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義蓋海市蜃樓,軟銀挖萬丈深坑
摘要:200 億「軟銀輪」融資的泡湯,是 WeWork 2019 年的第一個壞消息。
創業者 Adam Neumann 與一筆 200 億美金的投資擦肩而過。
聖誕節前,多家外媒報道稱,軟銀正與 WeWork 就一筆最高達 200 億美元的投資進行談判,談判已接近尾聲。為了向外界宣告這筆「軟銀輪」資金的進賬,WeWork 的聯合創始人兼 CEO Adam Neumann 準備了一個籌劃已久的品牌升級。
然而,據 FastCompany 1 月 8 日報道,孫正義的一通電話,敲醒了 Neumann 的黃粱美夢。電話里孫正義稱原先接近尾聲的談判將失效,「我們是合作夥伴啊,我們該怎麼辦?」孫正義對 Neumann 說道。放下電話 Neumann 緊急把軟銀拉回了談判桌。當日,WeWork 宣布日本軟銀將向其投資 20 億美元資金,其中 10 億美元用於購買公司一級資本,另外 10 億美元用於從投資者和員工手中收購股份。
談判結束之後,據 FastCompany 採訪到的一位知情人士稱:「Neaumann 花了一天時間才緩過氣來。」
泥菩薩過河
軟銀董事長孫正義一直是 WeWork 最激進的支持者之一,花錢投資 WeWork 毫不手軟,即使遭遇軟銀董事之一、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等人的反對,他也毫不妥協地為這家共享辦公估值第一的創業公司下注。
在這次投資之前,軟銀已經向 WeWork 投資了超過 80 億美元,原本計劃通過一筆 160 億或近 200 億美元的重金下注,一舉將 WeWork 的控股股權收入囊中。
可惜這一次 WeWork 沒碰上好時候。談判收尾前,正值軟銀集團 12 月份的市場動蕩,過去三個月,軟銀的股價下跌了 33%。在投資者籌集 230 億美元資金後,公司在 12 月底的新上市日本手機業務交易中也遭遇了令人尷尬的開局。願景基金其他投資人的焦慮情緒,使得這次投資收手。再加上外界一直唱衰 WeWork,當資本一再被注入而無法收到盈利時,就值得反思。這次他們似乎更願意相信資本市場的反饋而不是孫正義的直覺。另一邊的情況則是 WeWork 的其他投資者不願向軟銀出售太多股份,軟銀只注資 20 億美元,並不會成為 WeWork 的控股股東。
對於 WeWork 來說,軟銀的投資從傳言中的 160 億美元乃至近 200 億美元,驟降到 20 億美元,無疑是一次慘痛的碰壁。在此之前,WeWork 從未經歷過大規模的資本衰退和挫折。隨著 WeWork 的高速擴張,它在地產方面投入了越來越多的資金,只有把握更多的「空間」,才能擴大運營規模,獲取更多的長期利潤。儘管截止目前 WeWork 已經擁有超過 25 萬名付費會員,較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之多,並擁有超過 60 億美元的現金,但是 WeWork 投入在其中的經費,卻遠遠超過自己的盈利。再加上近年來 WeWork 在紐約、倫敦等大型城市的投資力求佔領市場,更加加劇了公司資金的消耗。
面對軟銀投資金額的驟降和部門重新更新,8 日當天軟銀並未給出任何回應。據外媒報道稱,縮減至 20 億美金的投資軟銀公司本身的投資,並非來源於專為科技領域投資成立的願景基金。
品牌升級
在 WeWork 全球峰會內部年會上,CEO Neumann 宣布了一項重大的企業和戰略轉變。WeWork 宣布將更名為 The We Company,調整後公司共包含三條不同的業務線:WeWork,主要包含辦公空間租賃部門;WeLive,目前經營兩棟採用公社設計的公寓樓;WeGrow,在紐約市經營一所小學。新結構的調整也是 Neumann 計劃的一部分,旨在商業房地產以外尋找公司的市場和機會。
WeWork 表示,此次調整並不會更改,高管角色也不會變動。但這一變化旨在奠定一個基礎,讓這三個業務部門未來的特色更加鮮明,可能讓投資者專註於其中一個業務,而不是全部三項業務。
Neumann 表示,業務拓展到共享辦公以外,一直是公司運營發展計劃的一部分。並且這個計劃最早可以追溯到 2009 年,Neumann 和合伙人 Miguel McKelvey 在創立 WeWork 之前就提出了相關的概念,並在其上制定了從 WeSleep 到 WeSail 到 WeBank 的各種計劃。「現在公司上下,從財務到員工,甚至是後勤人員,都對這項改變寄予厚望。」Neumann 在接受採訪時說道。
Neumann 說他和他的團隊在壓力下發展和生存。「你知道要多久才能造出一顆鑽石嗎?」他說:「五十萬到四百萬年。我喜歡這個比喻,要做一些非常珍貴的事情,你必須施加很多壓力。」
「當 2019 年到來時,如果世界陷入真正的經濟低迷狀態,那麼你永遠不會看到 WeWork 畏首畏尾、放慢步伐或者逃避風險。」在接受 FastCompany 的採訪時,Neumann 聊起了時下的經濟寒冬,「對我來說,經濟低迷不是並不可怕,那是一個機會。」
兩個人的遊戲
但現實絕對沒有 Neumann 在面對媒體時宣稱得理想,就像這次突然縮水的融資,寒冬大勢下,創投圈裡沒有人好過。對單方面尤其依賴軟銀的 WeWork 而言,更是如此。
投資消息發布之後,彭博社專欄作者 Shira Ovide 撰文《WeWork 和軟銀活在它們自己的世界裡》調侃稱:「在宇宙一個遙遠的角落裡,WeWork 和軟銀生活在一個只有他們兩方居住的星球上。別從他們身上總結任何經驗。」
《金融時報》發表專欄評論《WeWork:問題公司》(The Woe Company)稱,WeWork 能夠成為世界估值排名第四的創業公司,顯然是軟銀一手經營的結果。「WeWork 究竟值多少錢?a.420 億美元;b.200 億美元;c. 軟銀說多少錢就是多少錢。」文章開頭寫道:「當然是選 c 了。」
(圖片來源:Business Standard)
本次融資中,媒體爆料此前計劃的 160 億美元投資,給到 WeWork 的估值是 500 億美元,而最終敲定的 20 億美元投資,軟銀給到 WeWork 的估值則下降到 470 億美元。
就 WeWork 這家公司而言,不論 Adam Neumann 為公司計划了多麼宏大理想的未來,天價融資泡湯之後,眼下資金鏈越來越緊迫的問題,始終會在這個冬天成為它最難熬的噩夢。
如《金融時報》評論文章中所說:「野心不會成就一個可靠的商業模式。」(Wild ambitions do not constitute a viable business model.)
參考:
WeWork rebrands to The We Company; CEO Neumann talks about revised SoftBank round
It took a day for WeWork"s CEO to recover from the shock of a $16 billion SoftBank investment falling apart
For SoftBank, no majority stake in WeWork as it scales down talks from a new $16 billion investment to $2 billion
WeWork: The Woe Company
WeWork and SoftBank Live in Their Own World
題圖:視覺中國
本文作者:溫彥博
責任編輯:宋德勝
※蒂姆·庫克,中國是一道坎,iPhone 是一座山
※雙屏、三攝、TOF,vivo NEX 系列創新背後的探索之路
TAG:極客公園 |