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軍躲進塹壕頑抗,解放軍火箭筒手上去連射2彈全給炸沒了
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因為越北地區特殊複雜的地理環境,到處是連綿山地,有土山,草木繁茂,有石山,岩洞眾多,加上溝深河密,水網棋布,道路稀少,高溫多雨,大軍行動展開相當困難。因此,不利於機械化、摩托化大規模機動作戰,雙方的戰鬥形式主要表現為連排級的山頭攻防戰。
步兵連排山地攻防戰受限制很多,本身編製火力就不是很強,大口徑炮兵距離遠,申請層級多,難於及時支援作戰;團營級火炮需要臨時向下加強,數量有限,威力也較小。這樣,最能及時支援步兵連排作戰的,就是本身編製的隨伴火器。
1979年的時候,參戰解放軍部隊步兵連編製有一個火器排,轄3個火器班,配備60毫米迫擊炮2門、40毫米火箭筒6具。執行作戰任務的時候,連里一般將大部分40火箭筒向下加強給第一梯隊排(通常是2個排),負責直接以火力支援步兵作戰;60炮則編入連火力隊配置在靠後的陣地上,負責以曲射火力壓制敵人。
越軍打了很多年仗,精於防禦體系的建設,陣地通常選擇重要制高點的有利地形構築,各種工事多採用土木結構,以建在地下為主,部分為地上地下結合,地上露出部分非常隱蔽,嚴密偽裝,射擊口開得很低,通常配置輕重機槍,提前掃清射界,標定火力打擊諸元,嚴密封鎖山前地域。
要攻打這樣的陣地,關鍵是先消滅敵人的火力點,步兵才能逐步向前推進。然而步兵連裝備的步機槍威力有限,打這樣的隱蔽火力點很困難,60炮主要打曲射,攻擊正面的隱蔽暗堡也難以奏效。在這種情況下,能以直射方式威脅到一般土木質工事,還能直接支援步兵的隨伴火器,連級就只有40火箭筒了。
在此次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解放軍各部隊參戰40火箭筒5000多具,共消耗彈藥18萬多發,支援步兵攻堅奪山頭,摧毀敵火力點,發揮了重要作用,是絕不可沒的功臣兵器。下面就介紹一個40火箭筒神威殲敵的模範戰例。
在東線高平戰場,廣州軍區第41軍122師364團奉命向重鎮朔江推進,配合正面部隊圍殲敵人。在攻打朔江南山陣地時,遭到越軍頑強抵抗,雙方激戰膠著。我步兵7連採取小群多路戰術,四面向敵圍攻。戰鬥中配屬到主攻排的40火箭筒非常給力,接連打掉多個敵火力點,支援步兵不斷躍進。
在攻擊第一道塹壕時,雙方打成了短兵相接的混戰。有十幾名越軍退守一段不到20米長的塹壕,以火力嚴密封鎖兩端,我軍戰士一時攻不上去。這時候,7連一名火箭筒手勇敢衝上去,利用塹壕拐角隱蔽自己,將火箭筒伸過去向敵人方向打。他不顧發射時巨大的反作用力,連射兩彈,自己被氣浪衝擊得摔了兩個跟頭,但卻把一塹壕的敵人全消滅了。戰友們衝上去時,看到塹壕內外到處是殘肢斷體、斑斑血跡、被炸壞的武器和破爛的軍裝碎片,一個加強班的越軍全被報銷在了這裡!
戰後,這名英雄火箭筒手被上級榮記一等功。
※解放軍坦克兵彈無虛發,24發炮彈殲滅11個越軍火力點
※「李海欣高地」上的英雄班長,三處重傷血戰越軍至最後一息
TAG:沈聽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