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大德開示:佛教說「一切唯心造」,如何解讀?

大德開示:佛教說「一切唯心造」,如何解讀?

佛法既不講唯物,又不講唯心,而主張唯識。世人往往把心與外境對立起來,重視外境而忽略心性,甚至為物所役,佛教則揭示了人生、心物的真相。萬法唯心造。世俗說的唯心主義是第六意識心上的唯心,屬主觀唯心;佛教所說的唯心是比第六意識心更深層的業識心,屬客觀唯心。

唯物,重視物質;唯心,重視精神。佛法是物質與精神並重,且認為物質與精神是一體的,故佛法既非唯物也非唯心。佛法談「一切唯心造」,但此「唯心」不等於世俗的「唯心」,這裡的「心」指的深層業識心,不同於一般所認知的思想認識、主觀意志。

佛法也談「一切唯心造」,此處的「心」與世間的「唯心」是不同範疇和涵義的。不同語境下,語言文字的內涵也不同,我們只有完整、準確的了解,才不會混淆。通常所說的唯心主義,是指意識心;佛法所談的心或識,是指八識。

佛法講的「唯心「之」心「,不是指人的思想觀念(思想觀念屬於浮淺的第六意識心),而是指比第六意識心更深層的業識心,所有善惡業的種子都蘊藏在這裡,遇緣產生現行,即我們的人生果報。

佛教認為心與物不是割裂的,「諸法唯心造」,但這個「唯心」不是平常理解的唯心。世俗說的唯心主義是第六意識心上的唯心,屬主觀唯心;佛教所說的唯心是比第六意識心更深層的業識心,屬客觀唯心。世俗的唯心主義、唯物主義等都是人內心的一種思想觀念、思維模式,都是主觀唯心的。

佛法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佛法對心和物的解釋,遠比普通人理解的深刻。佛陀不是虛構的想像,而是實實在在的人物,是教授佛法的師長,與中國古代的聖人孔子一樣,雖然歷經千年,他的教誨仍然在訓喻後人。

世俗說的唯心主義是第六意識心上的唯心,屬主觀唯心;佛教所說的唯心是比第六意識心更深層的業識心,屬客觀唯心。「萬法唯心」指諸法由深層的業識心決定,不隨人的浮淺意識心中的主觀意志所轉移;哲學上認為的唯心是指自己和同類人感知到的才認為存在,感知不到的就認為不存在,屬於主觀唯心。

佛法既不是唯物,又不是唯心,而是唯識。不要以自己的知見去理解佛法,慢慢學習,增長慈悲、智慧,才會悟到佛法。

業決定一切,是在講現象和作用;一切唯心造,是在講本質。

外在的森羅萬象存在,但並非「真實不虛」,因為所有的一切都在不斷的變化著。外境的存在與我們的心識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佛法講的「一切唯心造」,關鍵在於「心」的含義。「心」的含義甚廣,此處所講的,不是肉團心、思慮心,而是第八識集起心,聚集一切種子,發起一切現行,為一切萬法根本。

佛教講「一切唯心造」,其實外在的境界都是自己內心的境界。同樣一個境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樂觀的人總會看到積極的一面,悲觀的人則看什麼都是消極的。宋代無門慧開禪師有一首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春花秋月本無情,夏風冬雪亦無義,倒是人心偏有意。

環境影響人、一切唯心造----這是從內因、外緣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說的,都對。環境能夠影響人,人也能夠影響和改變環境,二者本身就是息息相關的。心力越強大,就越能夠影響環境,而大部分人大部分時候是被環境所影響,所以修行需要師法友團隊,先藉助小環境的力量來修自己的心,然後再用清凈強大的心來改善大環境。

諸法唯心造,此「心」是佛法所指最深的業識心,不是我們平常起心動念的「心念」。修行就是通過改變我們的認知、思考、發心來凈化內心最深處的執著,轉染成凈。途徑就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

「心生種種法生」中的「心」,是指第八識集起心;平常所說的「心」、意志、意識等,是指第六識緣慮心。如果用平常所說的「心」去理解「萬法唯心造」,那就是自己想怎樣就怎樣,那就成了唯心主義了,是不對的。

