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州三刺史,青州爭奪戰中勝出的為何是實力最弱的袁紹?原因有三
東漢末年,天下十四州(原本是十三州,194年董卓死後分涼州和包括長安在內的三輔地區設立雍州就成了十四州)中,和荊州益州揚州等大州相比,青州的地盤要小得多(可能也就比兗州和豫州大一點,大概相當於現今山東臨南以東的北部地區);然而在漢末北方群雄爭霸過程中,青州卻是一個不得不提之處。
自190年漢獻帝遷都長安之後,偌大的關東地區實力劃分基本上是兗州和豫州的一部分是曹操的,揚州和徐州豫州一部分是袁術的,公孫瓚在幽州,袁紹在冀州,呂布劉備和臧霸在徐州各有實力範圍,并州和青州的局勢最為混亂;并州且先不說,先說說青州:興起於中平元年(184年)的黃巾起義被鎮壓後余部轉戰各地,青州成為黃巾餘黨的最大聚集地,青州黃巾軍的實力肆略一時,演義中孔融北海被圍就是發生在這一時段之內的事情。黃巾軍在北海受阻後西攻兗州泰山郡被公孫瓚襲擊後轉向兗州腹地,在殺了兗州刺史劉岱後被曹操擊潰。
青州黃巾軍雖然被擊潰,但是青州的局勢卻愈加混亂:首先是公孫瓚在襲擊青州黃巾軍後趁機把勢力滲透進了青州,任命自己的親信田楷為青州刺史駐守臨淄(青州治所);劉備在幫助孔融北海解圍後上表朝廷表孔融為青州刺史駐北海,也就是說孔融才是朝廷委任的青州刺史;袁紹先是以臧洪為青州刺史,在不敵田楷之後派長子袁譚前來接任刺史之職,一個不大的青州一下子有了三個刺史。一州三刺史,實力最強的是田楷,他佔據的臨淄是青州核心地帶,青州大部分的官員都是效力于田楷也就是公孫瓚,孔融次之,實力最為弱小的反而是袁紹,袁譚只是擁有靠近冀州的地盤,當時的三方態勢大概就是袁譚在西,田楷在中間,孔融在青州東部,那麼一州三刺史,青州爭奪戰中勝出的為何是實力最弱的袁紹?原因有三。
第一,長子袁譚能力不錯。袁紹雖然一手好牌被自己打亂,但是他前期在平定河北過程中的表現卻是可圈可點,先後奪得冀州,并州,青州和幽州:冀州是韓馥拱手相讓,并州是和呂布聯手大破黑山軍後慢慢收入囊中的,幽州是擊敗公孫瓚後得到的,青州則是袁紹的長子袁譚拿下的。撇開其他不說,不得不提除了河北四庭柱以及田豐和沮授等人之外,袁紹的長子袁譚和外甥高幹的能力還是很強的,高幹把并州治理得井井有條,袁譚則是在袁紹無暇顧及的情形下,憑一己之力先是擊敗在青州實力比他強很多的田楷後又把孔融也趕出了青州。《九州春秋》記載:「譚始至青州,為都督,未為刺史,後太祖拜為刺史。其土自河而西,蓋不過平原而已。遂北排田楷,東攻孔融,曜兵海隅,是時百姓無主,欣戴之矣」,也就是說袁譚初到青州只有平原一地,在袁紹重心不在青州的情形下,196年袁譚以弱勝強先敗田楷再敗孔融拿下了整個青州。
第二,當時整個北方的形勢對袁紹有利,公孫瓚原本實力不在袁紹之下,但是卻連續在磐河之戰和界橋之戰中敗於袁紹之手,精銳的白馬義從也損失殆盡;195年的鮑丘之戰又再次敗於麴義和劉虞舊部鮮於輔之手,公孫瓚主力退守易京,收縮兵力至大本營準備和袁紹決戰,無力再支援田楷。
第三,「是時百姓無主,欣戴之矣」,青州在漢末是個多災多難之地,不僅黃巾軍肆虐,而且臧洪和田楷在青州大戰兩年之久,「士卒疲敝,糧食並盡,互掠百姓,野無青草」,青州已經經不起折騰了,百姓渴望能有人可以結束這種戰亂頻繁的局面,袁譚民心可用也是他能取勝的另外一個原因。當然袁譚也好不到哪去,他入主青州後窮兵黷武,青州依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不過那是後話了。
※假節鉞,萬戶侯,位列三公,滿寵是如何做到的?勞苦功高活得久
※曹魏宗室最後的名將,此人若在張郃不會死,司馬懿也毫無機會奪權
TAG:百丈之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