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敦煌石窟古代「臘八節」:沐浴食粥 狩獵臘祭

敦煌石窟古代「臘八節」:沐浴食粥 狩獵臘祭


 1月13日,敦煌研究院從石窟壁畫、敦煌文獻、館藏文物中梳理歸納出臘八節時,古人燃燈供奉、沐浴更衣、熬煮施粥、狩獵臘祭等生活中的習俗。圖為莫高窟第61窟《牧女獻糜》(五代)。敦煌研究院供圖
1月13日,敦煌研究院從石窟壁畫、敦煌文獻、館藏文物中梳理歸納出臘八節時,古人燃燈供奉、沐浴更衣、熬煮施粥、狩獵臘祭等生活中的習俗。圖為莫高窟第61窟《牧女獻糜》(五代)。敦煌研究院供圖

1月13日,是農曆十二月初八,為傳統臘八節。敦煌研究院從石窟壁畫、敦煌文獻、館藏文物中梳理歸納出臘八節時,古人燃燈供奉、沐浴更衣、熬煮施粥、狩獵臘祭等生活習俗。

臘八,最初作為釋迦牟尼證悟的日子屬於佛教節日,後來逐漸演變成我們現在的「喝粥節」。據研究,佛經中的乳糜,與敦煌文獻中大量出現的「葯食」「乳葯」趨同。古代敦煌寺院僧人的臘八飲食,就是由佛經中提到的「乳糜」傳承而來,將油、面、梨、酥、呵梨勒等食材烹飪食用,具有療愈疾病的葯膳功能。

悉達多太子(即釋迦牟尼佛)離宮多年,在森林荒野中尋師訪道。多年的粗食苦行,使他形銷骨立,虛弱已極。在覺察到極端苦行不能獲得證悟後,悉達多停止折磨自己。他沐浴更衣,接受了牧女為他供獻的乳糜。他進食後體力恢復、氣色轉佳。

牧牛女奉獻乳糜的故事,被載入佛經廣為流傳,甚至影響到人們今天的日常生活。在接受乳糜之前,悉達多王子在尼連禪河沐浴全身,洗去污濁,所謂「浴佛」,便由此而來。

圖為敦煌文獻《雜抄一卷》記載了「十二月八日何謂?其日沐浴,轉障除萬病,名為溫室,於今不絕。」敦煌研究院供圖
圖為敦煌文獻《雜抄一卷》記載了「十二月八日何謂?其日沐浴,轉障除萬病,名為溫室,於今不絕。」敦煌研究院供圖

關於沐浴所賦予的特殊的意味,這在敦煌文獻中亦有記載,「十二月八日何謂?其日沐浴,轉障除萬病,名為溫室,於今不絕。」

在這天沐浴,更多了祛病除煩惱的益處。而牧牛女為悉達多王子製作乳糜、慷慨奉獻,被認為這是慈悲的施與,是功德無量的善事。對比今天臘八施粥,給並不相識的人一碗內容豐富、熱氣蒸騰、暖意融融的粥食,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釋迦牟尼在十二月八日成道,是佛教絕對的大日子,這一天寺院必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除了釋迦牟尼成道的重要意義,臘月本就是民間傳統的「祭祖時間」。追溯到先秦以前,一年中的最後一個月往往是大家狩獵的「旺季」,他們獵取野獸,祭祀先祖,以求保佑後代平順、安康。

「臘月」這一叫法,和臘祭的傳統脫不開干係。「臘」字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就是:「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因此人們常說,臘八是我國傳統臘祭與佛俗相交融的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數碼 的精彩文章:

YouTube否認故意破壞其在Microsoft Edge上的運行性能
紀念|阿摩司·奧茲:讓文學跨越傳統與現代

TAG:網易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