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大家一起來背誦 《菩薩寶鬘論》

大家一起來背誦 《菩薩寶鬘論》

菩薩寶鬘論

吉祥燃燈智藏師

1

梵語:菩提薩垛瑪訥阿巴勒

頂禮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頂禮上師!

頂禮本尊!

遠離一切猶豫心

一心精進修妙法

遠離昏沉懈怠眠

應當恆時精進行

釋義

今天,在這裡給大家簡單地講一講《菩薩寶鬘論》。此論是阿底峽尊者造的。當時在印度,阿底峽尊者是最有修行,最有學問,最富盛名的一位大德。經過多次的迎請,尊者才被迎請到藏地。他與藏地的眾生很有緣分,在藏地宣講了很多法門,也留有很多著作,這些著作都非常經典、殊勝,對後世的影響也非常大。

尊者在藏地弘法的過程中,到處給人講皈依,後來人們都稱他為「皈依班智達」。過去在藏地,噶當派的那些大德高僧都是很有修行和成就的。阿底峽尊者是噶當派的開創祖師,在藏地開創了舊噶當派的傳承。他的法和一些著作都特別受重視,我們寧瑪派對他的傳承也非常重視。今天學修《菩薩寶鬘論》是緣分,也是大家的福報。

梵語:菩提薩垛瑪訥阿巴勒

「菩提薩垛」是菩薩,「瑪訥」是寶,「阿巴勒」是鬘,「菩提薩垛瑪訥阿巴勒」就是菩薩寶鬘論。菩薩身上應該有「寶鬘」的裝飾。這裡說的所謂的「寶鬘」,就是作為菩薩應該具有的功德與學處。如果沒有這些功德與學處的裝飾,就談不上是菩薩了。所以尊者為我們宣講了《菩薩寶鬘論》。

頂禮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頂禮上師!

頂禮本尊!

和其它論典一樣,在這裡首先是做禮拜。這有很多意義:第一個,能得到本尊與上師的加持;第二個,對我們這些後學者也是一種教導。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先禮拜和祈禱本尊、諸佛菩薩與上師。這樣能得到他們的加持,做事情也會更順利、更圓滿、更如理如法。通過這樣一種形式或者表法,我們就能知道作者是個有修有證的人,是個可以依靠的人,我們對尊者的著作與教導也會生起更大的信心。

尊者首先頂禮了觀音菩薩。能夠一心祈禱觀音菩薩,一定會得到觀音菩薩的加持。這樣,尊者和我們這些後學者,在相續中都能自然生起慈悲心和菩提心,世上的這些災難和違緣也會自然消失。

然後就是「頂禮上師!頂禮本尊!」在這裡是分開做禮拜。實際上,上師是三世諸佛的總體,觀音菩薩和上師是一體的。但是為什麼要對上師做禮拜呢?因為一切成就的取得都要靠上師的教導和竅訣,所以在這裡給上師做禮拜。禮拜有身、語、意的禮拜,這裡是語和意的禮拜。這個頂禮句本身是語禮拜,意禮拜就是要具足恭敬和至誠之心。

遠離一切猶豫心,一心精進修妙法。

遠離昏沉懈怠眠,應當恆時精進行。

「遠離一切猶豫心」,在這裡首先講的是心靈上的障礙。猶豫、疑惑是成就的最大障礙。要破除這樣的疑惑,要有一定的智慧。蓮花生大士也講過,如果對法、對修行有猶豫心或者懷疑心,不會有任何成就。這個很重要!我們現在都是有信仰的人,都覺得自己已經信佛、學佛了,這種信念一定要堅定。

以前我也給大家講過,信仰是值得你付出生命的。若是你不能為之付出生命,就談不上是信仰。人有信仰是好事,但是有真正的信仰很難,人大多處於半信半疑、三心二意的狀態,這樣不會有任何成就。成就靠一心一意,靠誠心誠意。不管你信仰什麼,都應該堅定信念,這是成就的根本。

在這裡,阿底峽尊者首先講的也是堅定的信念。若是你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就能超越一切。其實一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這種堅定的信念,這種一心一意,叫一真法界。它的力量可以盡虛空、遍法界,有了這種力量,誰也難不倒你,束縛不住你。

雖然我們現在有信仰,信佛了,但是這種信念不堅定,所以得不到佛力的加持。我們的一心,本身就是佛。佛有勝義諦的和世俗諦的,勝義諦的佛才是真正的佛,世俗諦的佛不是真正的佛。勝義諦的佛就是自性佛,也可以這樣說,相上沒有佛,性上才有佛,若能自性作佛,這叫成佛。所以,若是心的力量能集中到一起,不可思議啊!法界的力量集中到一起,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

我們現在講本尊,什麼叫本尊呢?就是一佛為一切,一切為一佛,這叫修本尊。現在很多人都在說:「我在修本尊呢!」但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本尊,也不知道怎樣去修本尊,都在向外求,搞一些形式或者迷信。這樣不可能成就本尊,成就本尊要靠一心。

