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昆蟲時,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
細微的事物猶如一道可以開啟整個世界的窄門
——加斯東·巴謝拉
昆蟲對我們來說通常意味著什麼呢?
丑、噁心、害怕、骯髒、傳播瘟疫、帶來疾病、造成饑荒……
人們總是對昆蟲心生厭惡,不由自主的抵觸排斥。然而,當第一個人類出現時,昆蟲已經在地球上縱橫多年;當人類自稱是世界的主宰時,昆蟲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四億年。
保守計算,人類在地球上至少生存了500多萬年,在這期間昆蟲一直和人類彼此共存。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都能看到昆蟲的蹤跡。
即便如此,我們卻對昆蟲知之甚少,就連那些常在我們的飯桌、床榻出沒的昆蟲,我們也不了解。
世間有無數只昆蟲,昆蟲與昆蟲之間,昆蟲與人類之間的區別堪稱天差地別。無論是美夢還是噩夢,這其中必有昆蟲的身影;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離不開對昆蟲的描述。昆蟲不只是這個世界的參與者,更是重要的塑造者。
當我們談論昆蟲時,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
昆蟲一生的故事變成了法布爾一生的故事。
——諾瑪·菲爾德
有「昆蟲詩人」之稱的讓-亨利·法布爾,曾以極度敬畏的語氣寫到:「蛆蟲是這世界上的一股力量」。他說出這一番言論是因為,各種蒼蠅有能力「滌凈這世間因為死亡而帶來的不潔,讓死去的動物可以再度成為一種生命的瑰寶」。法布爾所思考的,是四季的韻律與生死的循環。諾瑪·菲爾德認為:「昆蟲一生的故事變成了法布爾一生的故事」。
女畫家眼裡的昆蟲
毛蟲是地球上最後一個我們還不了解的龐大群體。
——丹尼爾·詹曾(生態學家)
18世紀因為繪製昆蟲而聞名的畫家瑪利亞·西拉比·梅里安,是唯一一名為了科學研究而到處旅行的女性,她曾經寫道:蝴蝶與蛾的美「促使我儘可能收集能找到的毛蟲,藉此研究它們的蛻變故事」。
梅里安收集昆蟲,從幼蟲開始飼養,觀察它們的蛻變過程,繪製活蟲的素描畫與油畫。她的繪畫帶有預料之中的女性特質,更呈現出「高貴而生動、陽剛而凝重、勇敢而簡單的風格」。
研究蜜蜂「語言」的科學家
用尊崇的態度面對未知世界。
——馮·弗里希
馮·弗里希是20世紀德國科學界的頂尖人物,他一直「被蜜蜂的魔力深深吸引,毫無抵抗之力」。馮·弗里希在與昆蟲相處時開始「用尊崇的態度面對未知世界」,他深愛著蜜蜂,並藉由蜜蜂進行非常具有客觀性的工作,建立起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遠離絕望,走出了物質與精神的崩壞,最終在粗暴恐怖的亂世之中找到自我救贖之道。「蜜蜂成為我新的家人,而那個蜂巢是我們共同的新家。」
昆蟲世界映照著人類社會
一個個昆蟲的微型世界,反映著人類世界的哲學。
——托尼·施萊辛格
不同的物種生活在不同的世界,甚至在人類內部也是如此。但是昆蟲依舊與人類世界相互融合碰撞。比如昆蟲的社會群體和人類社會極其相似:它們會分工合作、會恃強凌弱,會偷奸耍滑,會為了生存辛勤工作,等等行為都與人類社會高度相似。
昆蟲甚至參與人類的生存活動,並帶來巨大的影響,給人們帶來滅頂之災:比如蝗災,比如瘧疾。
昆蟲更能反應出人的內心渴求甚至是慾望:比如日本人對甲蟲有著特殊的英雄情懷;中國對蟋蟀有著獨到的審美和紳士般的禮遇,鬥蟋蟀帶來的快樂和美感讓人們著迷;甚至是非洲人既害怕蝗災的到來,同時也渴望蝗蟲帶來的收益。
通過與昆蟲的關係審視人類生活
26則充滿想像力的旅程,帶領讀者探尋未知的疆土……《昆蟲志》是思辨的糧倉。
——紐約時報
《昆蟲志》就是透過26則人與昆蟲之間的小故事,在詳細描述昆蟲的行為、繁殖、生存等活動時,始終貫穿著人類的心理和情感。
本書融合歷史、藝術、哲學、生物、生理學、昆蟲學、流行病學、性戀……
以真正打破常規的方式講解昆蟲。
《昆蟲志》一經上市便引起極大轟動,榮獲《紐約時報》年度好書獎、美國懷丁作家獎、美國人文人類學學會特別獎、美國獵戶星座圖書獎四項大獎。有讀者說它改變了看待事物的方式:「你永遠不會以同樣的方式看待昆蟲,你也永遠不會以同樣的方式理解你在宇宙中的位置」。
美國「國寶級」人類學家,作者休·萊佛士採用兩條線並行的寫作方式,在詳細描述昆蟲世界的同時,與人類的世界形成對比。作者縱橫古今、遊走東西方,描繪人類與昆蟲最親密真切的交流時刻。
《昆蟲志》讓我們看到,昆蟲和人類之間存在著交互主體,甚至人類透過昆蟲才得以延伸出浩瀚而又多彩的感官世界。
本文內容結合《昆蟲志》整理而成,部分圖片來自攝圖網,轉載請標註以上版權信息。
※你的生活方式可能正在毀了你:腦血管疾病不只是老年人的專利
※比癌症更可怕、致死率更高的神經病,隨時可能找上你!
TAG:北京紫圖圖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