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天巧之作——元代宮廷風格銅鍍金薩迦上師像賞析(一)

天巧之作——元代宮廷風格銅鍍金薩迦上師像賞析(一)

銅鍍金貢噶寧波像

銅鍍金貢噶寧波像頭部碩大,頭頂蓄髮,以陰刻線刻出細密的髮絲。額前刻出一道弧線的髮際線,與兩鬢向下垂直的髮際線形成明顯的銳角。長方臉,額部高廣,平滑光潔;眼窩深陷,雙目睜視,眼眸嵌珠,目光如炬,突出了上師凝神靜氣的禪定狀態;隆準闊嘴,雙唇抿起;面頰尖削,顴骨高凸;嘴邊、兩鬢及下頜布滿濃密的鬍鬚,突出了上師年高德壽的長者風範;雙耳齊垂,耳輪分明,耳垂處開有用於佩戴耳環的小孔。所有面部特徵的表現皆一絲不苟,就連眼線、眼袋、唇線、鼻翼、鬚髮等細節也都清晰地刻畫出來,極盡寫實之能事。

貢噶寧波像背面

上身內著僧坎,外披袒右肩袈裟,下身著僧裙。衣紋採取古印度薩爾納特式表現手法,僅在領口、袖口和袈裟下擺處刻出衣邊,衣服薄透貼體,顯露上師軀體的自然起伏和變化。跏趺端坐於半月形束腰式蓮花寶座上,身姿挺拔,雙手置臍下結禪定印。蓮座造型周正,上下邊緣各飾一周粗大的連珠紋,蓮瓣上下對稱分布,環繞蓮座一周;蓮瓣寬大飽滿,頭部略有捲曲,形制美觀大方。整體造型大方,形象生動,軀體健碩,氣勢雄渾,胎體厚重,工藝講究,生動表現了一位藏傳佛教大師的慈容德范和超凡氣質,堪稱一尊高度寫實的上師肖像。

銅鍍金文殊菩薩像

此像造型風格非常獨特,猛然一看像13世紀西藏地區的造像。但仔細觀察,它與西藏造像存在明顯區別,帶有中原地區的審美和工藝特點。我們判定其為元代宮廷造像,依據有五點:其一,面形方正,額部高廣,此為元代宮廷造像面部的統一特徵;其二,造型挺拔,軀體硬朗,大腿粗壯,雙腿盤曲緊促。整體比例看似有些失調,實則與雕造工匠未能完全掌握藏傳造像儀軌和造像材質特性有關,恰好體現了元代宮廷造像承上啟下的過度性特點;其三,僧坎的衣邊上刻畫的纏枝蓮和後背的八瓣蓮花紋,明顯為內地藝術的傳統母題;其四,蓮座及蓮瓣的形制特別而突出,不僅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元大德九年(1305年)銅鍍金文殊菩薩像完全一致,亦與其他元代宮廷造像無二無別,實為元代宮廷造像最為顯著的特徵;其五,造像材質為合金銅,這是判定宮廷造像最為關鍵的因素。

所謂合金銅,簡單地講就是含有鋅成分的銅,銅質細密,用手指彈擊聲音清脆,並伴有迴音,表面色澤偏黃,所以過去人們習慣稱之為黃銅。這種合金銅與西藏地區早期造像採用的合金銅不同,西藏早期合金銅含鋅量較高,一般在百分之十以上,是一種自然含鋅的銅;而元代宮廷造像所用合金銅是人工合成的,在銅里加入了內地發現的鋅(一般稱為爐甘石),在視覺和手感上也顯示了與西藏合金銅的明顯差別。

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像

值得注意的是,此像同現知的所有元代宮廷造像一樣,不僅體現出鮮明的元代宮廷造像風格特點,而且還體現了不同於一般元代宮廷造像的特別之處,透露出造像時間和風格來源上的一些重要信息。其中最為顯著的不同就是袈裟衣邊上刻畫的稻粒紋。這種稻粒紋在13世紀的西藏中部地區佛裝造像上十分流行,同樣都是出現於佛身的衣邊上,分布形式亦與此尊完全相同。溯其源頭,它又與尼泊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13~14世紀尼泊爾迦什末羅佛像上頗為流行。此像保留了如此鮮明突出的流行於尼泊爾和西藏的藝術特徵,而這一特徵又罕見於其他元代宮廷佛像上,似乎向我們透露了關涉尊像鑄造時間與背景的重要信息:那就是此像鑄造時間稍早於一般宮廷造像,處於尼藏風格與中原藝術交融的初期階段,故而保留了明顯的尼藏風格元素。

原文作者:黃春和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6年12月刊《天巧之作 皇家風範——元代宮廷風格銅鍍金薩迦上師像賞析》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頭條號

百家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劉邦臨終前,料到15年後周勃必能安定大漢天下!
日本佛像內藏有180件國寶,應不應該「開膛破肚」取出呢?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