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國家地理》過去一整年的精華,全聚在這裡了

《國家地理》過去一整年的精華,全聚在這裡了

這就是國家地理!

本文字數:8000字

圖片數量:100張

預計閱讀時間:16分鐘

對著人群掃射1000發子彈的精神病人

其大腦的運作機制是什麼?

世界上居然真存在「極度利他主義」者?

世界最大湖泊群規模縮減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為何伊朗的游牧民在不斷減少?

天才畢加索為什麼還熱愛鬥牛?

......

我們重新思考種族

思考戰爭

我們穿越世界屋脊

走過乾涸的湖泊與融化的冰川

探訪最古老的地球文明

展現廣袤大地與芸芸眾生共有的傷痕

這就是我們的2018——

這對雙胞胎會讓你重新思考種族問題——Marcia(左)和Millie Biggs二人都11歲,人們很難相信他們是異卵雙胞胎。Marcia看起來更像出生於英國的母親,而Millie更像有著牙買加血統的父親。

攝影:ROBIN HAMMOND

基因密碼由四個字母(ACGT)組成,它們被投射在了烏干達人Ryan Lingarmillar的臉上。DNA證實,在不同的膚色背後,非洲人是我們共同的祖先。

攝影:ROBIN HAMMOND

黑人司機永無休止的恐懼——在康涅狄格州,Woodrow Vereen因為闖黃燈而被警察攔下搜查時,他的兩個兒子就坐在車裡。在起訴警察非法搜查後,Woodrow Vereen獲得了現金賠償,不過現在他對如何告訴兒子應該尊敬警察一事非常矛盾。

攝影:WAYNE LAWRENCE

20世紀下半葉,拉丁美洲人作為移民農工,來到愛達荷州懷爾德;今天,他們占這裡總人口的76%。Miguel Arredondo在1972年到了愛達荷州,這輛傷痕纍纍的雪佛蘭是他的第一輛美國車,他仍然沒有丟棄。他的孫輩也住在懷爾德,這座充氣城堡是為洗禮準備的禮物。Santiago Rojero和兒子小Santiago都是受邀參加洗禮的客人。

攝影:IVAN KASHINSKY

拉丁美洲人正塑造著美國的未來——校園女性組織「朝聖者社團」的成員們,正在慶祝她們從加利福尼亞州的惠蒂爾學院畢業。該學校是理查德·尼克松總統的母校,現在是美國最多元化的大學之一,惠蒂爾鎮主要居民為拉丁美洲人,小鎮生活逐漸富裕。

攝影:KARLA GACHET

拉丁美洲版「坐月子」——Laura Sermen?o和她的寶寶在慶祝產後調理期的結束。按照拉丁美洲的傳統,分娩後的媽媽需要在親戚的照料下安心休息,整個過程長達40天左右。結束時,媽媽和寶寶要一起泡草本浴,並接受按摩推拿。

攝影:KARLA GACHET

我們製造塑料,我們依賴塑料,現在我們被它淹沒了——孟加拉國達卡市,大量塑料垃圾在甘加河中沖洗後鋪平晾乾,定期翻面,最後這些塑料都會賣給回收站。全球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塑料會被回收,而在美國,還不到十分之一。

攝影:RANDY OLSON

中國如何滿足胃口大開的14億人口——一對情侶在上海的高檔酒店享受下午茶,遠處是日新月異的金融街區。中國日益富強,人們的口味也越來越西化,消費了越來越多的肉、乳品和深加工食品。

攝影:GEORGE STEINMETZ

和雲南昆明北部郊區的房子並排著的這些溫室,種植著高經濟價值的農作物,比如水果和蔬菜。在相對溫和的氣候里,農作物可以全年種植。

攝影:GEORGE STEINMETZ

馬尼拉附近商船學院的學員正在接受訓練,這是移民中最受歡迎的工作之一。得到工作的那些人將穩步升入中產階級。全世界四分之一的海員來自菲律賓。

攝影:HANNAH REYES MORALES

8歲的Althea Tolidanes正在看視頻,她身邊堆滿了父親Arjay送的禮物:床單、枕頭和窗帘。Arjay在沙烏地阿拉伯的一家在漢堡店工作。這些禮物是對不能陪伴女兒的在補償。但Althea表示不想上學,這樣父親就可以回家,不用掙錢交學費。

