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人都是從哪來的 兩千萬山東人闖關東 了解一下
遼寧省歷史悠久,古文化源遠流長。距今28萬年前的營口大石橋南金牛山發現了金牛山人化石及其遺址,距今約5000~5500年,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出土了著名的「玉豬龍」,說明遼寧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夏朝時,遼寧屬於冀州。
到了商朝末期,紂王的叔父箕子,看見這個不爭氣的傢伙敗壞祖宗基業,毅然帶著族人前往遼東,在平壤建立箕子朝鮮。周朝建立後被周武王分封在大凌河流域,稱為箕國。後來周天子分封諸侯以拱衛王室,又賜周召公姬奭遼東地區的燕地,為封國燕國的始祖。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全國分為36郡,遼東郡仍沿襲燕國郡制,郡府設在襄平,在今天的遼陽。
遼寧省西部遼河上游地區是游牧民族東胡生活的地方,作為東北重要的古民族,東胡族勇猛悍,善於騎射,自商代初年到西漢,東胡存在了大約1300年,以戎族為主體發展起來之後,最後又發展為山戎、東胡、鮮卑、柔然、烏桓、庫莫奚、烏洛侯、室韋、契丹、蒙古族。東胡人還善長製作烤制食品,特別是「烤肉」「烤餅」等食品,一直流傳至今。據說,現代燒餅就是由東胡人善長烤制的「胡餅」演變發展而來。
西漢時期襄平城已是中國東北方的邊境重鎮,城內外居住人口達到30餘萬人,在商業、手工業、採礦業及文化藝術等方面,已經是遼東的中心城市。東漢末年,烏桓佔據遼西,公元207年,曹操北征烏桓取勝,降漢者達二十餘萬人,這些烏桓人與漢族混居共處,最後融入漢族。遼寧成為了中原漢族系農耕文化、北方東胡族系游牧文化、東北肅慎族系漁獵文化的交匯地帶,先後有漢、烏桓、鮮卑、高句麗、契丹等眾多民族遷入。
後續還有孤竹、屠何、山戎、俞人、肅慎、庫莫奚等部落與民族先後在遼西走廊一帶活動。隨著大量人口流入,大量土地被開發,比如遼河平原的沼澤被開闢為良田、池塘,遼寧地區的農業進一步發展,鮮卑慕容部乘勢崛起,在遼寧地區先後建立了前燕、後燕、北燕。虎哥在上一集也講了遼寧剛好處於400毫米年降水線位置,氣候相對比較適宜,中部土地平曠而肥沃,具有發展農業得天獨厚的條件,一旦農業發展起來,就有問鼎天下的潛力。
但在未開發之前遼河下游大都是沼澤,需要排干沼澤,圍堰造田,這需要大量的人口才能開發,而遼寧古代人煙稀少,一直苦於沒有足夠的人力開發,只有每當中原大亂時,大量中原具有先進農業技術的人口要麼往南,過長江,要麼往東北,過遼西走廊出塞去遼寧避難。所以每當中原亂世來臨,遼寧和江南就迎來大發展,比如周代商,秦統一六國,楚漢爭霸,再到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都是如此,一直到了五代十國時期,遼寧地區的發展終於由量變達到了質變。
五代十國時期崛起的契丹族遼國,將在軍事征伐中劫掠的大量人口遷往遼河平原,同時又憑藉著遼西走廊的天險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把遼河平原開發成為一個農業發達的大基地,這樣就有足夠的糧食等資源跟北宋打持久戰、消耗戰,徹底擺脫了游牧民族因物資短缺,經不起消耗的弱點,遼國也成為了一個游牧和農業都很發達,能和中原王朝分庭抗禮的地方強權,從此東北地區在我國政治經濟版圖中實現崛起。
深刻的改變了中國歷史走向,遼,金,清,先後在遼寧崛起,中原王朝的防禦重心轉向遼東和燕山一帶。在宋遼金元這一時期,先後有契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先後進入遼寧。契丹人最後也融入到了其他中國北方的民族,如女真族、蒙古族等,還有一部分發展成當今的達斡爾族,和雲南的一個叫做「本人」的群體。為了加強對東北地區的控制,到了明朝開始沿遼東至遼西一線修築邊牆。
到了清朝,遼寧地區被皇室們作為龍興之地而保護起來,禁止漢民出關,東北民族與中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自然過程受到了極大阻礙。晚清時,伴隨著王朝的衰落、中原內地天災人禍,饑荒不斷以及沙俄蠶食東北,清朝開始實行移民實邊政策,從此開始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移民潮之一——「闖關東」,據統計,僅「丁戊奇荒」期間,就有上千萬來自山西、山東、江蘇、河北、河南等地的農民通過遼西走廊湧入遼寧和東北。
遠遠超過了當地留守的滿人和非法移民的俄族人、朝鮮人之和。差不多二十年的時間,東北的漢人就達到了三千萬。在這股移民大潮中,山東人居絕大多數,先後有2000萬山東人相繼踏上了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的關東大地,這些來自孔子故鄉的山東人把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忠厚、善良、勤儉、熱情、堅忍,紮根在了東北大地。魯菜的各種烹飪技術如燒、烤、燉、炒等,也成為東北菜的特點。
闖關東帶來的文化現象一直遺存到現在,東北人的大地域認同感依然很強,互相之間也沒有什麼現實利益上的矛盾,這也就讓東北三省至今看上去仍然是如此的統一。這期的節目到這裡就結束了,下一期虎哥將和大家談談古代遼寧的經濟、政治發展的來龍去脈。請大家繼續關注我們的節目,我們每天還有軍情類的節目在實時更新,喜歡的朋友們記得點贊轉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