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美食街:京城天橋
清朝京城,讀書人必到琉璃廠,商人要去大柵欄,而討生活的則到天橋。
天橋地處京城宣武區,修建之初是皇帝從皇宮出正陽門到兩壇祭祀的必經之地,因皇帝自稱天子,故而該橋稱天橋。
天橋最初是一座漢白玉單孔高拱橋,光緒三十二年因修建道路,把高拱石橋改為低拱石橋。
清朝天橋是清朝聞名的市井喧囂之地,有走南闖北的雜耍手藝人,也有來此討生活的販夫走卒,有世代定居在這裡的百姓,也有來這裡做生意的外地商販。
隨著遊人的增加,天橋一帶逐漸出現了各樣茶肆、酒樓等飲食攤子以及說書、打拳、雜耍的娛樂場子。
易順鼎用一首《天橋曲》栩栩如生地描繪了當年天橋盛景:「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
圖1:易順鼎
民以食為天,一個地方若有了美食,就有了人的煙火氣。
天橋多飯攤,商販們沿街用木板釘出一個挨一個的棚子,在棚內搭建爐灶,周圍擺上幾把桌椅就開張了;若搭不起棚子的,也可以直接露天設爐灶,食客或蹲或坐,生意也很火爆。
這些飯攤賣的多為油果子、豆汁、羊雜湯、雜麵、爆肚、煎包、肉餅、豆腐腦、炸糕、艾窩窩這樣的吃食,平民、人役或小販幾枚銅錢就能連吃帶喝來上熱氣騰騰的一大碗,那種酣暢淋漓是在大酒樓里體驗不到的。
豆汁攤是天橋飯攤中的大宗,比較有名的「豆汁王」「豆汁舒」「豆汁薛」都在這裡。
豆汁攤大多比較簡單,沿路邊支幾張條桌或長案子,再擺上幾把板凳,另一側架一個灶火,上面煮著沸騰的豆汁,食客上門直接往板凳上一坐,吆喝一聲「一碗豆汁」,小夥計就端著碗過來了。豆汁便宜,兩枚銅錢一大碗,還送一碟鹹菜。
圖2:天橋下的小吃
一大早豆汁攤邊就圍滿了食客,這裡面大多數人還會買幾個燒餅、焦圈就著吃。泥爐子烤出來的燒餅帶著獨特的面香,剛炸出來的焦圈也噴香撲鼻,吃一口脆爽的鹹菜,喝一口滾燙的豆汁,整個人的毛孔里都透著舒坦的氣息。
早上喝豆汁,晚上吃爆肚是天橋人的生活方式。爆肚攤大多數只是在路邊擺上幾張長條桌案,上面擺了一溜調料碗,旁邊就是一口煮著滾沸熱湯的大鍋,另一邊擱著羊肚,有人來吃,店主現切羊肚,再舉著大漏勺往鍋內滾湯中汆一下,動作利落而瀟洒。汆好的爆肚用高腳碗盛著,食客再蘸上麻醬、腐乳等作料,加點兒香菜,滋味甚美。
嗜吃爆肚的多是家道小康的平民,畢竟一碗爆肚要數十文銅錢,貧寒人家是出不起這筆錢的。
圖3:挑著擔子的小吃攤主
還有賣灌腸的攤子散處於天橋西市場。攤主大多是擔一副挑子,一頭矮爐上放著一口鐵鍋,另一頭則是各類作料罐與碗勺碟子。挑子撂地後就成了小攤子,食客也不拘環境簡陋直接在路邊坐下,沿路邊常有一根很窄的長木板,碗碟可以放在板上免得燙手。
天橋最好吃的當屬羊霜腸,羊腸被切成一塊一塊,用油爆得焦脆可口,再加上鹽水蒜湯調味,僅兩三枚銅子一碟,是極受下層市井百姓們歡迎的吃食。也有人愛吃水爆的,把羊腸放進鍋里沸水煮過,蘸著調料,吃起來更為鮮美。
除此之外還有賣鍋貼、餡餅、包子、水餃的,也有燉羊肉、燉牛肉、罈子肉、爆羊肉等葷菜,還有賣滾子魚、黃花魚等。
一言:《歷史的風尚·清朝》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蘇子韜
※「務完物,無息幣」:魏晉時期有哪些暗藏的商業規律?
※魏晉時期的麥積山石窟中有哪些驚艷的藝術作品?
TAG:影像中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