攝影:HANNAH REYES MORALES

大約500名瓦勞部落成員生活在巴西帕卡賴馬的一個混凝土避難所里,避難所里搭建了大量吊床和帳篷。過度擁擠和不衛生的生活條件導致疾病廣泛傳播。

攝影:FEDERICO RIOS

2017年3月28日,16歲的Farzan Sheikh被一位印度警察用霰彈槍射中左眼。槍擊事件發生在Farzan Sheikh所在的街區,該街區位於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斯利那加市。去年8月,Sheikh再次成為一名不知情的受害者,當時霰彈槍射導致他的右眼失明。「現在他靠著記憶在屋裡走動,」Sheikh的母親Muzamil說道。

攝影:CéDRIC GERBEHAYE

在胡齊斯坦省,14歲的Masoumeh Ahmadi手握母親的獵槍。女性結婚後,如果獲得丈夫和父親的支持,就能得到一支獵槍。許多女性在生下第一個兒子後,丈夫會將一支槍當作禮物送給她。

攝影:NEWSHA TAVAKOLIAN

精神病患者和極端利他主義者——2017年10月1日,在拉斯維加斯的一個音樂節上,一名手持半自動步槍的男子從一家酒店的32層向參加音樂節的觀眾掃射了1000多發子彈。此次槍擊事件共造成58人死亡,546人受傷。自從2011年至今,美國的公共槍擊事件變得越來越頻繁。

攝影:LYNN JOHNSON

在波特蘭的通勤列車上,Micah Fletcher和另外兩名男子努力阻止一名男子對一位頭戴伊斯蘭頭巾的女性施暴。歹徒刺傷了參與施救的三名男子,另外兩人不幸死亡,Fletcher的頸部也被刺傷。他說他本能地挺身而出幫助這名女子。小時候,Fletcher被診斷為自閉症,經常受到欺負和毆打。

攝影:LYNN JOHNSON

賓夕法尼亞州的黑澤爾頓避難所是一個舉辦免費公共活動的多功能社區中心,這裡曾經是一座教堂,也是一位100歲高齡的斯洛伐克教區居民的家。Jason Dougherty進入特技對戰領域已經16年了,他頭戴一個印著美國國旗的頭巾,而當地冠軍Marcelino Cabrera則穿著印著多明尼加國旗的短褲。Dougherty曾幫助訓練 Cabrera,後者15歲時搬到了黑澤爾頓。

攝影:GILLIAN LAUB

「不要踐踏我的旗幟」——Felyssa Ricco站在位於黑澤爾頓市的房子外面,她與母親Kelly Portanova、繼父Jesse Portanova生活在一起。除了懸掛星條旗和其它旗幟,Portanova一家有時還會懸掛邦聯旗,稱這是對那些認為不應該懸掛聯邦旗或漠視美國歷史的人的一種抗議。

攝影:GILLIAN LAUB

這些馬賽人將牛羊牲畜從他們的村莊趕到了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食肉動物殺害家畜,放牧人就會給家畜的屍體投毒來報復。自2008年起,國家公園裡遭毒殺的獅子不在少數,獅群數量驟減。

攝影:Charlie Hamilton James

人們正拖著一隻年輕的雄獅,2015年,它因為吃了牛的屍體,中毒身亡。馬賽牧民在牛的屍體中混入了殺蟲劑丁硫克百威,以報復殺害家畜的獅子。

攝影:CHARLIE HAMILTON JAMES

在安博塞利國家公園附近,一名馬賽女孩在52歲母象的屍體上跳來跳去。公園周圍都是農田,護林員懷疑這頭大象是被毒死的,因為它襲擊了糧倉,並且被取走了象牙。

攝影:CHARLIE HAMILTON JAMES

這隻小象在內羅畢的庇護所得到了悉心照料。在馬賽馬拉,因為母親被毒箭射中,它成了孤兒。

攝影:CHARLIE HAMILTON JAMES

攝影師在沒有攜帶籠子和武器的情況下潛水,碰到了700條鯊魚。這是法屬波利尼西亞的土阿莫土群島,到了夜間灰礁鯊會在法卡拉瓦環礁的南航道中成群捕食。幾乎沒有防護措施、克服深海恐懼心理,還要面對700條海中「惡魔」,攝影師的手不會狂抖嗎?

