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靈山衛出土「普通」青銅釜,錯以為是量具,它其實是件不一般文物

靈山衛出土「普通」青銅釜,錯以為是量具,它其實是件不一般文物

在國家博物館中有一件「不起眼」的寶貝,它沒有漂亮的外表,也沒有高超的製作工藝,甚至在剛出土時,大部分專家還將它的用途搞錯。可是,這件文物註定「生而不凡」,它不僅系出名門,而且還承載著一段重要歷史,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接下來,小編便給大家揭秘一下:

靈山衛出土「普通」青銅釜,錯以為是量具,它其實是件不一般文物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

1857年,山東省膠縣靈山衛正在修建道路,工人開著挖掘機在施工場地上幹得熱火朝天時,一位年輕的工人卻在挖掘機的後面,發出了一聲驚呼。原來,挖掘機挖走了一鏟子泥土後,坑基中竟出現一個青銅器——一件重要的文物出土了。

施工隊隊長聞聲趕來,覺得情況有些嚴重,便將挖出青銅器物的消息報告給上級領導。不一會,當地的文物專家便趕到現場,他們小心翼翼地將青銅器從泥土中取出,雖然接下來的發掘,也出土了幾件文物,但那些文物,全都不由被挖掘機挖出的文物更大,更精美。為了方便考察,專家直接將出土的文物,帶回了研究所。

靈山衛出土「普通」青銅釜,錯以為是量具,它其實是件不一般文物

通過專業的分析檢測,專家們一致認為這件青銅器是戰國時期的物品。製造時間可以確定,但這件物品的用途是什麼呢?從外形上看,青銅器平底侈口,腹部有雙耳,它比較符合古代容器的特徵,容器是指盛放物品的器具,如酒壺、水壇和瓮器等等。

這件青銅器表面沒有明顯的花紋,它的腹部卻刻有9行銘文,但因長時間深埋地下,大部分文字已經看不清了。專家利用能辨清的90個字,終於弄明白這件文物的真正用途,根據銘文上的「子禾子」三字,專家將其命名為「子禾子青銅釜」,它並不是盛放東西的器具,而是量具。

靈山衛出土「普通」青銅釜,錯以為是量具,它其實是件不一般文物

在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水平有限,並未發明出「稱」。那麼,他們是如何量糧食作物的呢?根據《小雅廣量》記載:「掬四謂之豆。」最初,人們會用雙手來盛放東西,手的大小不同,必定會造成不公平的現象。掬等物品,在稱量過程中失敗後,人們為了保證稱量的公平,便確定了一個固定容量的器皿——於是「量」器出現了。

子禾子青銅釜便是「量具」的一種,高38.5厘米、腹徑31.8厘米,實際容積為20460毫升。隨著「公共量具」得到認可後,一些有實力的名門望族開始製造家量。

靈山衛出土「普通」青銅釜,錯以為是量具,它其實是件不一般文物

在文物界「量具」並不是很罕見,為何子禾子青銅釜卻成為珍貴文物?其實,它是 「齊政卒歸田氏」事件的重要見證者。

公量在市場被廣泛應用後,田氏做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將家量改為五進位,也就是說,百姓來和他借糧時,他會用家量放糧,用公量回收,換句更通俗的話來講,如果百姓借他十斤糧食,只需要還五斤就可以了。看到這裡,各位讀者心中會有個疑問,為什麼田氏要做賠本生意。

靈山衛出土「普通」青銅釜,錯以為是量具,它其實是件不一般文物

靈山衛出土「普通」青銅釜,錯以為是量具,它其實是件不一般文物

這個生意表面看上去是賠本的,實際上,田氏卻在政治上狠狠地賺了一筆,而他們賺到的東西就是民心。公元前379年齊國君主齊康公去世後,百姓竟自主擁護田和,將其取而代之。因為,百姓認為跟著田氏有飯吃,會過上好日子。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量器」逐漸被取代,但子禾子青銅釜卻在靜靜地訴說著「齊政卒歸田氏」的歷史事件,如果各位讀者,對這件文物感興趣,可以親自去一趟國博,與它來一場近距離的接觸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野史蟲 的精彩文章:

天津博物館藏有幅意義深刻的畫,它經歷坎坷,最後一任主人是溥儀
這座戰國的古墓中,出土四隻袖珍青銅小老虎,它們竟是干這個用的

TAG:野史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