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鐵盆領到底是什麼?中亞、東亞重騎兵為什麼都愛穿

鐵盆領到底是什麼?中亞、東亞重騎兵為什麼都愛穿

秋冬季節時人們常穿著的高領衫,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而在中國鎧甲發展過程中,也曾出現過一種極為類似的結構。這一結構當然不光是為了保暖,其最大的作用,便是對穿戴者的脖子進行有效的保護。由於這一結構和很多中國古代的鎧甲辭彙一樣,沒有專業的現代名詞,因此比較流行的稱呼,便是根據其造型,被許多人稱呼為——鐵盆領。

遼寧地區壁畫中,重步兵鎧甲上的鐵盆領結構

有關鐵盆領最早誕生的確切時間和地區,目前還缺乏進一步的文物發現考證。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鐵盆領這一鎧甲結構,是以廣大的中亞地區,作為傳播起點。比如源自中亞的帕提亞人和貴霜人,以及大月氏人,他們在鎧甲上,都有著鐵盆領這一結構。尤其是貴霜人,在如今發現的貴霜帝國時期文物中,所表現的貴霜貴族和武士所穿著的鎧甲上,幾乎隨處可見鐵盆領這一結構。雖然還無法就此將大月氏人或者貴霜人,認定為鐵盆領這一鎧甲結構的發明者。但至少可以說,在大月氏到貴霜帝國時代,他們統治下的中亞和印度地區,鐵盆領還是相當普遍。

浮雕中的貴霜騎兵

關於鐵盆領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有著一個非常大的爭議,那就是鐵盆領究竟是從中國傳統皮甲上的突起護頸演化而來,還是從中亞傳入。首先,目前中國所發現最早的鐵盆領結構,是在呼和浩特二十家子西漢古城中發現。

現代復原的貴霜武士

皮護頸和鐵盆領兩者雖然功能類似,但是結構卻有著很大的差別。皮甲護頸是在皮甲上,一個相對獨立的輔助防護,並且使用大片皮革製成。而西漢古城中發現的鐵盆領,則是和鐵甲領口進行直接連接,並且製作方式,也是使用長片札甲編製。這一特點和大月氏與貴霜人所使用的鐵盆領結構相同。加之皮甲護頸與西漢時期的鐵盆領之間,還隔著頗為漫長的戰國後期到秦代這段時間的空白。考慮到西漢在漢武帝之後,與大月氏以及其他中亞地區之間的交流,因此鐵盆領是源自中亞的可能性更高。當然也不排除是中原地區的護頸西傳到中亞,然後再傳回中原的可能。

曾侯乙墓中發現的皮甲復原

呼和浩特二十家子古城出土的西漢鐵甲復原,這副鎧甲不僅是出土的孤品,而且其位置也處於與草原游牧民交戰的前線,因此這副鎧甲究竟是繳獲所得,還是內地工匠打造,就要打一個問號了。

中亞出土的大月氏武士雕塑頭部

至於鐵盆領這一鎧甲結構,在中亞地區,究竟是何時消亡,這一點還有待進一步的考古研究。不過至少在中國,鐵盆領卻有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這一裝備不僅在兩漢軍隊中普及開來,甚至還對東北地區的游牧民族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遼寧東漢時期壁畫中的重騎兵,他們的鎧甲上,就有非常類似貴霜帝國的鐵盆領。不僅如此,在馬臀部還有類似貴霜人所使用裝飾性的寄生。

南朝騎兵發展直接繼承了漢代,因此對於鐵盆領這一結構,也直接繼承了下來

北魏時期具裝重騎兵陶俑。北魏時期的鐵盆領相對於漢代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區別,不僅整體高度明顯下降,這一情況的出現其實也標誌了鐵盆領開始走向了衰落。

在南北朝時期,鐵盆領這一結構開始走向了衰落。這一情況的出現,其實和鐵盆領本身的劣勢有著很大的關係。安裝在鎧甲領口位置的鐵盆領,在士兵穿戴鎧甲時,會增加士兵們肩部的負擔。單純依賴鐵盆領對脖子進行保護,則士兵的下頜和盆領之間會無可避免的出現縫隙,這在作戰時可以說非常的危險。甚至可以說,鐵盆領這一結構本身,相較於之前戰國末期到西漢時期興盛的,帶有項頓的鐵盔,在對脖子的防護面積上是一個巨大的退步。

唐代帶有裝飾意味的皮質盆領,這一結構在這一時期,已經完全退化為裝飾品。

不過有意思的是,鐵盆領這一結構還有個非常堅定的使用者,那就是高句麗人。高句麗人與鮮卑人一樣,都受到了漢代鎧甲風格的極大影響。

高句麗壁畫中的具裝重騎兵

但是與鮮卑人不同的是,高句麗在裝備方面的發展,卻始終顯得非常遲緩,因此在一些高句麗中後期的壁畫中,依然出現了在中原幾乎已經淘汰的鐵盆領。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高句麗周邊,除了南方的中原王朝以外,普遍缺乏可以競爭的敵國,因此裝備更新換代不可避免的放緩。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靜默之鴞,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古人的力氣真比現代人大嗎?
太極拳就算不能打也能養生?不談強度的健身指導都是耍流氓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