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觀影指南:8部高分教育電影,帶你走出育兒的誤區
寫在前面
「我們就是電影,電影就是我們。」——洛杉磯電影節的藝術總監,戴維·安森。
電影是人生的縮影,在短短的一百多分鐘里,它糅合進了悲歡離合,在跌宕起伏的起伏中讓我們認識自我。
好的電影能讓我們在片段中產生共鳴、反思,展示生活中被我們忽略的細節。
比如,教育類電影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好的教育類電影有很多,但是毛媽團隊發現反覆被推薦的常常是那些經典電影。
經典縱然難以超越,但是我們也需要新電影帶給我們不一樣的視野和新的觀點。
這次毛媽團隊就給大家推薦近幾年高分的8部教育電影,送給家長的反思教育!
(順序按評分排序)
01. 4等(2015)
豆瓣評分:7.6
「比別人更快一點的話,就能夠幸福嗎?」
故事的小主人公俊浩是一個游泳選手,卻總是只能在比賽中拿到第四名。
在母親的恨鐵不成鋼、教練的瞧不起之下,他開始思考起第一名背後的意義和重要性。
俊浩喜歡游泳,可是比起享受速度和歡呼帶來的愉悅;
他更喜歡沉在水底觀賞斑駁的水影、光的折射和蕩漾的波浪。
喜歡和職業此時成為了俊浩心中的一個悖論,當他喜歡這條道路卻不想成為道路上的英雄時,他是不是就不能夠生存?
可惜社會是一個巨大的泳池,像一輪又一輪的競賽。
最終俊浩選擇妥協,拿到了游泳比賽的第一名,放棄了水中微波粼粼的世界。
今後他的道路該怎麼選擇,好像都凝在了電影最後一幕苦澀又成熟的笑容里。
電影中將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母親,也是當今很多家長的現狀。
這種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壓力和沉甸甸的希望,究竟是否可以達到想要的目的?這值得我們思考。
02. 起跑線(2017)
豆瓣評分:7.9分
一所「好」的學校,是孩子成功的起跑線嗎?
拉吉夫婦擁有一家服裝店,是印度社會尷尬的中產階級:硬擠不上去,也不願掉下來。
為了讓女兒進一所好學校,他們用盡了一切辦法。
拉吉夫婦從自己傭人的口中發現,只要申請貧困名額,就有可能讓孩子上好學校。
於是他們舉家搬到貧困區假裝窮人,還引發了種種鬧劇。
在那裡,拉吉遇見了質樸善良的鄰居希亞姆。
希亞姆為了讓孩子上學,冒著生命危險,碰瓷索要賠金來支付孩子的課外興趣班。
最終,拉吉夫婦「打敗」了希拉姆的競爭,為女兒爭取到了最後的入學名額。可他即使向學校捐了一大筆資金,卻仍然填補不了內心的愧疚感。
於是拉吉決定向學校坦誠自己偽造的貧困身份,竟意外地發現了一條學校的灰色產業鏈。
為了對不平等教育機會發起抗議,拉吉最終選擇讓女兒從這所「好學校」退學。
而電影中這種孩子至上,為了讓孩子得到好的一切而不擇手段的觀念,其實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03. 天才少女(2017)
豆瓣評分:8.2分
天才的生活,和平凡的生活是不是不能兩全?
一個修船工弗蘭克收養了自殺的姐姐的女兒瑪麗,一個受媽媽遺傳、智力超群的天才少女。
舅侄倆原本過著平淡又快樂的日子。
但是很快,這樣的生活就被瑪麗的外婆攪渾了。
瑪麗的外婆在發現學校的課程不再適合瑪麗以後,堅持要帶走她進行專業的培訓,讓她的孫女和她的女兒一樣被記入史冊。
而弗蘭克卻堅持要讓瑪麗過上正常人平凡的生活。因為他的姐姐正是受到了媽媽專制的管束,才選擇了自殺。
在姐姐自殺前她囑咐過弗蘭克,希望自己的女兒過上平凡的一生。
在一場官司和感情拉扯之後,這場混戰最終以兩全結束。但是瑪麗自殺的媽媽卻再也回不來了。
這也告訴我們,如果父母對孩子實施不顧及感受的管束和壓力,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多麼大的痛苦和後果。
04. 布拉姆的異想世界(2012)
豆瓣評分:8.2分
如果你從一個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你會發現這世界匪夷所思的明明是大人。
小主人公布拉姆是一個想像力豐富、好動的孩子。他對即將進入的一年級生活憧憬又期待。
但是一年級的生活並不那麼有趣,班主任維斯老師十分注重紀律,因此對布拉姆的好動非常看不慣。
漸漸地就連他的爸爸媽媽,也開始對他的想像力和好動感到不耐煩。
直到班級里來了一位新老師馬克先生,馬克先生能夠理解好動的孩子,也知道該如何和他們相處。
在馬克老師的教導下,布拉姆終於重新變回了那個活潑、快樂的孩子。
有時候我們習慣用大人的角度看待事情,管教、甚至逼迫孩子順從。卻很少試試站在孩子的一方端詳這個世界。
「孩子就是無理取鬧。」這會不會是大人們自主代入的刻板偏見呢?
