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敘事醫學》?
導讀
從敘事的角度,講述疾病治療的故事。
作者:趙斌 北京積水潭醫院急診科主任
醫療圈最近有個很火的名詞——敘事醫學。總有人問我:「什麼是敘事醫學?」用三言兩語還真解釋不清。
攝圖網
我嘗試一下:如果把敘事醫學濃縮成一句話,就是「從敘事的角度,講述疾病治療的故事」;濃縮成一個短語,就是「有人出演的病歷」;濃縮成一個詞,就是「親歷」;濃縮成一個字,就是「人」。
在醫學院、醫院苦學了十來年,在大多數醫生眼裡,治病,治的是疾病本身。但病人既是有器官、有脈搏的生物體,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生命體,單純的醫學技能雖然能治好「病」,卻不一定能讓病人「得救」。
治病的醫生只能稱其為「匠」,救人的醫生才能稱其為「師」。從做醫學生起,學的課本、老師教的知識都是治病,所以醫學生入行後,關注的也是病,導致一些醫生一輩子下來只能徘徊在「匠」的範疇,醫生少了一些謙卑心、憐憫心、同理心,日積月累,最終就是缺少了「人性的力量」。這個折損的下游,則是醫患關係的惡化。
而「敘事醫學」,不失為緩解醫患緊張的一劑良藥。
前世
敘事醫學是如何誕生的?
敘事醫學創始人麗塔·卡倫
「敘事醫學」這個名詞誕生於2001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麗塔·卡倫首先提出。麗塔·卡倫本來是一名醫生,同時也是文學愛好者,在修文學專業博士課程時,她突然誕生了一念頭:
醫學和文學淵源深厚,為什麼不能把二者結合呢?醫學,在本質上是敘事的,敘事在醫學知識的傳播上,能夠起到不亞於數字、專業術語所起的作用。醫學有普遍與特例之分,而敘事,就是連通二者的那架橋樑。
而且,語言作為臨床醫學中的重要工具,這早在希波克拉底時代就被廣泛認可,在古代醫學中,無論古希臘醫學還是我們的中醫,都認為醫學是「融入情感的科學」,有情才有溫度,有溫度才會情暖人心。
敘事,就是回歸醫學本身,以情說話,帶情傾聽,用情看病。由此,敘事醫學應運而生。
孕育
究竟什麼是敘事醫學?
上面一席談,還是有些泛泛而論,讓人摸不著頭腦。具體上,敘事醫學是這樣定義的:
敘事醫學是敘事文學與醫學的結合,主要是通過文學敘事來豐富醫學認知生命、疾苦、死亡的意義,用敘事能力來實踐醫學的人文關愛,聆聽被科學話語所排斥的病人的聲音。
簡單來說,就是講故事。通過「講故事」把醫者、病人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攝圖網
有人會說,醫學和文學,一文一理、一唯心一唯物,還是距離得有點遠啊?其實,醫學天然具有敘事性,可以從五點上體現出來:
醫學中的每個病歷都如同一個故事,具有時間性、獨特性、人物(主客體)、疾病狀態(因果/偶然性)、倫理性…..而這些,也是每部小說、每部電影都擁有的元素。
小時候,我們喜歡聽父母講童話故事,長大後,我們喜歡聽老師講科普歷史,成年後,我們還是喜歡聽新聞、看傳記。因為故事裡不僅有知識,還有情感、味道、歡笑,讓我們感到自己不孤單,而歸屬於「人類」的群體。
所以,在醫學中融入敘事,就避免了冰冷的儀器和數字,在醫者和病人之間劃開的鴻溝。發生在醫院裡的故事,無論你想不想,都一定是有情感互動的。而敘事醫學,就是讓醫方不要忘記「人」的屬性,對患者的病情發生、發展和轉歸故事,進行闡述並為之感動。
攝圖網
今生
為什麼每個醫生都應學習敘事醫學?