都在說禪,什麼叫禪?禪就是一心。禪中生慧,禪本身就有慧。其實,究竟的戒定慧是一體的,自性的戒定慧是一體的,自性的三寶也是一體的。不可思議,大家一定要相信,不要猶豫。我們現在雖然信佛了,而且學佛了,還有緣分到山上參加共修,但是心還是不定,還在猶豫、懷疑。這樣的人,就是直接把他送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很難成就。不要害怕!《心經》上說:「無有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有恐怖就沒有覺悟,沒有智慧;有覺悟,有智慧的人是不會有恐怖的。

現在好多人經常感到孤獨或恐懼,這都是無明,是沒有覺悟和智慧的表現。若是你覺悟了,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菩薩,他們都在關照著你,陪伴著你,怎麼會感到孤獨呢?我有時一個人在房間偶爾也會感到孤獨,但一想到上師三寶都在縈繞著我,時時和他們共處,是多大的幸福,多大的福報啊!每當想到這裡就會感到非常快樂,就不會感到孤獨了。

我們有一句法語:學佛人不會孤獨。若是有恐懼,都是因緣果報,誰也沒辦法。該來的一定會來,不該來的是不會來的。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因緣來了,躲也躲不開;因緣沒有來,擔心也沒有用。所以真正的學佛人,就是無憂、無慮、無恐怖,心裡非常坦然。

我現在跟你們說上師三寶無處不在,大家不一定能理解。其實你們現在所理解的這個上師三寶,不是真正的上師三寶,相上的上師三寶不可能是無處不在的。它為什麼叫世俗諦呢?因為它是有限的、有量的、有漏的。自性的三寶是無限的、無量的、無漏的,你要去理解自性的上師三寶。

我們學佛就是認識自我的過程,我們現在所認為的這個自我,不是真正的自我。真正的自我是我們的心、心的性。心到處都有,心的性到處都有。現在一說心,我們就會往內找,往內找找不到。一些科學家剛開始認定心臟是心,後來否定了;然後認定大腦是心,後來也否定了。最終都沒有找到心。那麼心在哪裡?佛告訴我們,心到處都有。

我們的心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一切是你的心,也是我的心,也是他的心,心都是一體的。所以心只有一個,諸法都是一個心,都是一個性。那麼心的性是什麼呢?心的性是空,是真空。這樣的話,我們的心、我們的心的性本來就具有戒定慧,這叫自性三寶。它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到處都有,所以上師三寶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空性,所以什麼都能。

有什麼不能的?密勒日巴鑽牛角時,他沒有變小,牛角也沒有變大,但他仍然鑽進去了,還在裡面唱歌呢。我們根本想不通:牛角那麼小,密勒日巴那麼高大,怎麼能鑽到牛角裡面呢?但他確實鑽進去了。若是密勒日巴變小了,或者牛角變大了,也可以理解。但是密勒日巴沒有變小,牛角也沒有變大。

我們的自性就是這樣。孫悟空難逃如來佛的手掌,這個道理也是這樣。為什麼孫悟空沒有逃出去呢?因為如來佛的手掌和法界是一體的,所以孫悟空是不可能逃出法界的。不可思議吧!龍樹菩薩也講,誰能把握空性,誰就無所不能。只要能把握空性,什麼事情都能辦得到。所以我們的自性三寶是無所不能的。這樣一看,還能有這些痛苦和煩惱嗎?所以大家要相信,不能猶豫,否則將成為成就最大的障礙。

阿底峽尊者首先講的是心靈上的障礙,這也是最根本的障礙。若是你想成就,首先就要祛除這個障礙。「一心精進修妙法」,意思是沒有猶豫心、懷疑心,一心精進修行,這樣一定能解脫、成就。雖然很多人嘴上說:「我是一心一意的,我是誠心誠意的。」但是真正要做到這點很難啊!

真正的一心是心靈上沒有絲毫的猶豫與懷疑。這種懷疑與疑惑有明顯的,也有暗藏的;有的已經被發現了,有的還沒有被發現。作為凡夫,心靈上不可能沒有猶豫與疑惑。若是沒有這些,就成為聖者了,在大乘佛法里最低也是登地菩薩。因此我們首先要斷除猶豫與疑惑,掃除心靈上的障礙。

「遠離昏沉懈怠眠,應當恆時精進行。」昏沉、懈怠是語言與行為上的障礙,主要是行為上的障礙。但這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心靈上的障礙。沒有這個障礙,不會有這些昏沉和懈怠。我們現在雖然也精進,但不是恆時,而是偶爾。就因為我們一會兒精進,一會兒懈怠,所以一會兒好,一會兒壞。就像身體有病吃止痛片一樣,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我們現在修法就是這種狀態,所以講恆時精進,包括我們聞法的時候也是,不要懈怠、昏沉。

聞法時要做到不外散,不內收。外散就是懈怠,內收就是昏沉。不僅僅聞法時應該這樣,而是任何時候都要這樣。修法的過程中不能昏沉,不能太內收,也不能太外散,不能懈怠,應當恆時精進。為什麼說應當呢?我們都在學佛修行,都在希求解脫、希求佛果,而成就要靠精進。精進不是一種刻苦,要精進首先就要去除猶豫——心靈上的這種障礙,然後再去除昏沉和懈怠。

