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你家裡有這些值錢的古幣么?
花錢源於漢代,花錢在早期使用的時候主要是中國民間自娛自樂的一種玩錢,這種錢幣由於不是流通錢,因此它的材質大都比較粗糙,中國民間把這種錢俗稱為「花錢」。「花錢」雖然具有錢幣的形態,但不作流通使用,是錢幣中的「非正用品」。中國民間花錢的種類繁多,諸如開爐、鎮庫、饋贈、祝福、玩賞、戲作、配飾、生肖等等都要鑄錢,這種「錢」,其實是專供某種需要的辟邪品、吉利品、紀念品。其中「吉語錢」是比較普遍的一類花錢。主要以「長命富貴」、「福德長壽」、「加官進祿」、 「天下太平」等吉語為內容,這同時也反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力。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中國厭勝錢的歷史源遠流長,它應該與金屬鑄幣有著相同的來源,即實物貨幣。實物貨幣除了充當物物交換的媒介,也就是其貨幣的職能外,還具有其原本具有的實用功能,如海貝除了被當做貨幣,還是一種裝飾品。殷商時期的青銅貝幣是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但從出土的情形開看,有的銅貝是與海貝一起作為財富被放置在墓室的,也有的是在出土於車馬坑作為馬匹飾物的,而後者的用途就與後世的壓勝錢類似。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金屬鑄幣上,往往鑄有一些與祭祀有關的用語或吉祥詞語。如平肩弧足空首布的銘文中有記牲畜等文字,如「卯」「牛」組合字,「卯」「田」組合字等,應是指卯時祭祀用的供物;齊刀、即墨刀、安陽刀的背面銘文總有「日」、「吉」、「大昌」、「辟封」、「安邦」、「大行」等吉語;燕刀、燕圜錢的背面銘文中有「吉」字;戰國秦「半兩」錢的背面也曾經發現過祈求財富的吉語「千貝」。在先秦時期,人們就開始把銅錢陪葬在墳墓里,以求逝者在另一世界中繼續享受財富。而專門用作冥錢的仿製貨幣,如陶錢、石錢也相繼出現。戰國時期,燕國弧背尖首刀幣和齊國「齊法化」刀幣的背面都已鑄有「吉」字的,而齊國六字刀幣「齊建邦長大刀」也有學者認為是田單復齊時齊國特別鑄造的紀念幣。到秦漢以後,壓勝錢正式成為獨立於流通貨幣的一支,即所謂的「非正用品」錢幣。在漢代五銖錢中,有的錢幣正面鑄有「脫身易、宜子孫」字樣,有的正面為「辟兵莫當」,背面為「除凶去央」,顯然是為避凶致吉而特意製造的。這些錢幣雖然仍屬於仿製鑄幣,但錢文已經改成了吉祥詞語和圖案,製作的主要用途也已從陪葬變為佩戴。西漢之初的宜子半兩、太常半兩等錢穿口均為菱形,而菱穿的目的可能是出於美觀和佩帶時始終保持錢體字文端正。由此判斷,它們應該是被用來佩戴的。王莽至東漢時期,錢文類花錢的種類很多但數量很少,典型的有背面鑄有吉語、規矩紋或星象紋等的五銖、大泉五十等錢。另外,漢代還有一類掛錢(一說為扣飾),錢上有一大圓環,錢下有一小方環,面文多為「日入千金、長毋相忘」和「除凶去央、辟兵莫當」,在上海福泉山西漢墓及內蒙古漢墓均有出土。
漢代之後直到南北時期,花錢種類及數量都非常少。南朝梁武帝蕭衍太清年間鑄造的太清豐樂錢曾被認為屬於吉語花錢,但2000年9月,該錢在江蘇宜興市一次性出土了四千多枚,因此其性質被重新認定為流通貨幣。
明清時期,壓勝錢的鑄造和流傳達到鼎盛時期,稱謂繁多,內容涉及到了生活的各個領域。
掛燈錢
宮廷用錢一種,用作宮燈的下墜,多見於清代。史載:「錢局歲十二月例精製若干緡呈進,謂之掛燈錢。」凡是見到清代年號錢中厚重、大型、銅質、精良的,即可能是掛燈錢。
清代宮廷每逢春節、元宵節,有把錢幣掛在宮燈上做配飾的習俗,稱掛燈錢。每逢十二月,鑄局要特鑄一批精緻的飾有龍鳳圖案,後來又改用文字替代。
本文文字內容來源網路,圖片為個人藏品。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