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是如何殘害兒童的?
《弟子規》是清朝的一個秀才所作,主題就是聽話,無條件的服從。只強調無條件的服從,就會產生十分有害的後果,人的本性會因此而受到嚴重的壓抑,虛偽將取代真誠,根本不會有氣宇軒昂的駿馬,強調服從。
《弟子規》引用聖人的著述,而摒棄聖人的心法,以一錘定音的方式生硬說教、臧否萬行,借聖人之勢自立章程,違背了聖教之信、解、行、證的次第。自這個弟子規誕生以來,我們看到他同朝代的大學問者紀曉嵐、劉墉沒有弘揚過,民國時代的印光大師、虛雲大師也沒有弘揚過,著名的民間教育家王鳳儀更是半個字沒有提過這個弟子規。這一點大家可以自己讀一下記錄善人一生的最重要的書《王鳳儀年譜與語錄》,沒有半個字提過這個弟子規,現代的南懷瑾大師,講中庸,講大學,講論語,但是就是沒講過弟子規,不僅僅沒提過弟子規,甚至還反對弟子規。
弟子規這本清朝秀才的作品之所以能流傳。我看也是因為這本書滿足了很多人想約束弟子、子女,以達到聽其擺布的貪心。因為這本書是約束弟子的,而不是約束他們的。他們可以亂做,而弟子就得聽他的。
從《弟子規》問世到現在二三百年,沒有一個真正的大德推崇過它。
下面,看一看弟子規到底說了些什麼:
《弟子規》中說「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一再強調明哲保身,只顧自己。
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看見不合理的事情,不能挺身而出,不是勇敢行為。
書中不僅不分好事、壞事,一律視作與己無關,不去多管。
「說話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叫孩子們不要多說話,話說多了會招惹是非。謹小慎微的結果是喪失活力,在諸多方面一事無成。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道人善,即是善」,前兩條體現了隱惡揚善的美德,姑且不論,而「道人善,即是善」這句話問題很大,我們知道這個社會有太多時候言不由衷,明明不好,也說好,難道這是善嗎?「揚人惡,既是惡」這句話也太片面,太絕對,更是誤導無數人,這個社會惡事太多了,難道揭露、公布,都是惡嗎。
可以說作者單純地強調了隱惡揚善,而忽略了懲惡揚善。
「隱」惡揚善是美德,但是「懲」惡揚善也是必須的。這個社會不能再姑息養奸了,否則惡人會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單純的強調隱惡揚善的人,十有八九自己就是大惡人,要不就是極度愚痴、食古不化的人。
現實中發現實施了《弟子規》的孩子,很「聽話」,但卻失去了孩子的機靈,失去了孩子的天真,遇事退縮,缺乏擔當。一旦犯錯,就過於自責,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從他們身上,根本看不到「君子坦蕩蕩」的特質。
儒家講智、仁、勇,可很多學習《弟子規》的孩子都靠不上邊。沒有勇氣,不敢有自己的觀點,稱不上智慧;沒有勇氣,不能夠敢愛敢恨,稱不上仁慈。西方人講,如果你失去財富,你失去了一些;如果你失去健康,你失去了很多;如果你失去了勇氣,你就失去了一切,此言不虛。
經常見到的情況是,孩子一旦孩子犯了錯(是否犯了錯,還要研究,多數情況下是孩子成長必須經歷的過程,還有就是孩子的行為不符合大人的習慣),大人總是說:「說,犯了《弟子規》中的哪一條?」給孩子上綱上線,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對經典是極其反感的。父輩可以任意對待兒輩,兒輩不能有任何不滿的表示;由於父輩的任何錯誤行為都不受追究,兒輩的自由便化為烏有。這是對真正儒家學說極大的誤解。
《弟子規》是當時皇權、神權下的產物,滿族人以幾十萬人統治億萬漢族人,他們內心是恐懼的,統治者需要順民、傀儡、奴隸,所以《弟子規》一誕生,就受到皇家大力追捧,在弟子規熏陶下,百年後的清朝成了最腐敗無能的政權,百萬清軍面對2萬八國聯軍,成了百萬綿羊。
《弟子規》全文1080字,用得最多的一個字是「勿」,有43處之多。這種教訓、誡條式的口吻,與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樂學原則相反。《弟子規》倒是能教出老實聽話的孩子,但卻很難培養一個孩子健全的人格。
《弟子規》禁錮孩子的心靈,只強調對長輩的絕對服從和對祖先的無限崇敬,而不分青紅皂白,這樣教育長大的孩子會把凡是有悖祖宗遺訓的想法都認為是異端邪說,凡是不符合傳統習慣的行為都是忤逆。於是,墨守成規受到鼓勵,創造革新被視為越軌,進步精神被徹底扼殺,社會停滯不前成為必然。
[版權聲明] 圖文來源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
[侵權處理] 圖文無從溯源,如涉版權問題,24小時內刪除。
TAG:煮酒君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