攝影:Laurent Ballesta

兩隻大白鯊正在撕咬一條石斑魚,魚肉碎片簌簌地落了下來。它們先是齊心協力,把石斑魚從藏身的珊瑚礁趕了出來,接著將它團團圍住。

攝影:LAURENT BALLESTA

蝴蝶捕手的黑暗世界——印度尼西亞巴占群島上的一名蝴蝶捕手正在整理他的標本,他要拿到巴厘島去賣。標本從那裡出口,遍及亞洲,賣給全世界的蝴蝶標本收藏者。

攝影:EVGENIA ARBUGAEVA

在印度尼西亞的西巴布亞省,一隻歌利亞鳥翼鳳蝶在一家旅遊賓館的廚房中孵化幼體。為了保存歌利亞鳥翼鳳蝶的翅膀,人類會在其孵化幼體尚未成年之前就將其殺死。罕見蝴蝶的貿易遍布全球,無論是非法的還是合法的,從捕捉者到中間人再到收藏者都會參與其中。

攝影:EVGENIA ARBUGAEVA

月亮水母幾乎遍布全世界,得名於其夢幻而晶瑩剔透的外表。它們用纖毛狀的邊緣流蘇將浮游生物掃入它們的嘴裡。月亮水母會根據它們所吃的食物來變色。(攝於日本鶴崗市加茂水族館的一個水族箱)

攝影:DAVID LIITTSCHWAGER

在南太平洋的海灣和潟湖中生活著大量的斑點水母,由於它們會在白天游上湖面,所以很多微小的類植物有機物附著在斑點水母身上,斑點水母除了吞食這些共生有機物之外,還會利用羽狀觸手上的刺細胞和小嘴來捕食浮遊動物。

攝影:DAVID LIITTSCHWAGER

全世界70%的黑眉信天翁棲息在福克蘭群島中的尖塔傑森島(Steeple Jason),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黑眉信天翁棲息地。

攝影:PAUL NICKLEN

鳥島海岸,在寒冷的南大西洋里,一隻太陽海星正纏在樹海帶上。福克蘭群島的山脈迫使營養物質從海底深處浮上來,因此形成了繁榮的海洋世界,宛若海底雨林。

攝影:PAUL NICKLEN

在福克蘭群島中一座昵稱為「老古板」的小島上,一頭體長兩米七、重達360公斤的雄性南美海獅在一位異性和兩個寶寶面前耀武揚威。上世紀中葉,這種海獅遭到肆意捕殺,加之海洋溫度上升也造成的食物匱乏,致使其數量明顯下滑。如今,南美海獅的規模逐漸復甦,已成為南美洲南部數量第一的海洋哺乳動物,單福克蘭群島就有7500頭左右。

攝影:PAUL NICKLEN

食蟹海豹滑到浮冰上,雖然睡姿憨態可掬,其實它們要時刻躲避虎鯨或斑海豹(注意那道明顯的疤)。由於現在南極半島可用的海冰變少了,像這樣從陸地冰川中分崩出來的冰山,便為動物們提供了關鍵的休息場所。雖然它們叫食蟹海豹,但它們主要吃磷蝦——世界上蛋白質含量最高的生物。

攝影:CRISTINA MITTERMEIER

北極野生動物最後的根據地——加拿大巴芬島的北岸。六月的陽光將冰雪融成了綠松色的清澈水塘。

攝影:Brian Skerry

因紐特人Naimanngitsoq Kristiansen來自格陵蘭西北部的卡納克,他穿著用北極熊皮毛做的褲子,充分表明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獵人。隨著海冰每年不斷變薄,他的狗拉雪橇旅程也變得越來越危險。

攝影:PAUL NICKLEN

一隻北極熊和其幼崽在探索伸入波弗特海中的一小片陸地,它們在等待海水冰凍的足夠結實,以便捕捉其主要食物來源——海豹。迅速變暖的氣候導致的海冰減少迫使北極熊在海岸邊尋找食物,波弗特海南部的北極熊數量已經減少了40%。