05. 狗十三(2018)
豆瓣評分:8.3分
「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李玩對成人世界發出的迷茫和疑惑。
這部電影早在13年就已經上映,但是因為一些原因導致延期5年,18年12月才重新上映。
電影的主角是一個叫李玩的女孩,因為父母離異,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
一天,爸爸給她送來一隻狗,起名叫愛因斯坦。
雖然李玩表面上露出嫌棄,但是小小的愛因斯坦卻逐漸中和了她的寂寞。
直到有一天,愛因斯坦被爺爺在菜市場弄丟了。
家人扛不住歇斯底里的李玩,找了一隻一模一樣的狗試圖平復她發起的鬧劇,但卻從頭到尾忽視了李玩的內心感受。
李玩一直在成年人的世界裡試圖反抗、又被迫接受,最終成為了一個麻木、順從的孩子。
小編在重新上映之時去看了一次,在影院哭得稀里嘩啦.......
不可否認,狗十三確實可以引起不少人對於父母教育的共鳴。
父母的專權和對於孩子感受的缺失,值得引起家長們的反思。
06. 感化院(2015)
豆瓣評分:8.4分
當孩子的期望被一次次摧毀之後,他還能成為獨立、快樂的孩子嗎?
男主角沃爾夫岡的媽媽再婚了,由於看不慣自己的繼父,沃爾夫岡處處都跟他反著干。
直到他被繼父抓住把柄,送到感化院去教化。
在感化院里,他因為不服從管教而受到排擠、挨打。
甚至在逃回家之後,他的媽媽也沒有相信他的解釋,放任他被感化院帶走。
而回到感化院的沃爾夫岡,遭遇院長活埋虐待。最後他心中的火焰終於被澆滅,開始成為感化院的幫凶,管教新來的孩子。
最後他終於從感化院出來,心靈卻再也無法恢復,搭上火車遠遠地離開了母親。
這部電影由真實事件改編,在19世紀的德國,還有80萬少年生活在這樣的感化院當中。
通過摧毀孩子的希望來達成的控制,最終只能讓孩子成為一具行屍走肉。
父母的支持和信任擁有成就孩子的力量,反之,也能毀滅一個孩子。
07. 少年時代(2014)
豆瓣評分:8.5分
6歲到18歲,成長其實真的就在眨眼之間。
這部電影花了12年拍攝完成。講訴了一個叫梅森的男孩從6歲到18歲的成長曆程,並且全程都沒有更換過演員。
從電影的細節和角落中,無不充斥著時間留下的印記。
- 男孩從稚嫩的面龐,到開始冒出青春痘;
- 媽媽從胖了到瘦,瘦了又胖了;
- 電影中的電子產品更新迭代.......
所有細節都映照著他們正一步步朝未來邁進。
孩子一天天長大的痕迹,都濃縮在了這部電影的165分鐘之內。
當梅森要去讀大學時,他的媽媽突然意識到時間的飛快,感慨地說出了:「我以為人生還會有更多。」
這部電影像是在說,我們每個人都按部就班的長大、老去,孩子也無可倖免。
而這些時間中殘留下來的溫情,將成為孩子一生中珍貴的回憶。
為了這些,我們更應該活在當下,儘可能和孩子一起創造出更值得流連的回憶。
08. 爆裂鼓手(2014)
豆瓣評分:8.6分
是否為了成功,我們可以拼盡全力,乃至不擇手段?
19歲的安德魯瘋狂地迷戀擊鼓,在一些機緣巧合下遇見了一個知名魔鬼導師弗萊徹。
雖然跟隨著弗萊徹,安德魯開始了正規的訓練。但是也陷入了偏執的、追求完美和瘋狂的演奏漩渦。
為了得到導師的認同,安德魯開始不擇手段地追求成功。最終雖然贏得了掌聲和歡呼,但卻也失去了一開始的初衷。
在電影的最後,安德魯成為了百里挑一的鼓手,但是自身的價值觀和追求卻全然扭曲。
如果我們一生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獲得認同,那麼也許一開始的初心就早已消失無蹤。
另外,倘若天才是用鮮血和汗水、羞辱、不顧一切換來的,這些掌聲是否還擁有一開始的意義?
寫在最後
以上毛媽團隊為大家推薦的電影,都揭露了一些在教育之中我們應該重視的事實真相。
也許有些沉重,卻正是當代教育中缺失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