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日本武士寫了一首詩,被中國很多有志青年引用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首詩是不是很熟悉?
沒錯,這首詩是當年毛 主席在17歲離開家鄉時寫的,名為《七絕·改詩贈父親》。
為什麼叫「改詩」呢?是因為這首詩最早出自一個日本武士之手,傳入中國後,因其慷慨悲壯的風格,備受有志青年的青睞,毛 主席也非常喜歡這首詩,就改了幾個字,作為給父親的離別詩。
至於原詩,是這樣的:「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今天,咱就來介紹一下這位日本武士:西鄉隆盛。
在日本近代史上,西鄉隆盛的大名無人不知,與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並稱「維新三傑」,是明治維新運動的重要人物。
西鄉隆盛1828年生於日本九州鹿兒島,1米81的身高,健碩魁梧的身材,再加上堅韌尚武的性格,使他早早成為當地聞名一時的武士。而且終其一生,「武士」都是他從未摘掉的標籤。
明治初期,西鄉隆盛在同鄉大久保利通的幫助下,進入了薩摩軍,並逐漸掌握了陸海軍大權。二人一個主政,一個從軍,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藩政改革」。也正是在這段時間裡,西鄉隆盛堅定了自己倒幕維新的追求,而他的所有榮耀和悲劇,也將從此刻開始。
1867年12月9日,西鄉隆盛在大久保利通的支持下,聯合數個西南強藩,以「王政復古」為名,徹底和幕府「大當家」德川慶喜撕破臉皮,倒幕戰爭就此爆發。
戰爭之初,西鄉隆盛所領導的新政府軍僅僅只有幕府軍的三分之一,武器裝備更是落後,所以政府軍內部人心惶惶。然而,西鄉隆盛完美扮演了「定海神針」的角色,在動員大會上,他將隨身攜帶的武士刀扔在桌上,怒吼道:「能決今日之事者,唯此刀耳!」
在西鄉隆盛的領導下,政府軍歷經伏見鳥羽之戰、江戶之戰等戰役,徹底擊潰了幕府軍,為明治維新時代的到來做好了鋪墊。
倒幕戰爭的勝利,讓西鄉隆盛達到了個人軍事生涯的巔峰,並由日本天皇親授正三位官職,成為當時地位最顯赫的武士。
但前面我們也說過,「武士」是他一生擺脫不掉的標籤,他的榮耀和覆滅都來自於此。
倒幕運動雖然為日本的近代化掃平了道路,但西鄉隆盛本身卻並非近代化的支持者,換言之,他的骨子裡仍然是個傳統的武士,他所代表的仍然是武士階級的利益,他反的,僅僅只是幕府,而不是封建制度。所以,當日本國內掀起轟轟烈烈的文明開化運動,當大久保利通效仿歐美推行改革,當越來越多的武士在新的社會秩序下被忽略,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這對昔日的好友,最終站在了對立面。
為了提高武士階級在日本國內的地位,西鄉隆盛提出了著名的「征韓論」,希望通過戰爭的手段來證明武士階級存在的意義。然而,他的這一主張遭到了大久保利通乃至明治天皇的反對,畢竟改革之初的日本國內已經夠亂了,再去發動戰爭實在是不合時宜。
眼看著自己被排斥、被無視,憤怒的西鄉隆盛選擇了辭職隱退。
只不過,這裡的「隱退」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那樣,一個飽經戰火的武士,怎麼會如此輕易地消停?重返鹿兒島老家的西鄉隆盛,以辦私學為名,召集了大批落魄武士,並於1877年2月發動了「西南戰爭」。
由於師出無名,再加上人數較少,西鄉隆盛率領的薩摩軍最終全軍覆沒,而西鄉隆盛本人,也剖腹自盡。據說,他的首級直到今天也沒有被發現。
不過,西鄉隆盛雖然犯下了謀反的大罪,但明治天皇考慮其為國家所立的功勛,於1889年恢復了他名譽,他的銅像直到今天,仍然矗立在日本東京的上野公園,供世人瞻仰。
歷史客棧作者:水木
※林徽因的父親也是風雲人物,做的這件事足以載入史冊
※這個黃埔學生太無恥,蔣介石下令通緝,毛主席也下令剿滅
TAG:歷史客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