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2035年,雄安將成為全國現代經濟新引擎

2035年,雄安將成為全國現代經濟新引擎

2019年1月5日,夜幕下的雄安新區市民服務中心。

本刊記者/徐天

本文首發於總第884期《中國新聞周刊》

近日,經歷了兩年的編製,《河北雄安新區總體規劃》(簡稱《總規》)和《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簡稱《白規》)對外發布。總規在2018年4月公布的《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的基礎上補充完善,深化細化規劃內容,是統籌新區規劃建設的總藍圖。

根據總規,到2035年,雄安新區將基本建成綠色低碳、開放創新、信息智能、宜居宜業、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水平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能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實現城市治理能力和社會管理現代化,「雄安質量」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作用明顯,成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新引擎。

規劃編製工作的下一步重點工作,將是新區起步區的控制性規劃和啟動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

「總規要樹一個標杆」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簡稱中規院)是雄安新區總體規劃編製的技術總牽頭單位。該院規劃研究中心主任,新區規劃編製工作推進總協調殷會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總規要把新區規劃建設的最關鍵的規劃界線,比如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確定下來,最關鍵的規劃指標,比如人口密度、土地開發強度、用水指標、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標準要確定下來,為各專項規劃的編製提供規劃條件和依據。

在總規編製的同時,新區和起步區最核心的一些專項規劃也同步開展,提高規劃編製效率的同時,協同編製也為多規融合、理清規劃思路、明確目標創造條件。

2018年4月,歷經20個月的編製後,《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外發布。中規院院長楊保軍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說:「作為指導新區建設發展的基本依據,《綱要》的公布意味著新區大的格局、四梁八柱已經敲定,事關雄安發展的一系列關鍵問題已經形成共識。」

專業技術團隊在《綱要》的基礎上,對此前進行的開放式研究工作進行「收口」,按照《綱要》的相關要求,對規劃內容深化和細化,形成了總規。

「進一步完善雄安新區開發建設的一些基礎條件、關鍵性指標的測算,以及相應工程的研究工作,來確保總體規劃是能夠落地實施的,而且可以高質量地實施,高標準地開展建設。」楊保軍說。

與此同時,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與河北省委省政府也召開了專家評審會,確保規劃成果能夠經得起行業及專家的推敲。

楊保軍說,在他看來,此次總規的編製有五個特點。最大的特點是多規合一,「這張藍圖不是單方面的考慮,而是涉及社會經濟發展、資源環境保護、城市建設等多方面的考量。」因這份考量,也帶來了第二個特點,即多個專項支撐,在《綱要》《總規》《控規》《控詳規》《白規》之下,有幾十個研究專項支撐,每個專項都由國內最拔尖的單位進行研究,並相互協調合作。

另外,從規劃編製之初,編製者們就將下位規劃想得十分細緻深入,研究具體問題,再將具體問題所反饋的情況,在上位規劃中進行優化解決,多層疊合。

因此,雖然現在只確定了《總規》,但是詳細的方案已經有了,規劃是有很深的根基做支撐。而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勢必涉及多部門協調溝通的問題,在此次雄安新區規劃制定過程中,也得到國家各部委參與支持,對規劃中涉及的重大問題及時協調。

另一個特點是多維考量,規劃的價值取向不僅僅是經濟效益最大化,還要兼顧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文化效益等。

而在《總規》《白規》公布之後,規劃編製者們的下一步重點工作,是起步區的控制性規劃和啟動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

延伸和細化

與《綱要》相比,《總規》在多方面進行了延伸和細化。一個重要的細化是,《總規》公布了三條控制線,即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根據《總規》,生態保護紅線範圍為96平方公里,以白洋淀生態功能區為基礎劃定。之後,將結合森林斑塊和生態廊道建設逐步擴大。在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內,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和常住人口,引導人口逐步有序轉移。

根據《總規》,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因重大建設項目選址確需調整生態保護紅線的,嚴格按程序批准後,方可進行局部調整,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

《白規》的一位參與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雄安新區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工作以河北省為主,白洋淀規劃編製組也優先提出生態紅線劃定原則。劃定工作由白洋淀規劃編製組、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和河北省環保廳聯合制定。

白洋淀是自然保護區,在歷史上分圈層進行保護。生態質量比較好的、種質資源庫價值高的地方劃為核心區,不允許進行任何開發,其他如實驗區、緩衝區,則允許開展一些生態服務方面的功能。

最終,各方達成共識,首先將白洋淀的核心區劃為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白洋淀的核心區總共有120平方公里左右。但是,由於這些年部分區域的生態退化,核心區中的一部分達不到生態保護紅線的保護標準,需要先修復再劃入紅線。最終將生態保護紅線的面積,劃為白洋淀核心區的96平方公里。

