們看見了髖臼唇,圓韌帶,髖臼橫韌帶等等。我們可能還不知道為了保護關節的穩定,身體都付出了多少努力,除了外圍包裹厚厚的韌帶,關節囊以及肌肉,內部還有各種韌帶等結締組織幫助維持穩定性。本身這麼多維持穩定的組織存在,就是避免髖關節因為過度靈活而失去原有的功能,現在我們又要費勁將這些結構破壞,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瑜伽雜誌這篇文章有句話我非常贊同「瑜伽不是關於柔韌性和拉伸的,也不是關於進一步深入任何體式的。瑜伽是一種生活的方式,它倡導適度、有覺知的運動與思考。時尚所有的開髖練習都無法促成精神開悟,特別是那些只是關注某種矯形或身體極限目標的瑜伽練習」。
但是我也不建議妖魔化「開髖練習」這個詞。就如同我之前在解剖那篇文章中(習練瑜伽的人應不應該懂一點解剖知識?)提到了,解剖只是一個工具,工具是沒有好壞的,開髖練習也是一個道理。是工具那是將工具發揮到極致,為生活造福,還是將工具使用在害人害己的方面,關鍵點在於人。
如果瑜伽作為一種工具,使用它的人,就成了決定性因素。喬布斯製造了被全球大部分人追捧的iphone,改變了手機的固定模式,有人利用手機設計了許多可以節約時間的app;但反觀另外一部分人,時間全部花在刷手機上面。瑜伽也一樣,有人利用瑜伽重新定義了生活,獲得了平靜喜悅,和家人關係逐漸變好;但也會有人沉迷體式,最後落得一身傷痛。
想要改善這類問題,讓瑜伽真的物盡其用,那首先就是要了解瑜伽,其次就是了解自己。瑜伽是什麼,自己的身體情況如何,當瑜伽和身體結合一起之後,出現什麼狀況是正常的,出現什麼狀況是需要警惕的。並且跟隨老師練習的時候,怎麼判斷這個老師是值得跟隨的,自我練習的時候應該抱著怎樣的態度去練習……這讓我想起了尼布爾的一句話,「請賜給我寧靜的心去接受無法改變的事,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並請賜給我智慧去分辨兩者之間的差別」。
如果你身邊有人,或者就是你本人,依舊執著與開髖體式的練習當中,請看一下你的身體,感受一下在行走的時候,是否可以健步如飛,請確認你的膝蓋和小腿肚子是沒有酸痛感的。瑜伽體式的練習可以服務生活,讓肩膀,頸椎,後腰疼痛的人緩解疼痛,讓平日出門旅行沒有辦法長時間行走的人,可以更好的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而不是讓你的關節穩定性消失,最終和輪椅度過一生。
明天我會開始直播關於解剖的內容,會以運動解剖學為基礎,配合瑜伽體式,以及不同人群的不同注意事項進行講解。希望給正處於困惑時期,猶豫時期的你一個幫助。
(圖片可點擊)
好課推薦
張鶴老師的晨練課程仍在繼續,你加入清晨練習的隊伍了嗎?
(圖片可點擊)
如何安全的開始阿斯湯加的自我練習——shan
(圖片可點擊)
我們做最專業最有品質的內容,秒殺所有瑜伽號!
好看點一下
※阿斯湯加里的向前「穿越」怎麼那麼難?
※你可能並不了解什麼是vinyasa
TAG:瑜伽檸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