攝影:FLORIAN SCHULZ

臨近智利的巴塔哥尼亞,一個冬日的黃昏,在托雷德裴恩國家公園的薩米恩托湖之上,尖銳的灌木和岩石的碎片叢生遍布,但對於這一「三口之家」來說並無大礙。這隻美洲獅媽媽已經像這樣撫育了幾代幼崽,它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這片水邊捕獵和小憩。

攝影:INGO ARNDT

在持續一整天的求愛儀式中,圖中左側的4歲雄性美洲獅正在追求一名異性,但不知道哪裡不順,「女方」氣得齜牙咧嘴,咕嚕不停。據攝影師Ingo Arndt介紹,此前該雄性大貓曾在較為暴露的地點與這位異性發生交配,一個多小時內共交配了五次。

攝影:INGO ARNDT

美洲獅藏身灌木叢一個小時後,悄悄跟在獵物身後90米遠的地方,最後一躍而起,撲住一隻駱馬。

攝影:INGO ARNDT

南亞裔美國人正在鑄就一個新的美國夢——兩個女人正在參加列治文山上一場胡里節慶祝活動。紐約的這一街區住滿來自蓋亞那,特立尼達島和多巴哥島的印度後裔。胡里節又叫灑紅節,本是印度傳統節日,它標誌著春天的到來和正義戰勝邪惡,參加節日活動的人們會用彩色粉末和顏料彼此塗滿全身。

攝影:ISMAIL FERDOUS

南亞裔美國人正在鑄就一個新的美國夢——達利特,是印度的最底層種姓,其中最底層的人被傳統上等種姓叫做「不可接觸者」,即賤民。圖中屬於達利特種姓下的女子,正將她的藝術作品展示給一位孟加拉裔美國人,這兩位女性都是對抗宗教不寬容和種姓歧視現象的積極分子。

攝影:ISMAIL FERDOUS

Baljeet Singh和大兒子Raza坐在家裡,他們住在舊金山貝納爾高地街區。Baljeet在矽谷工作,是谷歌地圖的產品開發主管。加州是美國南亞人口最多的州,其中有很多來自旁遮普地區的錫克人。

攝影:ISMAIL FERDOUS

常遭誤解的穆斯林在美國日漸興旺——密歇根州的法名頓希爾斯,Kamilah Munirah Bolling和Adil Justin Cole站在他們的家門外。

攝影:WAYNE LAWRENCE

Iman Saleh是底特律韋恩州立大學的一名新聞專業學生,其父母來自葉門。

攝影:WAYNE LAWRENCE

美國穆斯林——來自加州阿納海姆3408部隊的四位女童子軍Jumana Mussa、Dana Mussa、Jana Hassan和Marya Tailakh在公共圖書館裡,表演反欺凌短劇。一家研究穆斯林問題的機構表示,由於文化和宗教方面的誤解,美國穆斯林兒童遭受欺凌的現象愈演愈烈。

攝影:LYNSEY ADDARIO

在黑人穆斯林社區中心,南洛杉磯的孩子們在舉行開齋節,這是標誌著禁食的聖月——齋月結束的節日。

攝影:Lynsey Addario

去年,大約2萬名穆斯林在加州阿納海姆的天使球場參加了晨禱,以慶祝開齋節。每逢這個節日,穆斯林總會穿上最華麗的衣服。祈禱之後,是為期三天的慶祝和宴飲。在美國,僱主和學校通常不會給開齋節額外的假期,所以大多數穆斯林必須抽出時間來慶祝。

攝影:LYNSEY ADDARIO

畫面里的人曾是一名石油天然氣項目經理。此刻,退休的他卻在扮演貓王。他從小在巴基斯坦長大,從那時起就是貓王的粉絲了。

攝影:LYNSEY ADDARIO

最後的畢業舞會——舞會皇后Cha"Leyah Fleming,是密歇根州弗林特西北中學的高三學生,高三畢業舞會上攝影師幫她拍下了這張肖像照。2018年是西北中學最後一年舉辦畢業舞會了,而明年學校就將關閉。

攝影:ZACHARY CANEPARI

傳統黑人大學正在復興——2017年春天,畢業生Nanmanian Camara即將成為一位有抱負的牙醫,此刻她正與姑姑和媽媽一起慶祝。Camara的幾內亞家人都以她為傲,因為她是家族的第一代美籍人,也是第一個大學畢業生。