《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制定的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告訴《中國新聞周刊》,96平方公里,佔新區1770平方公里規模的5%左右。而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紅線約25%,京津冀普遍也有23%到27%。

這個差距要靠之後的生態修復來補充。在討論過程中,確實有人提出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太少,似乎體現不出生態對新區的重要性,河北省本身也很重視此事。經過討論,大家認為未來的白洋淀通過治理將逐步修復,森林斑塊和生態廊道建設逐步擴大,這些區域都可以納入生態紅線範圍之內。

另外,《總規》公布,雄安新區的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為26.6萬畝,佔全區總面積的10%。一般建設項目將不得佔用永久基本農田,並將對永久基本農田的數量和質量變化進行跟蹤管理。

第三條控制線是城鎮開發邊界。根據《總規》,雄安新區的城鎮開發建設用地約350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區約100平方公里,外圍組團約100平方公里,特色小城鎮約50平方公里,戰略留白空間約100平方公里。

新區規劃建設區將按1萬人/平方公里進行控制,而這100平方公里的戰略留白,也是給新區的未來發展預留空間。

對於起步區、外圍組團和特色小城鎮,總規也進行了相應的規劃和方向指引。

100平方公里的起步區,將以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為核心進行布局。起步區北部將集中高等院校、科研院校和高端高新產業,建設重大科學基礎設施集群,和具有領先水平的綜合性科學研究試驗基地;起步區中部則要建設區域性資本集聚中心、財富管理中心和金融創新中心;起步區南部則將著力發展生態型創新產業,比如創意設計、高端影視等文化產業。

100平方公里的外圍組團,由雄縣組團的22平方公里、容城組團的28平方公里、安新組團的8平方公里、寨里組團的12平方公里,以及昝崗組團的30平方公里構成。這其中,雄縣組團將布局雄安中關村科技園,容城組團布局電子信息等高端高新產業,安新組團發展傳媒、動漫等文化創意產業,寨里組團布局腦科學、幹細胞等生物科技產業,昝崗組團將承接相關科研院所,並布局軍工等相關產業。

另外,還有50平方公里被規劃為20個左右的特色小城鎮,各特色小城鎮的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1~4.5平方公里。北部以高端服務、網路智能、軍民融合等產業為主,南部以現代農業、生態環保、生物科技、文化創意、生命健康等產業為主。

此前,《綱要》公布,將在雄安構建「四縱兩橫」區域高速鐵路交通網路,重點加強雄安新區和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城市的聯繫。「四縱」為京廣高鐵、京港台高鐵京雄-雄商段、京雄-石雄城際、新區至北京新機場快線,「兩橫」為津保鐵路、津雄城際-京昆高鐵忻雄段,實現新區高效融入「軌道上的京津冀」,20分鐘到北京新機場,30分鐘到北京、天津,60分鐘到石家莊。

《總規》對此做出了進一步的明確規定。其中,京港台高鐵京雄-雄商段的線路,將北起北京丰台站,南至雄安高鐵站,向南延伸至河南商丘市;京雄-石雄城際鐵路將北起北京西站,南經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至雄安高鐵站,向西下穿起步區,經保定東站接入石家莊,是新區連接北京中心城區、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和石家莊的主要通道。

楊保軍介紹,《總規》相比《綱要》,深化完善了部分章節,也增加了一些章節,分別是「建設綠色低碳之城」「打造創新發展之城」以及「創新數字智能之城」。

比如,在「建設綠色低碳之城」中,規定雄安新區的用水總量到2035年要控制在6.5億~7.5億立方米/年;在「打造創新發展之城」中提出,要搭建國際一流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國際一流科技教育基礎設施,引進和培育一批創新性企業,最終要打造全球創新高地。而在「創新數字智能之城」中,則提出要率先建設5G網路等。

另外,與《綱要》中用一小節來探討不同的是,《總規》在第二章,拿出了一整個章節,明確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原則和內容。目前,先期工程已經開工,包括搬遷安置、生態修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等。2019年,雄安新區將全面開工。

「綜治」白洋淀

白洋淀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對維護濕地生態系統平衡、調節河北平原及京津地區氣候、補充地下水,及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發揮著重要作用,因而被稱為「華北明珠」「華北之腎」。