2008年開始,我國有文章介紹敘事醫學的概念,目前已超過數百篇;
2018年4月,中國老年醫學會急診分會成立敘事醫學專委會;
2018年9月,《敘事醫學》雜誌創刊;
2018年10月,敘事醫學被列入住院醫師規培教材;
2018年11月,繼南方醫科大學後敘事醫學成為海南醫學院公共選修課;
2018年11月15日-16日,第二屆北大醫學人文國際會議舉行,敘事醫學創始人麗塔·卡倫來北京做了《敘事醫學》主題發言;
2019年4月的博鰲·健康界峰會上,將開闢「敘事醫學分論壇」……
這是趨勢,也是必然。因為醫患之間的信息不對等,必須找到方法去彌合,而敘事醫學正能夠彌補這一分歧。
醫生有時會感覺,和患者無法溝通,說的話都不再一個頻道上。究其原因,這些不理解和分歧,有四個方面:
1.對死亡的認知:醫生大多是唯物主義者,接受「人之將死」的現實,知道死亡過程雖困難但無法避免,將死亡當作「技術上」的失敗;而病人,則更多融合了恐懼和無奈,不願接受死亡,他們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壓力,放大了疾病的痛苦,也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
2.疾病中的境遇:醫生擅於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剔除與疾病生物學無關的東西,對疾病的痛苦沒有實感;而病人會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希望醫生了解他的情感需求和巨細無遺的生活細節,與他感同身受。
3.對病因的認識:醫生對疾病的解釋總要普遍適用,比如解釋清楚是病毒、基因異常,還是免疫反應;而病人只關注自身,希望醫生就這些獨特的癥狀表現對病人做出詳盡解釋,比如病因是不是受涼、家務勞動等。
4.羞恥、恐懼等負面情緒:醫生為避免尷尬或羞恥,會避免問及患者較私密的問題,如性行為、情感問題、藥物濫用;而病人對疾病不了解會產生負罪感,因不良生活習慣生病,則會陷入自責等情緒中。
攝圖網
溝通的橋樑,就蘊含在「敘事」中。醫生拿出一點時間跟病人談談心、聊聊天,聽聽病人的故事,想知道的病史就清楚了,個人史也掌握了,病人的脾氣秉性也摸透了。治療中,醫者再把對疾病的來龍去脈、預後走勢、日常注意事項,也精準地講給病人,溝通就順暢了。
未來
如何培養敘事能力?
縱觀全球,美國2001年就開始敘事醫學課程,到2009年125所醫學院校中有106所院校開設了敘事醫學相關課程。
我國早在2011年11月4日,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就召開了敘事醫學座談會。韓啟德院士提出了:現代醫學不僅要學會「找證據」還要學會「講故事」。
回到今天,敘事醫學能力的普及,要先從一部分醫生做起。醫學教育中,也要進一步增加文學藝術課程的設置。此外,還要充分發揮網路等媒體的作用,促進醫務工作者與人文、文藝工作者的交流。
落到具體上,每個醫生都能做的「敘事」就是書寫平行人文病歷。平行病歷是從「非技術性」方面書寫的人文記錄,既記錄疾病帶給患者的主觀感受,也描摹診治過程中醫患雙方的所思所悟。
如果你說「我的文筆不好,寫不出細膩的感受」,那麼提高敘事能力,可以從「細讀-關注-共情」三步做起。
第一步,細讀。就是多讀經典,把讀書養成習慣,不僅是醫學書。讀書是提高人文修養的捷徑,特別是對死亡、心理等進行闡述與分析的書籍,如阿圖·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別》、《醫生的修鍊》、《醫生的精進》。
《最好的告別》作者阿圖·葛文德
第二步,關注。就是在醫療實踐中,不僅關注病人的病情變化,更應積極關注病人及家屬的心理狀態及情感訴求,把病人「當人看」。關注病情考驗的是醫生的智商,重視病人的心情是檢驗醫生的情商。
第三步,共情。通過前兩步了解了病人的心理需求,就知道如何實施有效的溝通,就可以和病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雙方同甘共苦,共同承擔治療的成功與失敗。這不是虛情假意,而是融在骨子裡的關愛。
落到具體行動上,提高敘事能力可以通過與患者談天說地,可以練習書寫平行病歷,也可以是閑暇時,多看此類書籍,揣摩其中的心路歷程。
願景
在講故事中實現醫患和諧
人人都有講故事的慾望,但只有身臨其境的人故事講的最真實,最有情感。
攝圖網
病人對痛苦的感受最深,醫者對痛苦的場景感悟最多。病人把故事講給醫者,醫者把故事講給病人,故事讓他們之間產生感情的互動,激發心靈的碰撞,進而攜手奏響醫患和諧的交響曲。
敘事醫學的三要素包括:關注(病人的故事),再現(醫者的實踐),接納(醫患間的共情),三者合一,為現代醫學注入了情感的活力,也是醫者成為「師」的必由之路。醫學是人學,忽視敘事也就淡忘了醫學人的屬性,由此看來,是萬萬不可的。
後記
醫院病房裡每天都在充斥著悲歡離合、人情冷暖,每個病人的背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作為醫務工作者,每天雖看似以旁觀者經歷著這些,但那種震撼與感動,又真實地觸動著我們內心。
讀完敘事醫學的前世今生,回想腦海中一個個閃過的病人及病例,有沒有想和大家分享的衝動呢?
※熬夜破壞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癌症研究實驗結果不一致,因為科學家都用錯了培養基
TAG:顧建文教授醫學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