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朱元璋沒文化,他發明了一組數字整治貪腐無數,至今都在用
朱元璋出身寒門,飽嘗世間冷暖。在他很小的時候,時常目睹當地官員敲詐百姓,對貪官污吏的醜惡嘴臉深惡痛絕。朱元璋當了皇帝後,曾對身邊的人說道:
「以前我還是個老百姓時,看到的地方官員大多數不能體恤民情,每個都是貪贓枉法、嗜酒好色的傢伙,這些官員從不幹實事,老百姓的苦楚他們裝看不見。我最恨的就是這群蛀蟲,所以,在我登基後,一定要重振法度,但凡遇到有官員搜刮民脂民膏的,定斬不饒。」
由此可見,朱元璋之所以殺了幾萬名官員,除了兔死狗烹外,最深層的原因,還是那份來自朱元璋心中的「痛恨」。所以,在他披上龍袍成了天子後,在官場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肅清運動」,無數貪官污吏聞風喪膽,官場風氣和社會秩序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在朱元璋的統治下,若是敢貪贓枉法,輕則抄家入獄,重則滿門抄斬株連親族。朱元璋不但處死了許多巨貪,還剝下他們的皮,填充草料做成皮人,將其置於各地府衙周邊,讓每個地方官上班前都能看到這些貪官的下場,替自己敲響警鐘。
起初,有些朝中重臣仗著自己是開國元勛有恃無恐、地方官則抱著山高皇帝遠的僥倖心理,對朱元璋的政策置若罔聞,依舊在暗地裡我行我素,氣焰十分囂張。朱元璋見自己的舉措沒起到半點作用,火冒三丈,殺雞儆猴,將為首的一批官員查辦。
隨後,他更是刨根問底揪出一眾黨羽,一時間獄訟大興,數不清的官員鋃鐺入獄。在這場肅貪運動中,最出名的要數「空印案」與「郭桓案」,「胡惟庸、藍玉兩獄」。
《朱元璋傳》中說,空印案與郭桓案一共殺了七、八萬人,《國史概要》也說,空印案與郭桓案連坐被殺的人數以萬計。《刑法志》也有郭桓案「系死者數萬人」之語。而胡惟庸、藍玉兩獄,株連死者且四萬」。可以說,這幾起案件的涉案金額巨大,對後世經濟的影響十分深遠。
聊到這,我們不妨先來說說「空印案」發生的前因後果。
什麼是「空印」?「先印而後書」,也就是所謂的「空印」。1385年,朱元璋對戶部侍郎郭桓起了疑心,懷疑他侵吞公糧、徇私舞弊,布政使李彧、按察使趙全德等人均與郭桓有勾結。朱元璋下旨徹查郭桓,經過一番調查後,得出驚人結果:與郭桓有勾結的並非區區幾人,而是幾乎所有六部大員。這群高官籠絡在一起,與地方官互相勾結,侵吞朝廷下發的金銀寶鈔。
僅朝廷征的糧稅以及魚稅鹽稅,這群官員剋扣的贓款折成米糧足有兩千四百萬石。郭桓作為幕後主使之一,不但進行了長時間的侵吞,手法更是卑劣,在同僚中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朱元璋抑制不住殺意,揮筆寫了一封詔書,不但,將罪魁禍首郭桓等六部官員一一治罪,並且,與這件事稍有牽涉的官員也未能倖免。
之後,這場事件中,朱元璋總共殺掉一萬多名各地官員,《明史·刑法志》記載是「每歲布政司、府州縣吏詣戶部核錢糧、軍需諸事」,主印官員(即掌握印把子的人)處死,副手以下杖一百充軍遠方。一時間官場無人,倖存的官員人人自危,甚至,為了讓朝廷正常運轉,朱元璋先是讓罪行稍輕的官員戴罪當官,繼續履職,等到有合適的繼任者後再將貪官定罪。
郭桓案發後,朱元璋意識到官場上的貪腐行為已成慣例,並認定「見任有司,皆系不才之徒」,覺得滿朝文武沒有一個好東西,此後,更加鐵血無情的推行他整治貪官污吏的決策。在此之後,朱元璋重新修訂關於經濟犯罪的律法,在財務管理上推行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朱元璋即「議用半印,出納關防」,逐步開始廣泛推行實施半印勘合以防偽,規範文書管理。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將記載稅款、稅糧的數字,都必須改成大寫的「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萬」,就防止官員在其中動手腳以掩人耳目。在此之前,經常有官員篡改數字,虛報賬目從中截留差價,將「一」加一橫改成「二」的情況都屬尋常,更有甚者,將「三十」多加一撇改為「三千」,其手段更是令人髮指。
朱元璋的措施無疑是有效的,此後,再無官員敢通過修改數字的方式篡改賬目從中剋扣。時至今日,財務在使用阿拉伯數字記賬的同時,還要用大寫漢字再寫一遍,一是、力求嚴謹方便對照,二是、防止有人篡改賬目。今天財務領域廣泛應用的大寫數字,竟是一個沒上過學的朱元璋發明的。對這個沒受過高等教育的皇帝,在感嘆他的確有兩把刷子的同時也有了幾分敬意。
實踐出真知,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朱元璋沒讀過幾篇聖人文章,卻在自己親身體驗後意識到貪官對國家的危害,以肚子里為數不多的墨水創造奇蹟。由此可見只,要勤思多慮,定能做出前輩先賢都無法達到的成就,也能做出後人嘆為觀止的業績。
但是,《劍橋中國明代史》中則對這次事件解釋說:「這是因為錢糧在運輸過程中會有損耗,所以,發運時的數字肯定跟戶部接收時的數字是不符合的,但的,在路上到底損耗了多少,官吏們並不事先知曉,最終,只有到了戶部才能知道其中的差額。所以,官吏們習慣用空印文書在京城就地填寫實際的錢糧數字。」
文末他們的普遍看法是:「朱元璋對任何不忠的表現都是極其敏感的,甚至,他對於朝中的官員多數是極其不信任的... ...」
參考資料:
【《空印案》、《朱元璋傳》、《明史·刑法志》、《國史概要》、《劍橋中國明代史》】
※太監多數評價都不好,但這個太監卻是個例外,甚至連皇帝都害怕他
※村裡嫁入了一名奇特女子,四十多年沒人知其身份,原來她大有來頭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