攝影:NINA ROBINSON

莫爾豪斯學院的學生會領袖John Cooper和Kamren Rollins在校園的牆壁上噴繪標語,以此激發大家對黑人辭彙的討論。另一名身著T恤的學生恰好經過,他的T恤上印著已故饒舌歌手Tupac Shakur的頭像,他曾在歌詞里隨意使用黑人辭彙。

攝影:RADCLIFFE 「RUDDY」 ROYE

大學新生走進莫爾豪斯學院的禮堂。這座禮堂以馬丁·路德·金的名字命名,牆上刻著他的名言。這座男子學院旨在培養訓練有素的男子,他們將走上學術或者為社會服務的人生道路。

攝影:RADCLIFFE 「RUDDY」 ROYE

又到了阿爾法兄弟會莫爾豪斯學院分會一年一度的年終長袍派對,為了這次派對,斯佩爾曼學院的學生Mecca McFadden、Kalin Tate和Safiyyah Logan花了好幾個小時為自己做了這身衣服。

攝影:NINA ROBINSON

玫瑰和芳香植物研究所

攝影:YANA PASKOVA

對於戰爭難民來說,一條床單就是關於家的記憶——Irene Sonia在一張床單前擺了個pose,這是他們從南蘇丹逃到烏干達時,母親設法帶上的僅有的幾樣東西之一。

攝影:NORA LOREK

以馬丁·路德·金為名的道路——在印度加爾各答的一條住宅區道路邊,一名小販正在售賣由某種豆粉製成的飲料。過去,這條路叫「伍德街」,但在1986年更名為「馬丁·路德·金大道」。聖雄甘地領導印度人民向英國殖民統治發動和平抵抗運動,馬丁·路德·金稱其為「指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促進社會變革的燈塔」。金在1964年諾貝爾和平獎授獎典禮的答謝辭中說道:「非暴力並非處處被動的徒勞,而是一種促使社會轉型的強大積極的道德力量。」

攝影:IAN TEH

內戰結束50年,哥倫比亞走上康復之路——在哥倫比亞喀他赫納海港的一處歷史街區,聖佩德羅·克勞弗教堂迎來了一對新人,人們不禁駐足欣賞,送上祝福。這座度假勝地憑藉著西班牙殖民時期的遺風,吸引了無數遊客。據哥倫比亞政府介紹,自2006年以來,來港遊客增加了2.5倍。

攝影:JUAN ARREDONDO

大毒梟巴勃羅·埃斯科巴的那不勒斯莊園曾經極盡奢華,如今是設有動物展覽、河畔露營和恐龍雕塑的主題公園。圖中入口上方的飛機曾被大毒梟用來走私可卡因。

攝影:JUAN ARREDONDO

美國最具爭議的保護區——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是美國佔地面積最大的保護區之一,也是地球上最野性的秘境之一,至少目前如此。圖中兩頭麝香牛正在這人跡罕至的天堂漫步,遠處是拔地而起的Sadlerochit山脈。

攝影:FLORIAN SCHULZ

Benjamin Anderson漂浮在猶他州大鹽湖的北端。儘管他所處的湖水還不到半米深,但因為極高的含鹽量,他竟然無法坐到湖底。自19世紀中葉至今,該湖的儲水量已降至一半,鹽的濃度也因此增加,其中北端湖水的鹽濃度是海水的8倍。

攝影:CAROLYN DRAKE

猶他州的邦納維爾鹽鹼灘位於大鹽湖以西,佔地面積119平方公里。邦納維爾鹽鹼灘和大鹽湖都是更新世時期的邦納維爾湖的殘餘部分。

攝影:CAROLYN DRAKE

玻利維亞被普波湖的湖床被乾燥的鹽結殼覆蓋,一直延伸到遠方。船隻擱淺,魚和水禽消失殆盡。曾經依賴普波湖生存的漁民們都搬到了別的地方,因乾旱而被迫流落他鄉。

攝影:MAURICIO LIMA

在伊朗的爾米亞鹽湖邊緣,Reza Manafzadeh在果樹農場里忙碌著。這裡的莊稼採用了灌溉新方法,依靠水罐車運來的工廠回收的水澆灌。Manafzadeh坦言:「我很擔心兒子的前途,如果伊朗沒有水,我們的孩子將會這個國家失去興趣。」