其實昏沉和懈怠容易解決,但是心靈上的這種猶豫和疑惑很難解決,為什麼呢?這需要有一定的正知正見,有一定的智慧。凡夫都有「人我執」與「法我執」,破除了這兩個我執,才能徹底消除心靈上的疑惑。

「人我」和「法我」包含了一切法。「人我」指的是:我們現在把一部分東西或者一部分緣起法,認為是「自我」;把其它的那些認為是「法我」。然後我們把「自我」、「法我」當成是真有、實有,這叫執著。

我們講「我執」和「我所執」。什麼是「我所執」呢?就是「我的頭」,「我的房子」,「我的兒子」,「我的父母……」剛才說的「自我」,都屬於是「我執」和「人我」。把它們視為真有、實有,這叫「人我執」;把其它的法視為真有、實有,這叫「法執」。

只有破除這兩個「我執」,才會通達無礙,才會現量一真法界,才不會有絲毫的疑惑。但難啊!斷除這種疑惑很難。只有斷除疑惑,才能精進。真正的精進是什麼呢?就是對法特別喜歡,特別感興趣,希求正法的心特別迫切、強烈,一剎那也停不下來。不學法就沒法生活,不學法就沒法做其它的事情,就是這樣一種心態,不是一種刻意或勉強。你刻意去做,勉強去做,當成任務去做,這都不是精進。為什麼這裡首先講精進呢?因為精進是一切成就的根本。然後就是斷猶豫心,斷疑惑心,這是精進的根。

摘自達真堪布《菩薩寶鬘論》講記一

偈頌全文

梵語:菩提薩垛瑪訥阿巴勒

頂禮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頂禮上師!

頂禮本尊!

遠離一切猶豫心,一心精進修妙法,

遠離昏沉懈怠眠,應當恆時精進行。

正知正念不放逸,恆時守護自根門,

日日夜夜三時中,再三觀察心相續。

發露自己之過患,不覓他人之過失,

隱藏自己之功德,宣揚他人之功德。

當離侍奉及利養,恆時斷求聲譽祿,

明了知足少貪慾,已知恩德且報恩。

修持大慈大悲心,恆常堅固菩提心。

斷除十種不善業,恆時穩固勝信心。

摧毀我慢嗔恨心,恆常具有謙虛心。

遠離一切邪命活,當以如法而生存。

捨棄一切有漏財,當以聖財為嚴飾。

遠離一切散亂境,依止殊勝寂靜處。

時時莫出無義詞,恆時言說諦實語,

若見上師堪布時,當發恭敬侍奉心。

若見具有法眼者,或遇初業眾生時,

則當生起本師想。.........

若見一切眾生時,當起父母兄弟想。

遠離一切惡友伴,依止殊勝善知識。

遠離嗔心不悅意,處處恆具歡喜心。

不貪內外一切法,當於無貪中安住。

貪慾不得善趣樂,亦能斷盡解脫命。

何處若見勝法樂,對此應當常精勤。

最初無論辦何事,起始若能成辦彼,

則令一切皆圓滿,否則彼二均不成。

恆時遠離惡毒心,何處若起倨傲時,

爾時摧滅此我慢,憶念上師之教言。

若生怯弱之心時,則當令自心堅強,

修持彼二為空性。.........

若遇貪嗔之境時,當觀猶如幻化術。

若聞逆耳之語時,當視猶如空谷聲。

自身若遭損惱時,當視往昔業所感。

居於安閑幽靜處,猶如野獸蔽自屍。

如是應當避散亂,無貪無戀而安住。

時時誓願當堅定,若生懶散懈怠時,

則應對己作呵斥,誠心憶念自禁戒。

設使目見他人時,當說溫和誠實語,

不顯怒容皺眉相,恆時面露喜笑容。

平時眼見他眾時,無吝心喜發布施,

斷除一切嫉妒心。自己守護他心時,

斷除一切諸諍訟,時時令具安忍心。

不作面諛不喜新,恆時沉著穩重行。

斷除欺凌其他眾,虔誠恭敬而安住。

為他傳授教言時,當具利他大悲心。

不得誹謗諸正法,何法起信當求彼。

行持十種法行已,不分晝夜而精進。

三世所積諸善根,迴向無上大菩提,

福德賜予諸有情,時時行持七支供,

為得菩提發大願。若能如是修持者,

圓滿福慧二資糧,亦能盡除二罪障,

獲得人生具義故,將得無上菩提果。

信財戒財舍施財,聞財慚財有愧財,

智慧財為七聖財。如是此等殊勝財,

是乃無盡聖者財,不得說與非人眾。

眾人之中觀言語,獨處之時觀自心。

走進大圓滿

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真堪布 的精彩文章:

12月3日 12月9日課程表
既然做人那麼苦,我們為什麼感覺不到?

TAG:達真堪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