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學術出版的倫理道德去哪裡了?

學術出版的倫理道德去哪裡了?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ScienceOpen

學術出版的倫理道德去哪裡了?

學術出版的倫理道德去哪裡了?

Ronald Barnett教授提供如何誠信進行期刊評審建


人們可能理所當然的認為,目前的出版流程已發展的很健全,得到了科研共同體的普遍認可。事實並非如此。評審論文的標準通常是不透明的,審稿人沒有受到過專業的指導,審稿流程也不透明。

因此,向期刊提交完論文就像掉進了黑洞。人們不知道何時期刊能給回復。


這就有一個悖論。現在,任何的研究型大學都有學術倫理委員會,審查提交的研究方案倫理問題。然而,出版行業,經常存在某種道德方面的真空

學術出版的倫理道德去哪裡了?

以下是我幾十年來觀察到的一些實際工作中的做法,特別是針對一些年輕研究人員:

  • 沒有撰寫「戰爭與和平」- 審稿人所發現問題的需要一本書(或兩本)才能正確解釋

  • 讓我們換個思路- 審稿人在二審中中突然提出完全不同的問題

  • 你沒有引用之前的工作

  • 聰明絕頂- 一篇五頁的評論

  • 和我們常見的不一樣- 審稿人要求刪除圖表,因為它們不符合期刊的風格(然後發表一篇質量差很多的論文)

  • 上帝致敬- 要求某位學者出現在參考文獻中(該學者是該分支學科的象徵之一)

  • 我的決定是最終的- 進行了各種重大修訂和小修改,最後該論文被拒絕,沒有機會解釋。

學術出版的倫理道德去哪裡了?

如今,期刊編輯面臨著艱巨的任務;他們的期刊經常收到大量論文投稿,而且通常很難找到審稿人。另一方面,學術研究很艱難,在向期刊提交論文時,學術人員需要一定程度的忍耐能力,來承受嚴格的出版審查流程。

在許多領域,學術人員的數量有限,他們的職位和寫作風格幾乎可以可以識別。審稿人常常將自己置於一些個人風險之中,尤其是當存在衝突時。

這樣的審稿制度浪費時間和精力,尤其是對年輕學者而言,他們有大量的教學任務。這種制度由於經常產生破壞性評論意見,給人們帶來了過多的情緒負擔。

學術出版的倫理道德去哪裡了?

圖片來源:Pixabay

我們該怎麼做呢?以下六條建議供參考

第一,秉承「不傷害他人」的思想進行審稿。例如,期刊可以提醒審稿人,他們應儘可能提供建設性的意見並在需要的時候,傳達積極的意見。

其次,雖然匿名審稿仍是主流,但是審稿透明度要加強。我建議應該公開審稿人姓名,除非她或他希望被隱瞞。

第三,編輯應該就審稿人的工作向其提供明確指導。

第四,編委會應不斷對這些問題進行審查,每個人都應制定明確的政策和來規範自身流程。

第五,邀請作者回答一份調查問卷,對他們剛剛經歷的審查過程發表意見。

最後,大型期刊出版商的期刊群可能會強強合作,制定一套共同的標準。

這些措施不會消除寶貴的學術價值、挑戰威權主義和產生程序上的歧義,但它們可能有助於緩解目前的無序局面。

學術出版的倫理道德去哪裡了?

作者簡介:

Ronald Barnett是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的知名名譽教授。他的新書是《A Feasible Utopia》。

參考文獻: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blog/where-are-ethics-academic-publishing

注意!微信又雙叒叕更新了......

此次改版後,每個用戶最多可以設置12個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往常的大圖封面展示。為了不錯過科學網的推送,請根據以下操作,將我們「星標」吧!

點擊「科學網」進入公號頁面→點擊右上角的···菜單 →選擇「設為星標」,搞定!

學術出版的倫理道德去哪裡了?

學術出版的倫理道德去哪裡了?

學術出版的倫理道德去哪裡了?

學術出版的倫理道德去哪裡了?


關注我們

微信號sciencenet-cas(←長按複製) 或長按下方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為了這件「有違倫理」的事,中美科學院的院長聯合發文了
《自然》(20190110出版)一周論文導讀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