攝影:NEWSHA TAVAKOLIAN

如何讓科技和技巧幫助運動員突破極限?——在德克薩斯州南衛理公會大學達拉斯分校的運動性能實驗室,研究人員正對殘奧會短跑運動員Jarryd Wallace進行生理機能分析。四次打破世界紀錄的現記錄保持者、現年28歲的Wallace說道。他的右小腿因肌肉紊亂症而不得不截肢,該實驗室通過分析步幅等因素,幫助他逐步找回自信。

攝影:ROBERT CLARK

在巴西亞馬遜地區的土著村落Posto Awá,村民們正享受著晨浴。而她們手捧的紅腳龜和黃腳龜最終可能會被人吃掉。

攝影:CHARLIE HAMILTON JAMES

波斯托阿瓦是巴西政府原住民事務管理機構設置的村落,五個來自波斯托阿瓦的家庭準備在森林裡開始夜間旅行。像他們這樣生活在社區,卻心系森林的阿瓦人,尤其是那些在這裡長大的老一輩,經常會回到森林,重新感受傳統生活方式。1987年,巴西開始施行旨在孤立原住民群體的不接觸政策。

攝影:CHARLIE HAMILTON JAMES

猶他州熊耳紀念地的Comb Ridge山脈上,至今仍保留著一處稀世古迹——一幅長達7米的岩畫。這幅岩畫至少有一千年的歷史,壁畫人物形象多達190個,描繪了一場儀式集會。一系列史前文明曾佔據猶他州南部的平頂山和峽谷,至少長達一萬兩千年。

攝影:AARON HUEY

這裡曾是第一個英屬美洲殖民地,卻稍縱即逝——美國哈特勒斯島上某個土著小鎮的考古現場,出土了印第安人和歐洲人的古物。

攝影:MARK THIESSEN

得到以色列政府批准的古玩售賣許可之後,Khader Baidun開設了多家店面。此刻他來到耶路撒冷舊城的某處地下儲藏室。為了防止銷贓,以色列政府規定商人必須在資料庫中註冊待售古物。但舊習難改,很多商人並沒有這樣做。

攝影:PAOLO VERZONE

以色列古物管理局的保護專員準備把《死海古卷》的某個片段作為展品展出。該片段先置於層狀網眼織物之間,再用大頭針固定,最後縫合片段邊緣外側的織物。

攝影:PAOLO VERZONE

工作人員戴著白手套,捧著一部大約來自1400年前手抄的《威克里夫新約譯本》。英國神學家約翰·威克里夫將《聖經》由拉丁文翻譯成英文,還抨擊並公開指責了羅馬教會的謬誤。

攝影:PAOLO VERZONE

揭秘墨西哥食肉蝙蝠——籠中的一隻蝙蝠瞄準了桌上躲藏在樹葉里的實驗鼠。科學家從未見過這種墨西哥食肉蝙蝠在野外的捕食過程,所以通過試驗來模擬與記錄。

攝影:ANAND VARMA

阿拉伯酋長志在保護世界最快動物——一隻雌性獵隼正在守護雛鳥,它們所處的巢穴可以俯瞰蒙古平原。傳說成吉思汗為了狩獵,養了數百隻獵隼。然而今天,棲息地喪失和非法野生動物貿易致使獵隼成為瀕危動物。

攝影:BRENT STIRTON

蒼鷹,在高速飛行時,它會緊緊收縮翅膀和橫紋,通過狹窄的地方。航空科學家表示,這種兇猛的掠食者可以判斷樹木的密度,並憑直覺知道應該飛多快,確保自己找到路,不會撞到樹上。

原載於2018年2月刊《腦力達人》

攝影:CHARLIE HAMILTON JAMES

塘鵝以每小時96公里的速度俯衝向大海,對著最愛的獵物——肥美的沙丁魚大舉進擊。這張照片首次拍到了塘鵝的水下偷竊行為:它們會搶奪彼此的戰利品。

攝影:THOMAS PESCHAK

在蘇格蘭福斯灣的巴斯洛克島,每到繁殖期,這裡就會聚集15萬隻塘鵝。到了冬天,鳥兒們則向南遷徙,最遠可達西非。為了拍到這張照片,攝影師Stephen Wilkes和助手,邁上122級台階,費力地把設備拖到了山上,並在教堂廢墟附近準備就緒,他們距離築巢的鳥兒只有1.8米。Wilkes站在岩石地面,不眠不休28個小時,共拍了1176張照片。他表示:「有點像冥想狀態。我時刻留心和觀察著周圍的一切。」最後,他挑選了約150張,製作成了這張照片。

