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里有件漆沙硯,它是不一般的硯台,珍貴之處在於人工製作
提到「國寶」,各位讀者會不約而同地想到國家博物館,因為這座博物館收藏100餘萬件文物,但在眾多文物中,卻有一件純工人製作的硯台——盧葵生香色人物漆沙硯。為何它會被收藏在國博中呢?原來,這與它製作的過程密切相關,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揭秘一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
在古代「筆墨紙硯」是文人墨客的必備品,其中「硯」是研墨的用具,更是必不可少的文房用品。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我國的四大名硯指的是:甘肅的洮河硯、廣東的端硯、安徽的歙硯、魯柘澄泥硯。
「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工匠在製作一方名硯時,會選用天然的老坑石料,如果文人有特殊的要求,還會選用更為上乘的石料。緊接著,工匠會進行鋸坯和磨坯,確定硯台的形狀,讓硯台的四周平整,並雕刻上不同的圖案。
大部分的硯台製作可以簡化為兩步,第一個步,簡化為選取石料;第二步精工雕刻。如果說這兩步,究竟哪步重要,這個小編也不好說,因為沒有一塊上佳的石質坯料,再高明的工匠,都無法完成一塊名硯的製作。
可是問題出來了,為何國博中的硯台,卻因人工製作而變得珍貴呢?
這個硯台名為「漆沙硯」,它的製作過程非常複雜,需要多個技藝高超的工匠共同完成。漆沙硯選用的材料很特殊,它不是天然材料,是由工匠加工而成的。
首先,工匠需要在母胎上反覆刷漆層,每一層油漆都要在統一的溫度下自然風乾,每層漆晒乾都需要五六天時間,經過反反覆復地刷,來來回回地晾,漆雕的胚胎大概需要一年時間,才能被製作完成。
製作胚胎的過程中,工匠不能心煩氣躁,每日都重複相同的工作,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考驗。如果某層突然出現問題,先前的努力也會前功盡棄。
當漆胚製作完成後,工匠開始打磨形狀並雕刻圖案。漆沙硯上的花紋是由工匠一刀刀雕刻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非常考驗耐心和專註力。接下來,便到了製作「漆沙硯」最為關鍵的一步,工匠會在漆胚中,放入細沙,用生漆掩蓋,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方便使用者研磨,增加硯台與墨條之間的摩擦。正因如此,這種硯台才被成為「漆沙硯」,油漆與沙子的巧妙結合,可以讓硯面更容易「發墨」。
看到「漆沙硯」的製作過程後,我們會明白兩點道理。其一,為何漆沙硯會珍貴?因為,它的製作過程非常繁瑣,所需時間非常長,稍不留神就會前功盡棄,所以,漆沙硯才會成為「高端」硯台,遺留下來的少之又少。其二,為何技藝難以傳承?前文我們提到製作漆沙硯,工匠需要耐得住寂寞,有較強的耐心,這兩種品質是現代年輕人缺少的,並且他們對傳統的工藝,沒有深入的認識。
漆沙硯的製作方式與傳統的硯台有很大區別,但它卻給文人墨客不同的使用感,漆沙硯具有細而不滑、發墨而不傷毫的特點。
工匠費盡心血才做出「漆沙硯」,這樣的物品讓我們心生敬佩,硯台上的每一個花紋,似乎都在訴說著歷史發展的進程。匠人們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賦予工藝品一個嶄新的生命,讓後人看到「漆沙硯」獨有的魅力。如果各位讀者對這方硯台感興趣,不妨去到國博中,與它來個近距離接觸吧!
※這位女皇堪稱佛詩第一人,她寫了一首開經偈後,竟無人敢寫第二首
※國博有本《魚鱗圖冊》為何能成為寶貝,因它記錄著重要的歷史事件
TAG:野史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