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敗之後,一外國人曾為中國獻出一計,若被採用日本不敢囂張
據山東省歷史學會甲午戰爭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原館長戚俊傑介紹:「李鴻章創建北洋海軍,注重武器裝備,開設新式學校,除把一些將領送到國外深造外,還先後聘請了150多位英國、美國、德國籍的洋員,訓練北洋海軍... ...」
德國人康斯坦丁·亞歷山大·斯特凡·馮·漢納根生於1854年,很小的時候,因其家族曾出了好幾代的將軍,於是,他便被家人送進軍校學習。在接受了多年的軍事教育後,畢業做了一名軍官,因在軍旅生涯中被捲入一場社會糾紛,無奈之下只能退役。
失業的漢納根在好友的引薦下結識了李鴻章,成了顧命大臣的幕僚。投靠李鴻章後,漢納根參與了沿海防務的修建。旅順、大沽、威海三處炮台陣地均由漢納根監督竣工,因此這個德國人深得李鴻章信任。漢納根一生往返於德國跟中國四次,在中國生活了三十二年。
甲午海戰爆發事件中,日本軍艦偷襲「高升號」,遭到炮擊的漢納根與船上的一千多名大清海軍落水,泅渡逃生。後來,漢納根由以北洋艦隊總察的身份參與了黃海戰役,在這場戰役中,漢納根配合各船艦的將領奮勇殺敵,在海戰中身負重傷。
以「洋員漢納根在海軍當差,教練有方,此次大東溝之戰,奮勇效力,深堪嘉獎。加恩賞給二等第一寶星,以示鼓勵」因為,這個外國人表現優秀,在戰場上身先士卒,之後,他被光緒皇帝授提督銜,官職相當於清朝的將軍。
在漢納根留下的文字資料中,有著關於甲午戰爭的詳細記載,在這份文獻中,漢納根將清朝軍隊劃分為三種:
一是、滿清統治者的親兵八旗軍,這一批人幾乎就職於滿清軍隊中的各大重要崗位。可惜,這支曾經立下不世奇功的傳奇軍隊,如今已只剩軀殼,領著豐厚的軍餉卻並不直接參戰,虛有其表。
二是、由漢族士兵組成的綠營軍,相比於八旗兵,這支隊伍更是形同虛設,在戰場上毫無戰鬥力。駐守各地的綠營士兵,其職責僅是維護各地的行政機構的正常運轉以及維護滿清統治權罷了,根本沒有作戰能力。
三是、滿清統治者為了對抗農民起義軍而組織的編外部隊,這支部隊的將軍擁有對這支部隊的絕對指揮權,該軍隊相對獨立,不聽從其他軍事機構的調遣。名義上,這支編外部隊雖屬清軍,但是,他們不論在編製、軍服、裝備上都有別於清軍,分為湘軍、淮軍等。雖然,這支部隊保持著較強的作戰能力,但是,由於民族矛盾的存在,他們很少配合作戰,很難協同一體。
其實,在袁世凱提出清軍改革之前,漢納根就曾提過重建新軍的想法。
甲午戰敗後,漢納根遞交奏摺,希望朝廷重新組建一支隊伍,光緒皇帝也曾慎重考慮過漢納根的意願。漢納根想要組建一支由十萬精銳組成的皇家軍隊,他們歸歐洲將領調遣,直接服從各大親王的指揮。另外,滿清的北洋水師也需重新整備,最好是從西方國家購買先進的船艦,船上的軍官也由善於海戰的西方軍官擔任。
眾所周知,滿清統治者對於軍權是很敏感的,這種敏感間接傳染給朝臣。邀請漢納根練兵時,李鴻章與漢納根就訓練清軍戰鬥力達成高度共識,但是,一但涉及到軍權,根本沒得商量。漢納根的舉措一經推行,必須要從西方國家購買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當時的武器工業又屬德國最優,由此,朝廷中不斷有人質疑漢納根會從中抽取巨額回扣。
滿朝文武更是借題發揮,誣陷漢納根圖謀不軌。光緒皇帝無法說服這群迂腐的朝臣,最終,只能擱置了漢納根的計劃。漢納根從北京回到天津後,看到李鴻章依然沿用舊方法訓練士兵,漢納根非常寒心,對此說道:「照這樣練下去,所有士兵軍容渙散,缺乏組織紀律,士兵被集權者奴役,這樣的隊伍若想在戰場上協同配合根本不可能。」
在定武軍成立時,胡云楣曾聘請漢納根成為部隊的教官,可是,到了漢納根提出組建新軍時,胡云楣卻成了反對漢納根的中堅力量。對於胡云楣的做法,漢納根是這樣評價的:
「有個叫做胡云楣的知府被提拔為清軍將領,這個人在天津做官時,三番五次阻礙西方思想傳入中國。其實,單憑胡云楣一個人是無法攪亂組建新軍的計劃的,都是因為李鴻章在暗中幫了胡云楣一把,李鴻章不希望朝廷能夠繞過自己組建一支將他的隊伍取而代之的部隊。」
漢納根的一舉一動都被袁世凱看在眼裡,袁世凱覺得,組建新軍是一個讓自己獲得軍權、節節攀升的絕佳時機。之後,袁世凱利用家族的力量和在官場上多年運營的人脈關係,勸說光緒皇帝,最終,在1894年接管定武軍,著手組建新的陸軍隊伍。
在袁世凱組建新軍的計劃中,處處都能看到漢納根建議的影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漢納根受到了致命的衝擊,中國參加協約國對德國宣戰後,漢納根則成了敵僑。讓人無奈的是,此時的漢納根早已因為對中國心灰意冷回到祖國了。
一戰結束後,1921年他再度來華,因黎元洪的關係,開始二次經商。1925年初,漢納根因患食道癌在中國天津去世,根據他的遺願,官方為他購買了一口水晶棺材,將他送回德國老家安葬,並送給他的遺孀10萬兩白銀。
參考資料:
【《大清洋帥漢納根》、《李鴻章的軍事顧問漢納根傳》、《效力清廷的異國將士》、《馮·漢納根小傳》】
※慈禧的一個奇怪規定,嚇得身邊的死機連夜逃跑,差點就性命不保了
※此人被稱為「賦聖」與司馬遷並肩,甚至連魯迅都佩服不已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