攝影:STEPHEN WILKES

笨拙的鳥兒竟是美國西部鬥爭的象徵——懷俄明州,初升的太陽照在一隻雄性艾草松雞身上。這個小傢伙正昂首闊步,抬頭挺胸,舒展尾巴。灌木叢中的空地是它們的求偶聖地。

攝影:CHARLIE HAMILTON JAMES

在南極洲馬里恩島,換羽之後,一隊馬可羅尼企鵝披著新外套, 艱難地爬上古老的火山口的山脊。它們身後是「圓形露天競技場」:由於企鵝在此築巢、換羽,經年累月,火山口附近磨損形成了這樣的階地。

攝影:THOMAS PESCHAK

在泰國南部的一片森林裡,一隻雄性盔犀鳥飛近一棵樹,其配偶和幼崽在這棵樹上已經棲息了數個月,它們都依賴它提供食物。

攝影:TIM LAMAN

在紐西蘭的查塔姆群島,最隱蔽的信天翁巢位於Te Tara Koi Koia之上的天然洞穴。在這裡,鳥巢位置較高,不會受到風雨的侵蝕。這些一身絨毛的灰色小鳥將在5個月里長出羽毛。

攝影:THOMAS PESCHAK

「笨鳥」才不笨——2007年,當葵花鳳頭鸚鵡「雪球」的主人把它跟著后街男孩的「Everybody」翩翩起舞的視頻上傳到YouTube後,粉絲們和神經科學家們無不為之驚訝。雪球生活在南卡羅來納州的愛鳥者收容所,收容所的主管Irena Schulz在這裡對其進行照料,並拍攝了它跳舞的視頻。

攝影:VINCENT J. MUSI

這也許是這隻小藍眼海鴨第一次跳入海岸附近的水中。在南極半島沿岸,有不少海鳥在此築巢、覓食。

攝影:CRISTINA MITTERMEIER

在南極洲馬里恩島,一隻小灰頭信天翁的頭皮不翼而飛,彷彿在控訴入侵物種給海鳥帶來的威脅。200年前,老鼠被人類帶到了這座島上,從此開始在夜間以鳥類為食。由於對新危險缺乏本能的恐懼,鳥兒在被老鼠啃噬時,仍無動於衷,直至死亡。

攝影:THOMAS PESCHAK

變遷的南極容顏——被海水侵蝕的石頭組成了一條小路,通往擱淺而破裂的海冰。在1290公里的南極半島沿岸,冰對於生命有著重要意義。南極半島向著南美洲延伸出一角,而溫暖的氣流和海水導致陸地和海洋里的冰正在融化。

攝影:KEITH LADZINSKI

天才畢加索居然熱愛鬥牛?——畢加索之所以熱愛鬥牛,是因為童年時曾去過西班牙馬拉加的馬拉蓋塔托羅斯廣場,今天仍有年輕人在此接受訓練,走向鬥牛場。鬥牛士、公牛以及半人半牛的彌諾陶洛斯都是畢加索的作品中反覆出現的主題。

攝影:PAOLO WOODS AND GABRIELE GALIMBERTI

穿越世界屋脊——在阿富汗瓦罕走廊的東端,大路變成了小道,Nishtkhowr村的一個小女孩揪著奶牛的尾巴,催促它快些回家。

攝影:MATTHIEU PALEY

在瓦罕走廊,Sidol(左)、Jumagul(中)和Assan Khan(右)觀察了低處的草的長勢後,又騎著氂牛回來了。牧群將遠離牧場,這樣瓦罕人可以收割、晾乾牧草,當作牧群冬天的飼料。

攝影:MATTHIEU PALEY

6歲的Anor Gul(左)和7歲的Gul Shira肩並肩走著,準備和其他孩子一起拾柴,這是他們的諸多家務之一。他們身邊的沙棘是一種生長速度較快的灌木,可以用作燃料、搭建動物圍欄。

