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老字號」的傳奇故事

清朝「老字號」的傳奇故事

一、剪刀只認王麻子

順治八年,京城菜市口附近出現了一家專營剪刀的店鋪,店鋪外觀並沒有什麼出眾之處,鋪子外面也只是掛了一張巨大的幌子,幌子上畫了一把剪刀。

最初也只是附近百姓拿著自家的剪刀到鋪子里磨剪刀,後來見鋪子里的剪子實在好用,乾脆就買一把回去。久之,店鋪附近的百姓都知道了此家剪刀的妙處,又因店主滿臉麻子,於是便給從該店所售的剪刀起了個「王麻子剪刀」的俗名。

圖1:王麻子剪刀

該店鋪雖然鋪面並不算大,但對各作坊生產的剪刀質量要求卻極高,所有不達標準的剪刀,堅決不予收購。這樣的規定一出,雖然有些作坊就此和該店終止了合作,但卻贏得了顧客的好感。

一時間,「王麻子剪刀」成了家庭主婦信得過產品,俗名也就越叫越響。

隨著鋪面生意逐漸興旺,不僅尋常百姓來此購買剪刀,一些紡織作坊也常常來此批量購買。嘉慶二十一年,店主認可了顧客所起俗名,正式掛牌「三代王麻子」,並在剪刀上印上「王麻子」商標,生意更加紅火起來。

「王麻子」剪刀商標的出現,產生了意料不到的經濟效果。於是有其他經營剪刀的店鋪不甘示弱,紛紛將自家店鋪的招牌也換成了與之相似的匾額,上書「老王麻子」「正宗王麻子」「百年王麻子」等,一時間「王麻子」商標遍及全國。

二、穿鞋就穿內聯升

鞋子本就是沒有階級屬性的,但種種人為因素,人們給一雙雙鞋子賦予了其相應的地位和價值。

咸豐三年,「內聯升」在京城開業了,區別於其他店鋪服務於百姓的宗旨,該店一開張就將自己的客戶群體鎖定為達官顯貴之人。甚至還曾編錄過一本詳細記錄朝內和外任官員靴子的尺寸、式樣,及穿者對鞋的要求、愛好的書,名叫《履中備載》。

三、被光緒認證過的醬牛肉

清朝,無論是久居京城的黎民百姓,還是南來北往經過此地的商人,但凡愛吃醬肉的,都離不了京城「月盛齋」。

圖2:月盛齋

「月盛齋」的老闆馬慶瑞,原本只是在京城走街串巷賣醬牛肉的小販,最初的只是挑擔叫賣。他家的醬牛肉味道鮮美,肉質不老,時間久了在京城也算是小有名氣。買的人多了,生意興旺了,老闆便擺了一家小攤,一些吃慣了他家醬牛肉的顧客,便常常在他家攤位前排隊購買。

乾隆四十年,馬慶瑞終於在京城戶部街開了自己的第一家醬肉店,因開店那日正值伊斯蘭教齋月,故取名「月盛齋」。

隨著主顧增多,大家並不滿足於只吃醬牛肉,於是馬慶瑞將原本的方子進行改良,又做出了醬香羊肉。月盛齋的生意更加紅火,百姓們口口相傳,其店鋪的名氣便從民間傳到宮廷。

光緒十二年,宮廷專門給「月盛齋」發了四道金牌,讓其每隔數日便送一次醬香牛、羊肉進宮。宮廷的這一動作,瞬間提高了「月盛齋」的行業地位,無論是京城百姓還是其他各州府,均將其醬肉列為風味佳肴。時間久了,馬慶瑞的名字也被眾人熟知,於是民間又常稱「月盛齋」為「馬家鋪子」。

四、跨越兩朝的萬蚨祥

自明朝起,山東章丘縣的孟家,便開始從事商賈活動,並在山東周村開了一家主營鐵鍋、絲綢、棉布的「萬蚨祥」鋪子。明朝之後,孟家將「萬蚨祥」分為四房,即:三恕堂、其恕堂、容恕堂、矜恕堂。

圖3:萬蚨祥

嘉慶年間,孟家生意越做越大,經營之物逐漸涉獵進店、錢莊。經營範圍也從山東逐漸輻射到其他省份。

三恕堂在天津、保定等地開設慶祥布店;其恕堂、容恕堂則在濟南、北京、瀋陽等級開設生祥錢莊、瑞增祥布店。

也許是經營手段合理,孟家四房的生意更加興旺,其中最有名的字型大小都有八家,包括瑞林祥、瑞生祥、瑞增祥、慶祥、謙祥益、益和祥、隆祥、瑞蚨祥,人稱「八大祥」。京城瑞蚨祥開業時間最晚,但論生意和名氣,則居眾祥之首。

時至今日,曾經的一些老品牌衰亡的衰亡、改革的改革,在清朝口口相傳的名家店鋪也像是海市蜃景一樣,最終不留一點痕迹。有些品牌在時代變遷中流傳至今,有些我們則只能在史書中,想像其曾經的繁盛模樣。

一言:《歷史的風尚·清朝》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蘇子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像中國史 的精彩文章:

20世紀的「非凡成就獎」花落誰家?化石燃料的貢獻
清朝皇子成婚、公主擇駙都是一個怎樣的流程?

TAG:影像中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