此次將白洋淀的治理與保護以《白規》專門提出,也能看出對白洋淀的重視。

楊保軍說,白洋淀是規劃部門推敲協調最多的部分,除了生態保護紅線之外,白洋淀的水量也是大家討論的重點。

華北缺水,白洋淀也缺水。另一方面,白洋淀是華北地勢最低的部分,又有發生洪澇災害的風險。因此,白洋淀的水量多少、如何調控是需要反覆磋商的。

在長久的磨合之後,大家形成共識,在保持淀區面積360平方公里左右的情況下,白洋淀的正常水位將保持在6.5米到7米。這是白洋淀2035年的綜合治理目標之一。

目前,白洋淀尚存在一些問題。《白規》制定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原主任曲久輝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談到,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白洋淀上游來水量不斷減少,淀泊生態需水難以保障,水面也不斷萎縮,水位明顯下降。歷史上降水豐沛的時候,白洋淀水域面積基本在300平方公里左右,最近幾年水域在150~200平方公里。

造成這一結果的重要原因是,近二三十年以來,海河流域經歷了整體上的降水減少。與此同時,上游水資源利用強度增加,尤其是農業用水增多,地下水過量採用,導致入淀河流水量大幅減少。上游8條入淀河流,除了府河、孝義河常年有水外,唐河、瀦龍河等其他6條河都已經乾涸。

另外,白洋淀還存在污染問題。一種是上游來水的污染。目前,上游有兩條河流排水入淀,分別是府河和孝義河。這兩條河流入白洋淀的基本都是城市污水廠排放的尾水,和一部分沒有收集的污水,主要是五類或劣五類水,氮污染問題比較突出。水量在每年5000萬立方米到8000萬立方米。

另一種污染來自白洋淀的淀中村和淀邊村。根據調查,白洋淀的淀中村有40個,戶籍人口9.51萬左右。而在上世紀60年代,淀中村只有1萬多人。根據調查數據,目前白洋淀的主要污染物是COD、總氮、氨氮和總磷等。淀中村和淀邊村的污染負荷貢獻, COD為65%左右,總氮約45%,氨氮約30%,總磷佔67%多。淀中村、淀邊村對白洋淀水質的污染由此可見。

白洋淀的第三個問題是淀泊生境破碎。過去,白洋淀生態系統完整,但是隨著養殖、種植業開發,圍水、圍堤、圍埝、修魚塘與荷塘等人類活動的加劇,一些地方逐漸乾涸,水體不再連通,生境逐漸破碎化。據介紹,白洋淀內有三百多公里的道路,及一千多公里的圍堤圍埝。

「現在白洋淀被污染,沒有乾淨的來水,生態系統功能下降,水體的自凈能力也逐漸喪失。」曲久輝說。

根據這些問題,白規給出了治理方案。包括多源補水,即引黃入淀,以及對上游來水進行治理、對上遊河道進行疏浚,使得來水穩定在3億到4億立方米/年。

另外,針對淀區的生態修復,白規提出,純水村將分批有序實施外遷。其中,生態功能區內村莊2萬人左右先行搬遷,生態服務功能區內村莊有序外遷,保留的村莊將進行最嚴格的環境管理,適度發展生態旅遊和生態經濟。同時,還將進行退耕還淀,增加淀泊面積。規劃團隊制定了治理的三年行動計劃,目前已在進行。據了解,上游八條河中,仍有水入淀的府河和孝義河會優先治理。淀區內白洋淀北部、靠近起步區的水域,會優先治理。

目前,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以及雄縣、容城、安新分局都分別掛牌成立,為了推進白洋淀的生態環保工作,雄安新區成立了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以及大氣、水、土壤3個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並組織印發了有關白洋淀流域整治的多項行動方案。

雄安新區設立了環保「紅黑榜」,宣傳治理先進典型,曝光違法行為。2018年11月初,雄安新區排查了白洋淀周邊污染源,發現13個具體問題,比如2處農家樂、1處大型水上樂園均無污水處理設施,廢水直排白洋淀。雄安新區公開了此問題,要求立刻查處,並加強巡查監管,防止反彈。

根據白規,到2020年,白洋淀環境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將取得明顯進展,年入淀水量達3億~4億立方米,淀區正常水位達6.5米左右,淀區面積逐步恢復。

到2022年,白洋淀的生態系統質量逐步恢復,淀區面積達到360平方公里,年入淀水量保持3億~4億立方米,淀區正常水位達到6.5~7米,流域水污染治理成果顯著。

到2035年,白洋淀綜合治理將全面完成,良性的生態系統基本恢復。而到本世紀中葉,《白規》提出,希望淀區的水質功能穩定達標,生態系統結構完整、功能健全,能展現出「荷塘葦海、鳥類天堂」的勝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這本雜誌最早連載金庸小說,連鄧小平都愛看
寒冬中,我被突然裁員了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