攝影:MATTHIEU PALEY

在阿富汗瓦罕走廊的噴赤堡村,瓦罕女人正在準備食物,慶祝穆斯林的節日古爾邦節。一碗碗的傳統「bat」在女人們中間傳遞,這是一種用麵粉、水、黃油和鹽做成的食物。

攝影:MATTHIEU PALEY

颶風瑪利亞過境數月後,波多黎各仍在苦苦掙扎。41歲的Yasmin Morales Torres在自家院子里洗衣服。自颶風之後,截至3月,該地區一直處於停電狀態。

攝影:CAROL GUZY, NATIONAL GEOGRAPHIC

在土耳其南部的哈蘭平原,距離敘利亞邊境不遠的地方,Leyla Sonku?在撿拾葡萄葉。敘利亞人和伊拉克人都在抱怨土耳其的大壩妨礙了從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出的水量,威脅到了農田灌溉和清潔的飲用水的供給。

攝影:MATHIAS DEPARDON

太空旅行者眼中的藍色星球——2015年,義大利宇航員Samantha Cristoforetti在國際空間站待了199天,她因此成為不間斷太空飛行時間第二長的女性(位居第一的是NASA的Peggy Whitson,2017年她在太空中多待了近100天)。Cristoforetti告訴我們,在軌道上的時間越長,她越能感受地球上人類時間的流逝。

攝影:MARTIN SCHOELLER

凱蒂的三面人生——在接受面部移植之前,Katie Stubblefield留下了這張照片。我們可以看到她嚴重受損的面部,但攝影師Maggie Steber也希望捕捉到「她的內在美與驕傲、決心」。

攝影:MAGGIE STEBER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Katie和父母Robb、Alesia Stubblefield在克利夫蘭醫學中心附近的公園裡,小睡了一會兒。Katie坐在輪椅上,和父母一起逛公園,走過繁花似錦的樹叢,聆聽鳥兒在歌唱。之前的一個月Katie是在醫院裡度過的。為了讓雙眼複位,她接受了手術,植入了所謂的牽引裝置。在移植手術之前的3年里,凱蒂住院了十幾次。

攝影:MAGGIE STEBER

俄亥俄州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內的一場換臉移植手術進行到第16個小時,外科醫生完成了把臉從器官捐贈者頭部摘下來的精細操作。手術團隊被這景象和手中工作的分量所震撼,突然全員沉默,工作人員則拍照記錄處於兩段人生間隙的這張面孔。醫生們還要再花15個小時把這張臉給Katie Stubblefield裝上。

攝影:LYNN JOHNSON

Robb和Alesia決定幫助Katie儘可能過上正常、有意義的生活,而自己的生活則擱置了四年多。他們靠著對上帝的信仰,挺過了這一路的心酸疲憊,陪伴女兒見了無數次醫生、接受了無數個療程。他們已經開始考慮如何改善凱蒂的視力,包括可能進行眼部移植。他們希望未來能待在克利夫蘭,住在醫療中心和Katie的醫生附近。

攝影:MAGGIE STEBER

在瑞典,有數百名移民兒童的家庭面臨被驅逐出境的命運,這些孩子患上了放棄求生綜合征。這是一種令人疑惑的病症,孩子們陷入昏迷,甚至對疼痛刺激都沒有反應,只能靠食管維生,有時會昏迷好幾年。

攝影:MAGNUS WENNMAN

在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U.S.S. Paul Hamilton上的個人床鋪上,一位水手睡醒後戴了一會發光的護目鏡。加州美國海軍研究生院的Nita Shattuck在測試該裝置是否能重新設定水手的生物鐘,使其生物鐘與工作班次而不是太陽的周期同步。

攝影:MAGNUS WENNMAN

攝影師Magnus Wennman 的7歲兒子Wile在iPad上觀看動畫片,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種現代化的入睡儀式。不過,這種刺激可能會驅趕睡意,背光屏也是如此:夜間的光線會抑制褪黑激素的產生。褪黑激素是一種荷爾蒙,有助於調節我們的日常生物節律。

攝影:MAGNUS WENNMAN

關於這個世界的問題

我們也許無法給出最標準的答案

但一定給出

最「國家地理」的我們的看法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地理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今年冬天最銷魂的取暖姿勢,是跟猴學的
基因編輯是對是錯?《國家地理》版「奇葩說」開杠!

TAG:國家地理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