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奶奶」跨三省帶娃,原因只有三個字!
說起隔代教育,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排斥,認為老人對孩子的教育與當代年輕父母的理念有著很大的分歧。但是,這些人往往忽略了,自己才是孩子的生養人,父母頂多是你的附配幫手。帶娃真的是一件磨人的事,不僅日夜顛倒,還經常伴有種種擔憂,讓人分身乏術。所以如果你是那個有老人幫忙帶娃的幸運兒,請鄭重地對老人說一句:您辛苦了,謝謝!
老人成為帶娃「主力軍」
隔代教育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家庭教育現象,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2歲半以下的兒童中,主要由爺爺奶奶輩照顧的比例達到60%-70%,3歲以上佔40%,老人成為帶娃「主力軍」。
究其原因,首先是因為第一代獨生子女成為父母。他們本來就是自理能力偏弱的一代,同時激烈的職場競爭和極快的生活節奏,讓他們對教育子女無暇顧及、力不從心;其次在一些農村裡,大量的外出務工使得身為父母的他們情非得已,只能把孩子留給老人。
前段時間有條新聞,為我們展示了兩位「超人奶奶」的日常,看完雖然令人敬佩,但更多的是讓人心疼。
64歲的郭阿姨是位十足的「老漂」, 她一年到頭三地跑:寒暑假在杭州帶孫子,九十月份回山東割玉米、種小麥,其餘時間在江蘇帶外孫。
一年都沒個休息,但她卻樂在其中,她說:「哪裡需要去哪裡,雖然辛苦,但能幫襯孩子就值得。」多麼樸素的話語,只是因為我願意。
另一位王阿姨雖然身在杭州,但照顧的是二胎家庭,她每天都按照兒子安排好的行程行動。
孫子暑假一共報了8個興趣班,早上畫畫和書法,下午表演和游泳,到了晚上要學鋼琴。從早晨5點鐘要趕到晚上9點鐘,除了吃飯,一天里難得休息。可只要看著孩子慢慢長大,她就覺得很欣慰。
就連小孫子都說:「奶奶一直在外面站著,等著,天很熱,看著挺心疼。 」
對於老人的付出,我們甚至不如小孩子們懂事。本該在安享晚年的老人們,卻又要重複一次把小時候的我們養大成人的辛苦,作家蘇心說:「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父母就是那個替我們負重的人。
隔代教育並非只有弊端
由於時代及個人經歷的局限,祖輩的價值觀念、知識結構、生活方式等,與當下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形成碰撞和差異,隔代教育必然會產生很多不利。
比如很多人擔憂的:老人溺愛孩子;生活習慣不同,給孩子帶來的影響不好;比較傳統,不接受新的事物;有些迷信,帶孩子的方法不科學……
但與此同時,隔代教育也有著普通親子教育無法替代的優勢。
老人的心態更平和。大多數老人雖然可能嘮叨、對年輕父母的做法不滿,但是在面對孩子偶爾的失誤時,不會像年輕父母那樣容易爆發情緒,更有利於孩子健全人格的養成。
另外老人在育兒方面也有著更加豐富的經驗,尤其是孩子從嬰兒到上小學的這個階段,老人家的經驗和做法能夠給年輕父母帶來很多幫助,避免他們走彎路。
老人念舊,逢年過節、待人接物都講究過去的禮數,有利於傳承傳統文化,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很多家長對孩子過度溺愛,點一桌子菜卻吃不了幾口,讓孩子從小養成了浪費的壞毛病。而老人家卻總會把當年吃不起飯的故事掛在嘴邊,這樣准能教育出一個懂得珍惜糧食的好孩子。
可能很多媽媽對此不以為然,覺得剩飯是小事,卻不知道這種行為在發達國家是會被看不起的。哪怕是我們的鄰國日本,媽媽也會從小教育孩子吃多少盛多少,絕不允許浪費糧食,不然可是要鞠躬道歉的。我們國家曾經也是如此,但隨著生活慢慢好了起來,就只有老一輩人才記得這個習慣,這一點年輕家長自愧不如。
年輕家長應該放下對老人的固有印象,不要急於為「隔代教育」下結論。家長只有在不斷提升自身教育水平、改善自身能量場的過程中,才能影響孩子,也影響了老人。
如何化解隔代教育中的矛盾?
如果避免不了隔代教育,那就從自身改變開始。父母要學會平衡祖孫關係,化解隔代教育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首先應該確立一個觀念,那就是應該以父母的親子教育為主,老人從旁協助的隔代教育為輔。誰主誰次,絕不能顛倒。
我們不管出於何種原因,在抱怨祖輩帶孩子問題太多之前,首先應該端正自己的態度:父母幫自己帶孩子,並不是義務。不要錯誤的認為:他是你孫子,你就應該帶。老人撫養你的義務已經完成,帶孫子只是老人的情意,你才最應該擔負起帶孩子的責任。
所以,不管老人是否適合帶孩子,都應該對他們心存感激。無論工作多繁忙,孩子第一撫養人的身份不會變,任何事情都不能成為你逃避責任的借口!
一味的挑剔、嫌棄和不滿,無益於家庭和睦與子女教育;常懷感恩之心,多溝通,必然有助於孩子健康成長。與老人溝通,我們贊成和顏悅色的溝通,和與孩子溝通同理,切忌大吼大叫。
這世界上有千萬個家庭,也許會有千萬種教育,沒有人能告訴我們,如何完美的避免那些隔代教育中的問題。把我們接觸和了解的、有益於孩子的東西,融合自己的觀點,像說家常、講故事一樣,使它成為老人容易接受容易理解的部分,並轉化為老人的新思維,這樣老人再進行隔代教育,你是不是也會放心很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