「心」的涵義深細,我們平常說的「心」,大多都是模模糊糊,內涵不清晰的。佛教講的「一切唯心造」之「心」,是指第八識,即我們心靈最深處的潛意識,一般人根本覺察不到。外在的一切,是由眾生的心業力所變現的,這就是佛法說「心外無境」的意思,不是「我想什麼就能怎麼樣」。

佛法中的「心」,有很多種涵義,在不同的語義下有不同的內涵。廣義來說,指八識及其相應的心所法;「一切唯心造」中的「心」,以第八阿賴耶識正得心名,萬物種子皆含藏於此識中,如同大地能積集一切草木種子而生起一切草木。

佛教所說的唯心與世俗所說的唯心,二者所指的「心」範疇、深淺涵義均不相同,不能對等。佛教中的心指「業識心」,世俗所指的心指人的思想觀念、思維感知,屬於第六意識心。世人往往把心與外境對立起來,重視外境而忽略心性,甚至為物所役,佛教則揭示了人生、心物的真相。

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人世間,也是「心」所造的,你認為它真實嗎?如果人世間是真實的,那麼極樂與地獄也是真實的。反過來,若能體證到極樂與地獄都是唯心所現,在當下的生活中也能自如進退,無顛倒妄想,無恐怖煩惱。

六道是指: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生命的輪迴,本質上是唯心所現;但對於迷惑、執著的眾生而言,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譬如現在身而為人,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真實一樣。

世間法的思維模式,心與境對立,認為世界和眾生都是在自心外獨立存在的、實有的。佛法修行的究竟目的就是要破我執與法執,識得三界與眾生皆是唯心所現,這是佛菩薩的境界,這個境界是我們目前理解不了的,所以要在自己當下能夠理解、著力的地方去用功。

諸法唯心造,此「心」是佛法所指最深的業識心,不是我們平常起心動念的「心念」。修行就是通過改變我們的認知、思考、發心來凈化內心最深處的執著,轉染成凈。途徑就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

明心見性,這個「性」,即諸法本來面目,這也是「唯心現」的---凡夫不能證,唯聖智能見。

不是實實在在有個「我」,有「過去、現在、未來」,而是由於內心的執著與分別,才「感知」到這一切。一切唯心現!

用世間法來解釋佛法,就會執著言說,妄立分別。世間有主客對立,佛法卻沒有「主觀、客觀」。能想之心、所想之相,皆為一微妙真心,不見心外有法可取,而亦無能取之心。

從事上講,有佛有眾生;從理上講,佛與眾生皆不可得。佛法不是主觀唯心論,忽略物質、否定客觀規律,而是「客觀唯心」,此處之「心」並非指浮淺的思想意識,而是深層的業識心。佛法的一切名句文章,或事或理,應機而說,皆是為了令我們斬斷妄想、破迷開悟,而非詭辯戲論。

1.譬如陽光遍照大地,並無分別障礙,然而盲人卻不能看見太陽。2.「菩提本無樹」,謂諸法唯心;「明鏡亦非台」,指心幻無性;「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明諸法緣生,空無自性。

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儼然,不同的是看待因果的眼光和領納果報的心態。

宗教是真正探討生死問題的,除此之外,世間的學說、哲學都解決不了。

佛教講「一切唯心造」「心生則種種法生」。意謂心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切的法都是從心而生起的。內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佛陀講「一切諸法因緣生」。為什麼心想事能成,因為你心裡有想,就說明種下了這個因。接下來制訂計劃,付諸行動,尋求幫助,堅持努力,這些都是外緣。內因外緣具足,事情才能辦成。這裡面,最根本的還是我們要有真正的發心,如果我們連想都不去想,想都不敢想,或想的不夠真切,事情怎麼能成呢?看似簡單的一句「心想事成」,裡面其實處處蓮花,蘊藏著甚深的因果道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常新語 的精彩文章:

濟群法師:當太子悉達多遇見老病死
佛為什麼要說這麼多的法門?

TAG:平常新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