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德國人眼中大清甲午海戰失利原因

德國人眼中大清甲午海戰失利原因

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與英國阿姆斯特朗造船廠齊名,曾是英德兩國海軍艦隻主要建造者之一,中國北洋海軍主力艦隻幾乎全部來自這兩家造船廠,尤其是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德國軍事歷史檔案中透露出的一些細節,或許可以間接還原出中國甲午海戰敗北的真正原因。

德國人眼中大清甲午海戰失利原因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19世紀末是世界海軍技術發展變革劇烈時期,由風帆戰艦到蒸汽戰艦、木殼戰艦到鋼製戰艦的演進時期,而中國與日本之間的甲午海戰則是進入蒸汽戰艦時代後第一次大海戰。從中日兩國的軍艦到甲午海戰,實際都扮演了技術驗證的「實驗性」角色。

作為北洋海軍主力的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即是以當時德國海軍最先進的薩克森級鐵甲艦為藍本,同時結合英國當時最新建造的「不屈」號鐵甲艦的部分特點改進而來,實際充當了為德國下一代鐵甲艦探路的角色。

由德國建造的「濟遠」號防護巡洋艦,則是德國建造的第一款穹甲巡洋艦。由於德國當時並沒有建造穹甲巡洋艦的經驗,實際上是仿照英國同類戰艦而來,用現代的說法即是「山寨」,因而問題較多。比如說裝甲位於水線之下防禦能力低下,存煤量不足不適合遠洋航行等等,甚至連中國駐德國公使李鳳苞都因此被革職。

德國人眼中大清甲午海戰失利原因

中國分別向德國、英國訂購的經遠級、致遠級巡洋艦,更是代表了德英兩國對於巡洋艦未來發展路徑的不同選擇。英國因為海外殖民地眾多,因而對於航速快但防護性能差一些的穹甲巡洋艦情有獨鍾。而德國由於海外殖民地不多,並且海軍實力較弱,其巡洋艦不可避免要承擔海軍主力決戰的職能,因而選擇了強調防護性能的裝甲巡洋艦為發展方向,實際上巡洋艦在當時的中國也是如此。當然,後來歷史也證明,裝甲巡洋艦才是正確的演進方向。

在中國政府或者說李鴻章的計劃中,致遠級、經遠級是作為濟遠級穹甲巡洋艦的後續計劃而存在的,原本計劃再向德國訂購4艘濟遠級,但在英國參與下,實際變成了英國與德國的競標,最終雙方都拿出了自己最拿手的方案——穹甲巡洋艦致遠級、裝甲巡洋艦經遠級,分別拿到了兩艘訂單。主炮則在李鴻章的堅持下,全部使用了德國克虜伯210毫米火炮。致遠級也因此成為北洋海軍航速最快的軍艦,可以媲美同樣由阿姆斯特朗公司為日本的建造的浪速、高千穗等對手,僅次于吉野。

作為中國的對手,日本海軍軍艦則深受法國影響。由於當時法國深受「綠水學派」影響,主張以成本較低的海軍武器對抗大艦隊,因而日本大力發展巡洋艦以對抗北洋海軍的鐵甲艦,實際上這也是受限於日本國力,在大規模建造鐵甲艦的計劃被日本政府否決後的退而求其次。這才有了松島、嚴島、橋立「三景艦」的誕生,並特別為三艘防護巡洋艦加裝了超越定遠級的320毫米主炮。

德國人眼中大清甲午海戰失利原因

在甲午海戰中最新式的軍艦要數日本的「吉野」號,由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將英國穹甲巡洋艦的速度優勢發揮到了極致,以23節的速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快的防護巡洋艦。同時,吉野又繼承了同樣由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的「千代田」號全部裝備大口徑速射炮的特點,從而有了為英國驗證大口徑速射炮與大口徑重炮在海戰中效能的意味。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以前的海戰,從來都是一國開戰多國圍觀的架勢,不僅有開軍艦到戰場圍觀的,還有直接作為中立國軍事觀察員登上交戰雙方軍艦圍觀的。作為蒸汽戰艦時代第一次大規模海戰甲午海戰也不例外,各國也從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經驗教訓。

甲午海戰對各國最大的經驗,恐怕要數鐵甲艦在艦隊決戰中的核心地位。日本在戰前想盡辦法,企圖在海戰中擊沉定遠、鎮遠兩鐵甲艦,但事實證明一切都是徒勞,因而給日本留下了「不沉的定遠」的陰影。以至於海戰後日本艦隊司令伊東祐亨明知北洋艦隊就近撤往旅順,卻帶著日本艦隊到威海衛尋找北洋艦隊,實際上伊東祐亨在沒有把握擊沉定遠、鎮遠兩鐵甲艦的情況下,並不想再與北洋艦隊進行艦隊決戰,清政府海戰後的保船策略也讓伊東祐亨得償所願。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相比日本艦隊,整體上技術水準是落後許多的,唯一的優勢即是鎮遠、定遠兩艘鐵甲艦及其裝備的兩座雙聯裝305毫米主炮,日本海軍所有現役軍艦都無法擋其一擊。

德國人眼中大清甲午海戰失利原因

然而,兩艘鐵甲艦卻在海戰中遭遇了彈藥荒,並且所有北洋海軍參戰艦隻都在海戰中遇到了彈藥問題,以至於日本軍艦如旗艦松島明明被鎮遠艦主炮命中卻並未沉沒,整個黃海海戰日本甚至沒有一艘軍艦被擊沉。

從德國檔案來看,所謂彈藥荒從北洋海軍採購軍艦開始可能就存在了。據一位德國海軍中層軍官記述,在北洋海軍接收經遠、來遠兩艦後曾前往波羅的海進行海試,當時經遠艦主炮備彈只有約50枚,僅相當於德國同類戰艦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從購買開始經遠、來遠兩艦的備彈就不足。之所以如此,恐怕是清政府出於節省經費考慮,並寄希望于洋務運動中建設的兵工廠實現炮彈國造。當然,天津機器製造局最終實現國造的不是填滿了煤灰就是實心彈,根本炸不了,海戰能不失敗?

德國人眼中大清甲午海戰失利原因

甲午海戰後,各國列強充分吸收甲午海戰的教訓,進入了「大炮巨艦」時代,直至二戰日本「大和」號戰列艦達到頂峰,讓位於航母時代。此前各國軍艦普遍設計的艦艏撞角在戰後逐漸被取消,其最後的戰績恐怕要算日本聯合艦隊在日俄戰爭中的烏龍,甲午海戰中未被鄧世昌撞沉的吉野艦,在旅順口外被友艦春日號撞沉,吉野艦自艦長以下300多人死亡。日本在甲午海戰中所使用的切角戰術也被各國學習使用。

中國海軍則從巔峰跌落,戰後清政府企圖重建海軍卻已有心無力,直到百年後的20世紀最後幾年中國引進俄國現代級驅逐艦後,中國海軍才再次擁有了噸位比肩鎮遠、定遠的軍艦,走上重振海軍之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